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藏刀是什么?有人说是易贡的藏刀,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今天刀客江湖与朋友们聊聊彩虹刀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天下好刀,都是殊归同途,绕不开合成锻打,热处理,打磨三个环节。彩虹刀在这三个方面做的也是极好的,当然价格也不菲。
易贡彩虹刀是藏刀中的极品
彩虹刀是藏东强盛的波密王朝时期藏刀历史与旧时贵族身份的象征,是西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独特的打制工艺,说明了易贡藏刀与其他藏刀的区别,是易贡铁山独特的资源产物。彩虹刀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易贡藏刀藏语称“易贡波治加玛”,此刀除了易贡以外,其它地区无法打造,因为易贡藏刀所用的原料是从当地山上开采的三种铁——“易贡妞日铁”、“帕根森布铁”、“工布扎松铁”组合起来才能打造成易贡藏刀。
刀柄两边分别用藏文和汉文打上“易贡”字样
易贡藏刀的另一个特色是刀面上的彩虹条纹,所以又称“彩虹刀”。
易贡藏刀最大的特点是刀长、刀细、轻便、锋利无比、从来都不会生锈、波纹永在,其工艺技术扬名西藏。易贡藏刀摆放在家里象征着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带在身上能够起到避邪作用,让人有安全感。易贡藏刀以前是专供波密地区上层人士使用的,现在波密和其他西藏的群众以及游客都以得到一把易贡藏刀而自豪。
虽然现在煮铁已经用上了电动鼓风机,但铁匠铺里还保存着原始的牛皮鼓风机。制作易贡藏刀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首先将三种生铁烧红后锤打成一定的形状,然后还要将三种铁合在一起。三种铁的合成过程是拉嘎村的“秘密”,一般不允许外人参观。刚刚打造好的藏刀外表非常粗糙,还要在专门的石头上磨一个月,才会变得光滑锋利。最后在剑柄下方打上写着“易贡”字样的印章,装在精心制作的刀鞘里,一把易贡藏刀就算制作完成了。
这种铁就是易贡铁山上产的铁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拉嘎村村民世代以打造易贡藏刀为生。一年之中,全村人都会上山开采铁矿,但有规矩:每种铁矿每家人只能开采20斤。由于社会发展,普通铁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因此村里人只在当地开采两种铁:纳雍嘎布雪山和铁山上的铁。拉嘎村有57户人家,只有7个铁匠,他们轮流在村民家里打造藏刀,在谁家里打铁就在谁家里吃饭。
制作刀面上的彩虹纹是易贡藏刀的秘密,简单的过程如下:
先把铁敲打成条状
然后分成几片
每一片铁片长短不一,烧红之后做成这样的形状。
按长短排列在一起
敲打成这样的形状
最外层包上普通的铁
不停地煮铁、敲打。
木板搭建的铁匠铺子比较简陋,多坐在炉子旁将铁块放在炭火里烧得通红,然后用铁钳夹起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然后抡起铁锤锤打起来。
刚打好的藏刀是这样的,粗糙的刀面上隐约可见彩虹条纹。
打好的藏刀需要在磨刀石上反复磨砺,一把刀要磨成这样,需要历时一个月。
磨好后的刀,要放在火边烤,并不断在水里冷却,这一过程需要反复进行。
把刀排成一排,放在火边烤。
把刀排成一排,放在火边烤。
把刀排成一排,放在火边烤。
然后用砂子打磨,直到刀面上光滑锃亮。
装在精心制作的刀鞘里。
纯手工收藏刀咨询微信 158797981 更多信息关注 wl570158985 长按可复制
手艺人正传之阿昌户撒|走进户撒刀刀王项老赛家(组图)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出自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种类繁多,工艺独特,锋利精良,做工精美,成为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的艺术品。今天刀客江湖与各位分享的是户撒刀的手艺,让我们一起走近户撒刀王——项老赛。
来到户撒镇,我们惊异于其集市里那随处叫卖户撒刀的场景,整个偌大的集市,到处可见买户撒刀的店铺和匠铺,恍惚间,如同走进了侠客时代。
户撒刀因何有此独特之处?走进户撒刀刀王项老赛家里,揭开其面纱。
技传中原600年之功
制作户撒刀的先民阿昌族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是简单粗糙的生产用具。明朝“三征麓川”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
项老赛制作户撒刀
项老赛制作户撒刀
锻造刀的技艺,以淬火为最重要环节。淬火拿捏不准,往往会使一把刀要么过软,砍不进硬物;要么过硬,砍硬物便折断。总之,淬火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更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包含着一个打刀师傅一生的功夫,很多锻制师傅也大都不愿对人透露心得。
项老赛制作户撒刀
项老赛制作户撒刀
项老赛制作户撒刀
硬可斩铁柔可绕指 并非神话
“柔可绕指,刚可削铁”。一直以为这是一种传说,在户撒刀王项老赛家中,我们见到了“柔可绕指,刚可削铁”的神刀。项老赛手中有两把刀,一把锋利无比,在去年的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民族手工艺制品比赛中获得第一,享有刀中之王的称号。把25条厚实的毛巾放在刀口之上,用力甩出去,毛巾全部断成两截。还有一把刀,在节日比赛期间,很多人的刀砍铁钉,刀口都砍缺了,唯有项老赛的刀不断砍断了铁钉还啥事都没有。
25条厚实的毛巾放在刀口之上,用力甩出去,毛巾全部断成两截
25条厚实的毛巾放在刀口之上,用力甩出去,毛巾全部断成两截
25条厚实的毛巾放在刀口之上,用力甩出去,毛巾全部断成两截
户撒刀的柔韧特性令人惊叹
户撒刀几起几落,轨迹百转千回:从最初的武器神坛走下,成为民间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再后来,其锻制技艺曾一度遭受失传的威胁;至今,户撒刀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品——不过,其实用性仍没有丝毫减少,一样削铁如泥。
刀锋上的传承:甘肃保安族神秘的腰刀文化
作者:瞿学忠 赵龙
今天刀客江湖与大家分享的是保安腰刀的文化,其工艺与昨天所说的易贡藏刀有异曲同工之处,考其历史也与西亚大马士革工匠有关,我们匠人工坊的工艺也是来自蒙古掠来的西亚工匠后裔。看这篇文章不禁唏嘘,历史长河婉转曲折,但是源头和经历婉转之处今天尚可描摹,几十年之后,这些工艺,这些匠人将走向何处?我不能回答。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
这是元末诗人张宪诗集中的一首诗。诗中被称为“米昔”(也有版本作“米息”的)的利器是元人曾用过的一种半月形弯刀。这种刀曾流行于西亚、中亚等地,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以便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而被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们所接受,成为奥斯曼人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利器。
元末明初,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能和西域“米昔刀”相媲美的“保安腰刀”。保安腰刀以其和米昔刀相似的工艺,不相上下的质量,众多的品种而成为剽悍的元朝骑兵的马上利器,随着蒙古马轰隆作响的马蹄而闪耀了所有武士的眼睛。
“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保安腰刀所体现的,不仅是其锋利坚韧的品质,还有数百年传承的精湛技艺和刀身上所蕴含的悠久浓郁的伊斯兰文化。
腰刀文化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也与保安族的历史密切相关。可以说,保安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腰刀的发展史。
史料记载,800多年前,保安人的祖先就已经在打制金属器具了。据《元史》、《蒙古秘史》等历史文本资料记载,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军远征亚细亚。伊朗史学家也有蒙古远征军将俘虏中的十多万工匠、艺人等和其他人分开,劫掠回国,然后再瓜分到诸汗国的记载。元军如此重视工匠和艺人,是因为蒙古族是一个诞生在马背上的民族,缺少打造铁器、制造生活器具的工匠。自然而然,这些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懂的打铁的色目人就成了元军班师回到中原时,军队重要的补充兵源。
成吉思汗于1225年回师,1227年占领河州、洮州、积石州等地。其中的积石州便辖今甘肃积石山地区。为了屯边驻防,巩固蒙古人进藏及南下攻宋的重要边卡,元军将从中亚诸国补充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工匠和一些汉人共同编制,组建了有名的“探马赤军”,进入现青海同仁保安地区驻防,即当年的积石州。
这些“探马赤军”亦兵亦工,“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平时驻扎时仍然从事工匠营生。当时元军中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军事物资,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和中西冶铁制刀技术的结合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元军骑兵马上使用较为短小的弯刀为武器,腰刀为近身防御和平时饮食的刀具,据此推断,在这些为元军打制刀具的工匠手中,应该就已经有了“保安腰刀”的雏形。最终,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原有的蒙、回、土、藏、撒拉等各部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和传统,到明代时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保安族。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
“果尔”
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保安语中对打制各种金属器具的工匠有着专门的称谓——“果尔”,而对于打制不同铁器的工匠也有不同的称谓:制做各种农牧用具、产品不抛光而显黑色的叫做“黑活也斯君”;打制各种锁具的工匠叫“锁子也斯君”;主要打制羊毛剪子的剪子匠叫“亥其也斯君”;制做各种铜、铅质的勺子的匠人叫“特勺也斯君”;打制银器的工匠叫“明够也斯君”;而打制各种刀具的工匠就叫做“什都乎也斯君”。由于保安人善于打制刀具,在清朝曾一度将保安人与“果尔”划了等号,在清《河州志》中记载,“古族有果尔族”,可见早在清代以前的元明时期,“果尔”已经成了一个被大众所接受的固定社会群体。
保安腰刀虽然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但在没有狼烟四起,只有歌舞升平的年代,打制保安腰刀依旧是保安人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改革开放后,保安人重点发展民族手工产品,集中高技艺工匠,引进新型设备,开办刀具厂,批量生产刀具,同时又在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相继出现“什样锦”、“波日季”等多个品种,将保安腰刀的研发与生产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折花刀”
保安腰刀和藏刀、蒙古刀齐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名刀“折花刀”,此刀刀体刚柔相济,不易折断,周身布满奇特的纹理,刀刃锋利,而其繁复的制作工艺则堪比西亚“米昔刀”。
制刀打剑,砌炉为先。制做地炉备料是制作保安腰刀的第一个步骤:以烧制的沙棘木的木炭为生火材料,挖保温地炉,倒扣风箱。接着是“炒铁”:把生铁碎块放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沙泥锅中,在保温地炉上用木炭火烧炼,因形似炒制食物而被形象地称为“炒铁”。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铸铁成液态时杂质浮出,提高了铁的纯度。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较高的硬度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加钢背铁就成了保安腰刀能否削铁如泥而又不易折断的重要步骤: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夹在刀体上。保安族图腾
名为折花刀,其周身奇特花纹自然是不能少的:工匠们在刀体上制出奇特的图案。把毛坯再置入炉中锻烧,钢花四溅时拿出,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最终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目的是在刀体上最终呈现出各种纹理。怎样拧出现什么花纹,全凭匠人的经验和技巧。
经过几个师傅打磨和反复的折花,刀体会呈现出所用材质各自的颜色,白色的铁和青色的钢形成青白相间的流线形花纹,异常夺目。折花刀历来就有“千锤百炼成一刀”的说法。
传承
保安人制作腰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也诞生了许多和保安腰刀有关的传奇故事和传说。其中,“一把手”的传说在保安人中可谓是家喻户晓。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技艺高超的保安族“果尔”,他为乡亲们制做各种刀具农具,颇受乡邻欢迎。和很多保安人一样,他从不把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放在眼里。有个可恶的恶霸为了刁难,令他10天打出两百把腰刀。腰刀工艺复杂,再加上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辅助设备,打一把刀需10天时间,他心知恶霸是在故意刁难,就断然拒绝。恶霸盛怒之下,将刀匠的右手砍去。同为刀匠的“果尔”们为记念他,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下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后来,在大多数保安腰刀上都刻有“一把手”图案。“一把手”寓意保安腰刀的质量与每个顾客击掌承诺。
保安腰刀带给保安人的不仅仅是前后相继的悠久历史,也不仅仅是数百年代代相传的工艺,而是活生生的保安民族文化。
从其传承的精神价值来看,代代“果尔”制作腰刀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和精神财富:如刀把上镶嵌“逊奈提”寓意坚守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经历千锤百炼千折万绕才成就一把“折花刀”所蕴含从不放弃、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畏强权的“一把手”的传说所蕴含的坚持正义的精神;在经商过程中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精神等。这些精神是蕴含在保安腰刀制作过程背后的重要价值,对提高和丰富保安族的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用折叠锻打古老问题制作的手工艺品收藏刀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