分享

【蓉城百科】超全!成都街道的来历与历史典故

 公司总裁 2016-06-01

  以前就觉得成都的老地名起得泼辣犀利,让人过目难忘,什么“肥猪市街”,“挨打巷”、“簸箕街”;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的有“金鱼街”、“灯笼街”、“棉花街”、“烟袋巷”;光是成都就有“锦城”、“芙蓉城”、“天府之国”、“少城”、“龟城”等诸多称呼。

  如今,大部分融合了成都历史的地名尚存,奎星楼街已成了吃货最新的聚集地;而杀气腾腾的犀利街名——杀牛巷,已经不见踪影;猛追湾街,本来有个俗气的名字叫“母猪湾”,因为那里卖猪的多。崇祯年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进城后大开杀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满,上万名武僧把张献忠的部队赶出城外,一阵猛追,一直追到母猪湾。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件事将不悦耳的母猪湾就更名为猛追湾.....

成都的街道名字都很有特色,

很多地名背后都有各种故事。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成都街道的来历和历史典故

  锦官城:

  这个大家都知道,说这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车官城:

  大约在汉末至蜀汉年间,车官城落户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车的工厂,然而,在现今我们可以查阅的所有东汉王朝官方史料中,却绝少能看到对车官城的记载,汉王朝对它似乎一直讳莫如深。有关车官城只言片语的史料,是晋代史学家常璩透露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说,车官城并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军营,将它拱卫其中。常璩记载的是车官城的外部信息,城内到底是什么模样,从古至今却未曾有一名史学家披露过,显然,如果单单是个造车厂,汉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大军守卫它。在东汉王朝的设想中,车官城被赋予了军事上的意义,东汉王朝作战用的战车,许多也是来自于此。伴随着东汉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与北方匈奴的交恶,越来越多的战车从这里走向了战场。“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是车官城这个国家工厂最生动的写照。后来也代指整个成都,但不及锦官城有名,可能还是和车官城的神秘有关吧。

  芙蓉城:

  五代后蜀王孟昶,作为一国人君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秋间盛开,蔚若锦绣。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扩展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

  龟化城:

  说法一: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简称龟城。

  说法二:

  张仪修筑成都城墙时,最初是按照秦咸阳城来修的,但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中,张仪受到乌龟龟背上的图案的启示重修设计成都的城墙,后来就没有垮过了。龟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四灵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龟的形象。虽然被某地网痞曲解了意思,不过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网友集体性的无知,当然,故意的曲解也和个人素质挂钩。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你们所不能及的。

  摩诃池:

  摩诃池始于隋朝,隋炀帝开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为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卢求《成都记》:“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日:‘摩河宫毗罗’,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摩诃池始成初期,面积约500亩,只能靠贮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据清李元《蜀水经》,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随后几千年一直是游玩之地,闻名一时,众多文人骚客到此玩赏,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年),于蜀王府废墟上兴建贡院,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民国3年(1914年)才全部填平作为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唐代诗人武元衡,“爱水看花日日来”,南宋诗人陆游“一过一销魂”的“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为后人留下无尽惋惜和绵绵思恋。倘或如今还在,想必丝毫不逊色于西湖。

  散花楼:

  散花楼,建于著名皇家园林摩诃池畔。此楼为隋朝初年(又说:隋末)蜀王杨秀所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人民南路展览馆附近。散花楼不是“眺望塔”,它的得名依推测当源起“天女散花”,因此比张仪楼更加浪漫、华丽、引人遐思。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散花楼的命运跟张仪楼类似,都是毁于宋末蒙古军队的入侵,这些在草原游牧的人怎么懂得珍惜一座古楼呢?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但只是一个一相情愿的幻影罢了。

  张仪楼:

  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灭蜀,秦国便派他治理蜀国。成都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纪念张仪筑城之功,治理有方,成都后来还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

  红牌楼:

  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牌坊设三道龙门,门柱雕有龙凤图案,中间大门通车辆,两边过行人。进了牌楼,两旁皆为经色街面,场中又有一过街红楼,场尾(南街头)有红恩祠,祠内亦有一排红楼,真可谓街头红牌坊,通街红楼宇。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它作为红牌楼场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的象征,雄踞街头,壮观达远,盛名累世。可惜这样一个曾光耀久远的一方胜景,不知何年何月因何而坍毁了。

  浣花溪·百花潭:

  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在这里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而附近洗衣的水池因泛起千百朵莲花,被后来人称为百花潭。据考证,现在的百花潭和当时的百花潭同名异地。

  扩展浣花夫人:

  蜀郡成都(四川成都市)人。女。姓任。喜弓马,善骑射。后嫁崔盱。唐大历二年(767年),崔盱继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崔盱入朝奏事,留其弟崔宽镇蜀。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崔盱夫人任氏英勇出战,击溃杨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加封崔盱为冀国公,赐名崔宁,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相传她居住浣花溪时,为一老僧深远洗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水中立时呈现无数莲花,五彩缤纷,此后人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为纪念这位成都女杰特尊封为“冀国夫人”名;及在每年的四月人们在浣花溪一带赶庙会。

  濯锦厢:

  成都南郊石羊乡境内的近慈寺是我市唯一的密宗禅院。这里原名濯锦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梵安寺沙弥吴某即智涧和尚捐宅建寺,召徒奉佛,并侍养母亲,故名近慈寺。后毁于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又经迁修后属文殊院南庄。1938年能海法师由西藏来蓉住锡于此,扩大了原有范围,增植花木、果树,一时香火极盛,僧众达200余人。近慈寺的建筑庄严幽静,进山门,照壁是伽兰殿,中塑关羽像;再进是弥勒殿,三进是大雄殿,塑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及脱纱的释迦,毗卢佛像。四进是大威德殿,有铜铸大威德像,其像仅次于北京北海白塔下的铜像;最后是大师殿及药师楼,殿塑黄教主宗喀吧大师及弟子开初杰、吉超杰佛和铜铸佛像三十余尊。药师楼藏有龙藏经、续藏经、碛砂藏经、频伽藏经和藏文写经多册。在药师楼的小护摩坛里有日本、印度和国内各地铸的铜佛像近百尊,还有玛瑙、香炉等艺术文物。译经院里藏有大批经笈和经板。在沙弥堂、大护摩坛、金刚院、加学堂、学戒堂、学士堂和居士寮等院里植有许多如梅、桂、昙花、无花果等珍贵花木。此外,还有明万历三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铸的铁钟、铁炉和乾隆四十二年的迁修碑记一通,1953年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对整寺院进行维修,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但由于十年浩劫,所有的塑像、铜像、碑刻、经笈、艺术文物均荡然无存,寺院已被两厂分占,僧众安置在附近的铁像寺.目前仅能见到原建筑结构,能海法师的禅房(住地)、藏经楼等,虽内在不同以往,但外表依旧,仍有古色的寺院感觉。

  崇丽阁:

  望江楼原名崇丽阁,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西晋文人左思《蜀都赋》“即丽且崇,实号成都”之义。其地原名雷神庙。阁为五级,高26米,为全木穿逗结构建筑,设计精巧,造型宏伟壮观,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朱柱黄脊,屋面覆盖碧绿色琉璃瓦。翘角尖上挂有铜铃,微风吹过,期然有声。楼阁底屋及顶层的天花板上绘凤凰牡丹和团龙图案,系1953年成都民间老艺人罗松林的遗作。阁尖为鎏金宝顶。整座阁楼气势宏伟,风格典雅,堪称成都古建筑中的翘楚,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峻工后,又于其旁建吟诗楼、摆锦楼以及烷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泉香树、清姿室等,遂为达官贵人、富商显宦游宴饯别之所,面积也由原来的十余亩扩大至今天的120余亩。

  通惠门:

  清代满城出入西南方向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去青羊宫赶花会,会绕行很远,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在西较场像二仙庵方向开一城门,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取名通惠门,也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之意。现有通惠门路。

  濯锦江:

  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这条江为濯锦江,简称锦江。

  龙潭寺:

  传说三国汉后主刘禅,曾偕内官在此处打猎,跑热了就下清澈潭水洗澡,后称此潭水龙潭,所建寺庙为龙潭寺。

  大慈寺

  学佛人多言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迎其父玄宗回长安,这座佛庙是肃宗敕建的。匾额御书“大圣慈寺”四字。规模极大,占东门小半城。旧时传说,此处原是佛寺,肃宗虽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而削平“安禄山之乱”则是以成都为复兴基地,想当然是受佛力的庇护。于是将旧寺扩建,并御题匾额,希后代加以保护。其后,果然生效,他的后人唐武宗李炎崇道教,灭佛教,史称“会昌灭法”。因大慈寺的匾额是他先人御笔,不在除毁之列。直到宋代,房屋甚多,竟成了大市场,壁书、壁画更使海内名流倾倒。寺庙大部毁于战乱的明代末年,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今天尚能看到的殿宇,是清唐熙(公元1662~1722)年间重建,其规模已远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了。

  喇嘛寺:

  清时,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此寺接待。寺中所奉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青海、蒙古相同。

  蓥华寺:

  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

  川主庙街:

  各省各地皆有“土主庙”,奉祀开辟本土有功的或附会与此地有关的名人。四川许多地方奉大禹为“川主”,重庆为古巴国,祀巴满。成都的川主庙则祀李冰。

  小关庙街:

  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大城除山西馆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变卖,把老关庙卖给豪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取《三国演义》“关云长玉泉山显圣”之说以留痕迹,故今仅有小关庙街了。

  玉皇观街:

  原是道家的庙宇,供玉皇大帝,很宽广。清末办学,往往利用庙宇改建。“客籍学堂”就是利用这所庙宇改建的。当时各省的府厅州县都在办学,学生各以其籍贯就学。省城的大官都是外省人,所以特办一所客籍学堂,收少爷公子们读书。后来改名“宾萌学堂”。“宾萌”二字出自墨子,“宾”训宾,“萌”训民,较“客籍”典雅。这个学堂民国初年停办,又在此地创办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后迁到少城西胜街新校舍,此外又办宾萌公学。宾萌又停,改为尚志学院。现在是市二中的校址。

  马王庙街:

  马王庙在成都之所以有点名气,是因为门首有一副很精彩的对联。联文是:卜王道其昌乎,歌天马来从西极;此房星之精也,有苍龙见于东方。

  文殊院街:

  旧佛院毁于明末战乱,清代逐渐恢复。清末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以护法神自任,募款大修,四十八根大石柱,从淮州(金堂县淮口镇)运来,因城门窄狭不能通过,在此门城墙拆豁口,才得辇入城内。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罗思举的名字,因风化看不清了。这座庙可算是成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佛庙。

  三圣街·三圣祠街:

  四川人崇敬刘(备)关(羽)张(飞),偏州下邑,都建有庙。省城旧时还有三义庙,在提督街,也是奉祀刘、关、张的。

  张爷庙街:

  张飞是杀猪匠出身,出自宋代平话。《三国演义考证》一书,更有详细记载。所以各乡县的屠宰行业,都建有张爷庙,专祭张飞。成都的张爷庙也是屠宰业所建。

  坛神庙:

  旧时里巷,经常有“庆坛”(庆乐坛神)之典,男觋、女巫,持幡跳掷,以湖南一代最盛行。坛神庙与其它庙观不同的是,庙内没有塑神像,用大红纸一张,写了一些神名。据说祖师为赵公明,出自《封神榜》,所以有赵玄坛之称。

  三官堂: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在自己的书《成都街巷志》里有所提及。现在三官堂羊肉店的地方,以前只是府河边的一块稻田,后来因为有了三官堂庙,小道因此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也称三元宫,名气不大,解放后便拆除了,“现在的田家炳中学,就是以前的庙宇所在地。”

  洗墨池:

  系汉辞赋家杨雄故宅前的水池,后称“洗墨池”(《方舆胜览》),元代建子云书院,清设墨池书院及迁来的芙蓉书院,民国时,名成都县中学,现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原水池已填为运动场。

  子龙塘:

  顾名思义是以前赵云洗马的地方,又叫顺平侯洗马池。但可惜的是在清末的时候被废弃了,建国之后改名建设路,洗马池就在建设路中断;现在的洗马池遗址上盖了建设路小学。

  神仙树:

  神仙树,原地名为寿仙场。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此得名神仙树。

  骡马市:

  今成都人民中路二段,原名骡马市街。清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为应军队及贵族养马需要,陕、甘、宁贩马商人逐渐增多,便在少城(满城)东,近“皇城”后子门外的广场设立骡马市场。雍正以后,四川安定,用马减少,马市便迁到城外,由于广场地处城区中心,居民修房营商业者多,逐渐形成街道,“约定俗成”名骡马市街。虽市场不存,却流行一种习俗,即凡成都畜马的人,每年正月初四必乘马到此街一行,祈骑马者一年平安,这种风俗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废止。

  五块石:

  系唐代用五块条石搭成的桥,后称五块石桥,后因以为街名。

  营门口:

  在西门外,传诸葛亮曾屯兵于此,兵营前建有较大的营门,故沿以为名。

  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叫化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一天夜里,他读书困倦在几案上趴着睡着了,梦中见叫化婆点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便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悦,呈上朱元璋,钦点花如春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显示皇恩浩荡。花如春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减轻赋税徭役,劝导农耕惜民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绩。于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显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

  茶店子:

  以当地曾有一茶社而得名。《成都县志》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在很久以前,茶店子四野荒凉,为埋葬死人之地,每年清明节扫墓人络绎不绝,年深日久便踏出一条小路,可通骡马,亦为驿道。在这条路旁有一刘姓穷家小户,借此搭茅草棚数间,为扫墓歇脚之人提供香蜡钱纸和便宜茶水。所以,来往行人便称此茶棚子为茶店子,大约在清同治年间便确定了此地名。

  九里堤:

  《成都志》:“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但一说九里堤并非诸葛亮修的,只是误传。

  猛追湾:

  说法一:

  以前其实有个很俗气的名字——母猪湾,因为那里卖猪的多。崇桢年间(公元1682~1644年)张献忠这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进城后大开杀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满,上万名武僧把张献忠的部队赶出城外,一阵猛追,一直追到母猪湾。后来,人们纪念这件事将不悦耳的母猪湾就更名为猛追湾。

  说法二:

  因为河水落差大,并且走向由西东改为了北南,行船到此有追赶的样子,因此得名。

  武侯祠:

  这个是成都三国文化的代表,成都武侯区也因此得名,武侯祠里不仅供有诸葛,还有刘备。这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君臣同祭的祠堂(君臣同祭有违礼法)刘备墓也在其中。

  养兵城:

  养兵城位于成都以西,当年诸葛丞相北伐之前曾命令魏延在成都西门外练兵而建起一座大寨,士兵家属皆在寨外给魏延送米送肉,出兵之后便住下,已盼望远征的亲人早日平安回成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现在依然存在,是成都郊区一个乡,名曰——古城乡。

  红照壁:

  据史载,明代皇城有城墙,御河围绕城墙。皇城正南门御河上有金水桥三座(现人民南路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处)。桥前的空地,是文武百官到皇城朝拜藩王的停轿驻马之处。这里立有赭红照壁,是皇族的标志,每年都要漆上赭泥以示吉庆,街名因此照壁得名。红照壁于1927年拆除,街名保留至今。因红照壁而得名的红照壁街。

  皇城坝:

  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彻底走向消亡。修筑起了万岁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1999年,拆除广场中间的绿化小游园,人民南路广场更名为天府广场。

  金牛坝:

  在成都西部。据《括地志》“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王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后秦遂从石牛道(别称金牛道)灭蜀。后世相沿此坝曾是放置石牛的地方,故名。

  华西坝:

  得名缘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于此建立,“华西坝”的称呼亦缘于此。“华西坝”是民间俗称罢了。另一个民间说法为“五洋学堂”,因该大学是由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所创办。

  槽营坝:

  在武侯祠侧后,传为蜀汉时养马处,相沿为名。

  洗面桥:

  洗面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与武侯祠东西相望,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士兵也无不怀念关将军,于是全军军姿虽齐但士兵脸上都挂有泪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万里桥:

  李冰在成都二江上所建的七桥之一,后名“长星桥”,或名“星桥”。蜀汉以后称万里桥,改名原因,一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送费祎使东吴去联系吴抗魏。送到桥边登船,费祎深感责任重大,说“万里之行,始于此也”;一说诸葛亮送东吴使臣张温在此返回江南时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所以改称星桥名万里桥。该桥原系石礅木板,宋乾德中改建成石拱桥,后毁于战火。现在的七孔桥是清康熙五十年(711)重修的,桥头向城门处,原立书“万里桥”石碑(早不存),这座古桥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扩建大城后称南门大桥。1996年拆除新建后名南门桥。旧桥石材移到锦江上游的青羊横街南头重建,恢复原望仙桥名。

  星桥街:

  新莽时,改汉制郡守为卒正,改蜀郡为导江,公孙述为导江卒正,据成都称帝。南门大桥(市桥)为七洞,上应七宿(日、月、金、木、水、火土)又称七星桥,称号为星桥。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汉室大业,遣师征讨,自广都(今广汉)进成都城下。公孙述拒战于星桥,阵陷述亡。马援曾讥诮公孙述不识大局乃井底之蛙耳。望江楼公园崇丽阁长联“鸣井底蛙”句,即言此事。

  九眼桥: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于一龙任四川布政使时,修建于两江汇合处,其西为古合江亭、迥澜塔等名胜,是古人送别之所,宋、元人留下不少诗作。亭、塔毁于明末战乱之中。清代初年,仿照合江亭的结构,向东迁移一箭之远。光绪年间,增建崇丽阁。后又配上薛涛井,枇杷门巷等有关薛涛的古迹,形成今天的望江楼公园。

  万福桥: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高骈增筑罗城,引郫江水绕城北向东汇合,现名府河。桥址在今人民北路大桥附近,建于清代]光绪十三年(1877),桥头有“万福来朝”匾额,故名万福桥。另有一说,言附近有一佛庙,号净众寺,建于宋代],内有张益州张方平,制益州有惠政,人民画像祀之(见苏洵《老泉集》)。后改为万佛寺,再改为万福寺,桥因寺得名。

  金仙桥:

  在西门外,传明代有仕女出嫁过此小沟,上下困难,后遂捐资建桥名金花桥,民国时因与金河街金花桥重名,故改此桥为金仙桥。

  五丁桥:

  战国时期,秦王很想攻打富庶的蜀国,然而,苦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计划不能实施。为了能够顺利灭掉蜀国,秦王想出了一个计策。一方面,他派人给蜀王送去了一个秦国美女,这个美女深得蜀王喜欢,然而,她却因思乡而每日忧郁。为了缓解美女思乡之愁,蜀王派人修建高台让美女登高远望故乡,并满足美女对于金银珠宝无限制的欲望,这些导致蜀国国库极度空虚。另一方面,秦王又派使者告诉蜀王,秦国有两个会生金蛋的石牛,打算送给他,但是,到蜀国的路太难走了,得蜀王自己开路去搬运回来。蜀王派使者去秦国探察实情,发现石牛果然能够生金蛋,蜀王遂令人修建从秦国入蜀国的道路。道路修好了,派了五个大力士才将装有石牛的车拉回蜀国,到了成都以后修一桥以通行,人们后称之为五丁桥。然而,石牛虽运回来了,也并不能生金蛋,随之而来的秦军却一举灭了蜀国。

  青石桥:

  唐代跨金水河的八桥之一,旧名龟化桥。前蜀王王建于永平四年(公元914年)9月曾斩宝历寺僧人于此(引《蜀梼杌》)。桥用青石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以为名。

  驷马桥:

  在北门外,传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第二次去长安过此,曾在升仙桥侧的送客观门额题“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华阳国志》)。后来司马相如作中郎将时,果乘驷马驾车回到成都,实现了他的愿望,后遂称升仙桥名驷马桥。正式定名应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京镗作地方官时,见《驷马桥记》。

  苏坡桥:

  是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而得名。东坡在哲宗时回眉山老家,因遇洪水遂道访“万花庄”种花老人,住悦来店,还为该地士子讲学,走时捐资修桥。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曾倡建的桥名苏坡桥。

  送仙桥·遇仙桥:

  送仙桥距青羊宫不到三百米。史书称:位于成都西门的青羊宫,是古代成都一处有名物资交易市场,最早称为青羊肆。东汉杨雄著《蜀王本纪》载,老子为关令尹著《道德经》后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宫寻吾。”关令尹到此见一童子系一对青羊,以为是老子化身,唐代建庙观,成为成都历代最热闹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三月三各路神仙来到这“二十里路香不断”的青羊宫、浣花溪与民同乐共赶庙会的传说——有人在迎仙桥看见何仙姑笑口微露,撒下五彩斑斓的鲜花;有人在遇仙桥碰见骑驴的张国老与吕洞宾在观赏蜀人的蜀绣竹编;大户人家在“赛宝会”上把稀奇珍贵的金戒指、玉镯、珍珠玛瑙,古董字画扎成元宝,夸富斗奇,小孩子就在猜想:那些捏面人的、卖糖画的、放风筝的手艺人,会不会是下凡的神仙呢......时辰到了,神仙们离去时,站在恒古不变的送仙桥头,向桥下的河中,抛撒着人间的万千珍宝。千百年来,人们就在送仙桥的“摸底”河畔,寻觅触摸历史留下的厚重积淀,成为清丽迷人的川西坝子上,一处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观。

  合江亭: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从城西北角引水入城凿解玉溪后,又在二江汇合处建合江亭及楼阁台榭,种植花木,成为当时游览饶别的胜地,到了宋代船舟停泊于向,非常热闹,成都知府吕大防还出资命人修葺江亭,辟为船官治事所,供宴饮游乐之场所。宋末亭毁,明代于其地建锦官驿,清初改在府河东岸后仍用原名,亭址已是一片废墟。1988年市城建部门决定在合江亭旧址兴建新亭,次年落成。

  子云亭:

  即杨雄的宅遗址,原为成都县属,清代建有小亭,名子云亭。抗战中随县府迁西门外茶店子。“文革”后期,因修运动场拆毁。

  成华区:

  五个城区得名也各有“名堂”:锦江区因锦江而得名;青羊区因青羊宫而得名;金牛区因金牛坝而得名;武侯区因武侯祠而得名......那成华区呢?从历史沿革来看,该区是原成都县与华阳县交界地区,境内有成华乡、成华堰等。从解放后的地域特点看,该区是我市工业精华区,有许多人才、科研精华,故名成华区。

  锦官驿:

  唐代监造,检验蜀锦的官衙在此。明、清为成都东去水陆驿站的起点,有锦官驿街故名。

  龙泉驿:

  出成都东第二个陆路驿站,因坐落于龙泉山山麓,故名。今成都有龙泉驿区,由于“驿”为“驿站”之意,故一般简称为龙泉。

  洛带镇:

  三国蜀汉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本为落带,场镇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为清代与民国风格。受湖广填四川影响,现在为客家人聚居地。

  天回镇:

  这个地名的来历很传奇——当年唐玄宗与杨玉环不是在马嵬坡被迫生离死别了,然后唐玄宗先生一路继续向蜀,走到天回镇这个地方,忽然接到朝廷传来的捷报已平定叛乱!请玄宗先生回长安!于是,唐玄宗立即调转马头,从此返回长安从此以后,就敕名“天回镇”。

  黄忠村:

  西郊营门口乡的黄忠村是因清道光五年(1825)农民犁田发现黄刚侯墓碑。双流刘沅为之修墓建祠,沅子刘桂久撰写有“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祠高”的对联。对这位老不服老,仍能跃马挥刀,驰骋疆场的老将军给了很高评价。

  九如村:

  得名于《诗经》。“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等语句就是后来“寿比南山”的来源,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表达当时取名人希望福寿延绵。

  状元街:

  得名与著名文人杨升庵有关。四川历史上共有17名状元,杨升庵便是其中一位。状元街位于人民南路的红照壁十字路口以东,街上有一座护国寺,护国寺侧有杨升庵在成都城内的故宅,所以街名为状元街。

  方正街:

  这条街名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方正街就是条方方正正的街道,其实,这里的“方正”是因为纪念方孝孺而得名。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学者,有“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年轻时即受到朱元璋的称赞,蜀王朱椿特地将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请他担任自己儿子的教师,并专门为他修建了名为“正学”的书斋,从此一般人都尊称他为正学先生。后来,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之下,将昔年方孝孺在成都时所居住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纪念这位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方正”二字即是从方孝孺与正学先生而来。

  天祥街:

  原名天祥寺街、天祥寺横街是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得名的。民国时期,天祥寺被改建为学校,寺庙不存在了,地名却留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纪念文天祥的祠庙有几处,都修建在与文天祥生平事迹有关的地方,或称为文信国公祠,或称为文丞相祠,只有成都称呼为“天祥寺”,而成都的天祥寺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既不是文天祥家乡或故迹,又无文天祥后人的祭祀文天祥的寺庙,这充分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

  君平街:

  据《蜀中广记》引《博物志》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沿着一条河行走,最后来到了河的源头,看到一个女人在织机前织着布,一个男人则在放牧着牛羊,一幅安宁祥和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他的眼前,让他非常向往与留连。然而,织布的女人却告诉他,这里是仙境,凡人不该来的。当他想要进一步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的时候,织布的女人从织机下拿了一个石头对他说:“你拿着这个支矶石回去询问严君平吧。”然后不再多言。张骞拿着支矶石回人间找到了严君平,渊博的学者严君平详细地询问了张骞得到石头的日期,告诉张骞那天他正好观测出一颗客星闯入了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支矶石其实为一陨石,神话为这颗来自天外的陨石添上了许多传奇的色彩,支矶石后来被人们修了庙宇供奉起来,所以,至今得以保存。而学者严君平相传后来得道成仙了,他所居住过的地方,人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了君平街。

  家珍巷:

  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家珍巷,因有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刺杀清宗社党魁良弼而牺牲的彭大将军家珍祠而得名。

  康庄街:

  因有康公庙而得名。元代末年成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名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先派康太监(泰宁)来成都修蜀王府。康来后首先疏通河沟,然后采石烧砖,择城中高地建王府(后称“皇城”,清明贡院),耗资较大,太祖误认为康吞蚀公款将其处死。不久成都遇特大洪水,因沟渠畅通未遭灾害,居民感康之功,自动立祠崇祀,朱椿就藩后为顺民意,便正式建祠,以示昭雪,现祠已改建,街也改名为康庄街了。

  宋公桥街:

  此街因临通往明初学者宋濂墓的石拱桥,故名。濂字潜溪,在来川途中,死于奉节县,朱椿迎柩置华阳安养乡。成华二十二年(1486)葬于静居寺侧,后改寺为潜溪祠。清乾隆时改祠为潜溪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迁城内梨花街,辛亥革命后改为华阳县立中学。

  祠堂街:

  康熙五十七年,八旗兵为年羹尧将军建生祠,年获罪后将祠改名武圣宫,后仍以祠堂为街名。

  落酱园巷:

  光绪乙末(1895)科状元骆成骧宅在此,后名骆状元巷,不知何时皆为今名。

  岳府箭道街:

  系清乾隆十四年(1749)四川提督岳锺琪住宅在此,故光绪时名岳府箭道街,简称岳府街。三十年(1904),川汉铁路公司设此,成了川人保路同腐朽清王朝斗争的指挥地。

  宁夏街:

  原系清雍正六年(1728)盛九功带西北军入城后的眷属住地,称“盛家口”。盛原籍常熟,其父瑛为天津总兵,后入宁夏籍,因故名宁夏街。

  将军衙门:

  得名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里特设成都将军一名,为统治满蒙旗兵的最高长官。大清时的少城有三个级别: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和城守卫衙门。现有将军街。

  督院街:

  原是明代巡抚督察院衙门所在地,明末被火毁。清初重建,初为巡抚署,到乾隆十二年(1747)出于政治需要,在四川设督理军民要政的最高长官总督,驻地称“制台”衙门,街名称为督院街。

  提督街:

  清代在四川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高级军官。今市工人文化宫就是当年提督衙门,后称此街名提督街。

  藩署街:

  四川布政使署,一般称为藩署。

  藩库街:

  藩台既主管官吏线粮就得有相应库房收藏版籍图书、钱粮布帛,故在藩署街之北建广济库,布库大使,司出纳,号藩库厅,街亦因此得名。明清制度,一省首府收藏的银钱粮布,应保证全城闭城三月不闹饥荒,所以全街都是风火高墙库房和厅官衙门、库丁营帐,由此派生得名。清代晚叶,外强勒索,割地赔款,四川每年上万银两由此汇聚递解押京。辛亥革命时,曾在此街发生清兵入城抢掠藩库纵火事件,附近居民亦被洗劫一空,造成“打启发,抢藩库”惨案。

  布后街:

  四川布政使署,署后形成的街,称为布后街。

  厅署街:

  明制,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第一把手,称为尚书,俗称堂官,每部有两员副手,称为侍郎,俗称厅官。坐堂议事时,堂官居中,厅官坐到左右。到省、府、州、县,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称为正印官,俗称正堂,辅佐官员称为厅官,俗称右堂。这类小官也有衙门,距正堂官衙不远,故以厅署衙门命名,街也因此得名。

  都司巷:

  都避是清代武将的职称。成都都司任务是管理治安,负责侦缉盗贼,扑灭火灾,街因有都司衙门而得名。又一说都城隍上任,走到这里,五鼓鸡鸣,故在此修有都司庙,留下都司巷街名。

  盐道街:

  清代还设掌管一省食盐生产及运销事务的长官,称为盐茶道,道署驻地形成的街称盐道街。

  学道街:

  明代主持一省学政和考试的主考官称学政,又叫提学道、学院、学台。到清代,为尊重教育,将学台职称更为“钦差提督学院”。全川以至云南、西康、贵州等地需要经史子集一类书籍,大多由此街印出运送。一进此街,便有薰薰学风之感。

  南府街·东府街:

  在雍正九年(1771)到乾隆十二年间,曾经设四川总督行署府,在府南形成的街称南府街,东面称东府街。

  笔帖式街:

  在大慈寺附近还有一条难以理解的街名一笔帖式街。笔帖式系满语“士人”之义,为总督署下机构,掌管满文翻译及奏章文书之事,官员必由旗人担任。

  总府路:

  明都指挥使司称总府,府衙设此,因名。

  署前街:

  成都县署在街北,因名。

  城守街:

  清制省城治安警卫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辖兵丁,白日在街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省图书馆后门位置),街弈因此得名。

  爵版街:

  清代旧制设有布政使司署,亦称藩台衙门,管一省的人事及钱粮等工作。署内照例分成收藏钱粮、布帛及图书的许多库房,其中有一“照磨厅”,即掌管核对文卷之事,兼制“爵版”即文武官员的名片事。这种名片上印官员的姓名、学位、官衔、籍贯、简历等内容,用于晋见、拜访,起证明身份作用。收藏这种印制名片的木板库房称“爵版库”,后来库房附近地方形成街道,便命为爵版街。辛亥革命时,由于清兵入城骚扰,纵火焚库,藩台衙门的部分建筑由此起了变化,爵版街也因为音讹字误而名脚板街了。

  指挥街:

  明成都卫指挥使司署在此,因名。

  前卫街:

  明成都设五卫,前卫驻此,因名。

  龙须巷:

  旧时,督院街总督衙门对面,有一绝大照壁左右各有小巷一条。人们把总督衙门拟为龙,二小巷为龙须,故名龙须巷。

  南台路:

  明季在宋代中园址建有别苑,张献忠入成都后曾统兵驻此,称御营,并筑土台,后称“南台”(已毁),因以为路名。

  马道街:

  在城东、南、北,原有六条马道,供马队走马练习之用。现在的马道街,原名平安桥南街,靠近城中西华门处。清代各大衙署最初都在城池西南角的少城。文武官员上衙均骑马(后文官才改坐轿),这条街乃进出少城必经之地,故名马道。辛亥革命后,城市人口增加,扩建为街道,取名马道街。清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时,各县武生到省城赶考,也在这里骑马、射箭、举石、盘刀,总会吸引很多人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走马街:

  街的拐弯处是清化都督衙门,城北、城西官员上院的马队在此街停下,官员进见都督后,徒步回来在此上马,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此街民房上塑有泥马二匹,清初一夜,并未下雨,忽走掉一匹,故留此街名。

  东马棚街·西马棚街:

  在少城内。原系四川将军统率满、蒙骑兵养马之志。棚为篾棚,高大宽敞,无一住户。现在街房,均是辛亥革命后陆续修建的。

  较场坝街·点将台街:

  清代以前,城内驻军均在东、南、西、北较场,官衙兵署仅少量兵丁。较场内除官兵营帐住房外,主要陈设刀、弓、石及马,供练习武艺之用,因此,较场均系开阔平地。清代中叶,枪炮装备到军队,东较场即辟为靶场。为适应野战,在城外设有较场坝临时军营和点将台。这些永久性设施为街名奠定了基础。成都又系省会首府,驻军较多,故较场坝、点将台地名不止一处,街名则各限一条。成都四个较场,历史悠久,都有不少可传之事,甚至可以写出专著,介绍沿革和佳话。

  马镇街:

  清军马队,八旗骑兵驻在少城,但汉营马队和往来公文传递的驿站马队,却集中在城东的城墙内侧(辛亥革命这些地区,如东较场、城隍庙、马镇街等均已建起街房),管理马队的机构的衙门在今第五中学,街亦因此得名。

  武城大街:

  守备成都的游击、都司衙门(相当于现警备司令部和公安局)均在城中,设有分理机构于此街,故名武(装)城(防)大街。

  教练所街:

  清末,仿效外国在城市设警察,维护治安。每省设巡警道一名。四川第一位巡警道是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周孝怀。他开办巡警教练所在此。街亦因此得名。周爱题字补壁,杜甫草堂内现存的青花“草堂”影壁的“草堂”二字,就是周题写的。

  大福建营街·小福建营街:

  清初,清军福建、宁夏籍士兵奉派入川,扎营于此,街名得以流传。

  东半节巷·西半节巷:

  也以自然态势得名。西半节巷靠近羊市街,东半节巷在东城根街南口,是两条很短的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栅子街:

  有两条,一靠黄瓦待,一近斌升街。均为清代]旗兵居住区。街口设木栅栏,晨开夜关,用以防盗。街以此设置命名。

  双栅子街:

  其街原为通向城外的排水沟。为确保城内治安,防止宵小之人潜入,每隔不远,设有木栅。这里靠近藩库(布政使司的仓库),防犯倍严,设两座镶铁栅栏,故有留名。

  黄瓦街·红墙巷:

  原均少城兵丁胡同。昔民间盖房,习有青砖灰瓦。有两侯爷,家业破败,竟以建庙宇才用的红砖砌墙,黄瓦盖顶,特别引人注目,遂为街称。清寂堂诗有“柳从黄瓦街头发,花向红墙巷口看”句,描写闺里风光,历历若画。今之明媚,尤胜昔日。

  青羊肆街:

  现名青羊正街。这是成都较古老的一条街道。肆,就是铺子、商店集中的市场。两千多年前,成都是以青羊肆为中心的城市。公元前316年,在青羊肆东北方向建筑成都城市,青羊肆成为郊区。唐代,浣花溪一带遍植梅树,是有名的风景区。唐末僖宗为避黄巢起义逃到成都时,青羊宫被神化为道教老祖太上老君李耳(名聃)升天发祥地而得到渲染、神化,街名一直流传下来。

  炮厂坝街:

  火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清代,在成都造牛耳大炮,留下街名。清代末年,旧成都号称“两根半烟囱”,指全城没有工业,烟囱少见。其中一根就是炮厂的烟囱。这根烟囱日夜喷吐黑烟几十年,因为不管是清廷,还是随后踞厂称霸的各路军阀,都需要枪炮来维持其反动统治啊!

  天涯石街:

  在今天涯石南街80号内,为一粗红砂石,上宽43厘米,下宽105厘米,厚27厘米,是古蜀国大石遗址之一,据《四川通志》载天涯石“曳之若摇摇可引,撼之则根不可穷”,对于埋根于土中多深,无法知晓。关键于天涯石的来历,估计在我国殷、周之际,古蜀国已进入阶级社会时,阶级压迫相当残酷,每遇王死,则立大石以志其墓。据史载与考古证明,立大石为墓志,是古代川西各部族的普遍现象。成都平原是由断层堆积形成,表层并无大石存在,像天涯石这类大石必须从较远山区搬运出来。试想在当时交通工具极其原始、落后的情况下,这要用多少奴隶的劳动才能完成!现存的天涯石成了三千多年前蜀国奴隶主残酷压迫奴隶的罪恶见证,同时也是奴隶们伟大创造力的纪念物。

  支矶石街:

  成都支矶石街并不大,然而,这条街却因一块陨石的降落而闻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现今支矶石街里掉下来一块陨石,说来也奇,这个陨石的形状像极纺缍,凑巧的是中间还有凹陷的一个小坑,这就使它更像是拿来插在织布机上的纺缍了。好稀奇的成都人民纷纷前去看这块纺缍石,说这个石头是织女织布机上掉下来的。当年,老百姓认为这是一块奇石,曾建一庙将石供于庙中。于是,陨石坠落处的街道就被人们称为支矶石街。对于支矶石街名的由来又有一说,与君平街的来历相关,相传这是由张骞从织女那里拿来的垫织布机的石头。关于这一点,将于君平街名考里讲到,这里则不赘述。

  少城路:

  所谓少城,即小城也。清代八旗子弟到成都以后,当时聚居于现今少城路至支矶石街一带,在这里他们筑了一个城中之城,谓为少城,后来,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少城路。

  鼓楼洞街:

  成都的鼓楼虽已拆除,但因有方位意义,至今仍留有鼓楼洞街名。从鼓楼往南名鼓楼街,正北称鼓楼北一街,再延伸有鼓楼北二街、三街、四街。

  陕西街:

  原名芙蓉街,与梨花街相邻。“湖广填四川”时,旅川陕人在此建立会馆以祭祀祖先,为扩大影响、提高会馆知名度,他们凡遇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而与之相对应的梨花街名则保留至今。

  三多巷·三多里:

  表现了成都人祈求和祝愿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愿望。

……

成都的地名多多的,

那故事长得说也说不完,

且听旅游君下回分解。

为你再现一个有故事、有韵味的精彩蓉城。

图文整合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