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里克森: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二)

 大漠胡杨968 2016-06-01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二阶段:幼儿期(约1~3岁)

危机:自主性 vs. 羞怯和疑虑

品德:意志

主要影响者:父亲


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肛欲期阶段一致。相对于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父亲更多地介入了,对儿童的教养参与度大大提高。

 

在第一个阶段,婴儿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在第二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了爬、走、推,拉,学会了抓握和放开,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并从中得到快感。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图,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而且他们开始掌握了一定人类的语言,开始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的”、“不”、“不要”表达自我的词来反抗外界控制。

 

这一阶段,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以大人的眼光看来,儿童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出现。因而儿童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所以,婴儿遇到的第二个社会问题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增加了男性成人)的关系,能够获得成人的支持和宽容,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然而,这种自主感会遇到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也会受到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威胁。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如果婴儿在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退回母亲的怀抱并获得安慰,他们就会更大胆的接触他人和寻求挑战。

 

这时候,如果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需要时对他们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保护他们,怕有危险,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一遇到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就紧张的大呼小叫、大惊小怪,马上制止。又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分严厉,稍有差错(例如打碎了杯子)就粗暴斥责甚至体罚;或者对他们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饶(例如尿床或尿湿裤子),批评过剧。让孩子遭遇太多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或羞愧自卑、缩手缩脚,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自己可活动的范围感到困惑,或者变得遇事被动等待,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顾虑自己的失误,并产生无能感,无用感,丧失自主感和主动性。

 

另外,有些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孩子,或者儿童根本就得不到成人照料,在没有成人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许多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动性――因为没有人指责和约束,但却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放任,处理事情界限不清或缺乏边界和原则,这样的儿童,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社会化功能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时候,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在公共场合不干扰他人,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同时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换言之,父母必须把握好“度”,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需要父母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在原则问题上,“温柔地支持”成为父母对待这一阶段儿童教养方式的一种好的选择;对于儿童的过错,采用适度的处罚措施,如面壁思过、坐冷板凳反省(处罚后要给以安抚,如拥抱),这都需要考验父母的耐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以及过分严厉,并常常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情绪体验,不管对大人还是儿童。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品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具有意志品质的儿童也更加能够面对羞怯和怀疑的境地,表现出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意志品质往往能让人更加容易有所成就,生活得也更充实。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品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品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品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品质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总之,在这一阶段,儿童不满足停留于狭窄的空间,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他一方面在信任感的基础上产生了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了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又因为觉得过多地依赖别人而感到羞怯,或因为担心越出一定环境范围而感到疑虑。这时,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的宽容而自尊的性格。反之,如果儿童因不知所措而感到困惑,就会引起本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父亲和家庭其他成员在儿童心目中增加了重要性。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也开始占重要地位,它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可以使儿童在其内心法则范围内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个人今后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治生活作好准备。

1、周一晚上20:00 - 22:00, QQ网络读书:《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作者:南希.威廉姆斯(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