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岩松:中国山水全球实践演讲视频 作品图文(上)

 不阅书生 2016-06-01

如果說古典的城市是關於神的

現代城市是關於資本和權利的

那麼未來的城市就應該是關於人與自然的

——中國建築師馬岩松

馬岩松|中國山水全球實踐(一)




Absolute Towers 梦露大厦

现代主义有一句有名的宣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但是我们必须发问,在机器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如此剧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建筑?如果建筑正在远离工业,那么她更应该表达什么内容?


与北美其它迅速发展的近郊城市一样,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加市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性格和定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她没有必要再像那些典型的城郊一样,一心梦想着变成大都市,而有可能反思自己地域的独特性,考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回应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


我们的设计不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复杂性,来更多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模糊的需求。 我们认为建筑本身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反应和强调,高塔的设计一直是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有力的陈述。


“梦露大厦”位于密西沙加市最重要街道交汇处,她的重要性和标志性将使这片区域成为这个低密度近郊城市的中心。在我们的设计中,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旋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


我们希望“梦露大厦”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庆城市森林 提案

MAD在重庆市中心设计了一座高385米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城市森林”。这是MAD是针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所提出 的一个新的建筑观念,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实现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并唤起曾经寄托于古老的东方山水之间的情感。


什么是城市的未来?在重庆这样一座山水之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的中国高密度城市?我们如何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力量、社会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以东方的自然 体验为基础,探讨中国城市的建筑未来?当高密度水泥丛林向每个人逼近,自然逐渐消失,如何让人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在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成为技术的竞争,权力的俘虏和资本的象征。绿色生态更多是被转化为对舒适度的要求,而忽略了人们寄托在自然山水之中 的情怀。“城市森林”汲取了东方哲学中对自然与人造的理解,把现代城市生活与自然山水中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建筑的体形如山脉般整体而生动地变化,成为自然 的延续。“城市森林”不再强调垂直的力量,而更加注重人们在多向度空间的漫游——多层的立体花园、浮游的平台、纯净光洁的巢穴空间,建筑的形式消失在空气、风和光线的空间流动之中。置身于其中,人们将与自然不期而遇。 



这种东方人文主义的自然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成为绿色立体城市的先驱——“城市森林”将不再是一个平庸的城市机器,而是一座在钢铁混凝土耸立的城市中心里自然呼吸的人造有机体。


黄山太平湖公寓

现代人是生活在竞争中的,信奉的是效率,因此他们很难明白中国山水画中的人为什么要经过曲折的小路登上云端的山峰,在一个叫“听松堂”的亭子下饮茶。在黄山的山水之中,有着诗人画家曾经有的诗句和画中的意境,是人在自然中感受的一种精神境界。


“我对黄山太平湖的印象一直就是模糊的,每次去她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因此她对我来说有几分神秘。像极了古代的山水画,从来不写实和临摹,一切都是随心和想象。模糊的感觉是充满诗意的,看不清,看不懂,所以经常会有人对着层层叠叠的山和水发呆。他们不仅仅是在看景,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和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自己不一样。”

—— 马岩松


建筑在山水中,就建成山水的样子,与壮美的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这是一组散落在太平湖边的山脊上的度假公寓。所有的房间均可饱览湖光美景以及远处的绵延群山。建筑与建筑之间由自然景观和廊子连接在一起,人们漫步于此,步移景易,同时享受着这里所提供的各种便利设施。


为了最大限度的强调自然环境,所有的公寓空间均设置了室外的横向花园,这些大的室外平台将公寓内部空间延伸到室外的自然景观中,人们可以随时享受户外迷人的景色和宁静的自然环境。公寓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样创造出平和与安宁的环境。对当地天然材料和大量丰富植被的运用增加了人们居住于此的舒适感和幸福感,也和当地的文化建立起一种关联。


广西 北海 假山

随着中国飞速的城市化建设,大众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剧院、博物馆以及体育场等建筑上。这些标志建筑只是中国现行建筑模式的一些特例,城市仍然是以住宅开发项目为主,那些开发商大都会选择廉价和毫无特色的住宅方案,以谋求快速收回成本赚取利益。我们有没有可能既拥有高密度又经济可行而又有地标性的特色住宅呢?


这是一个采用常规板塔结构的山形建筑。起伏的轮廓与海岸线以及水面交相呼应;并在建筑顶层形成连续的屋顶平台,成为居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屋顶花园中布置了网球场、游泳池等等各种类型的运动设施。在这个人造的山体建筑上还有一些开洞,海景和海风可以由此渗透到城市的景观中。

与建造一座刻意的人工花园相比,我们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人造的自然景观,一座供人们居住的假山。此设计本身既保证了建筑的密度,又形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鄂尔多斯博物馆 

受到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的“曼哈顿穹顶”的启发,MAD设想了一个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的壳体,在它将内外隔绝的同时也对其内部的文化和历史片段提供了某种保护,来反驳现实中周遭未知的新城市规划。博物馆漂浮在如沙丘般起伏的广场上,这似乎是在向不久前刚刚被城市景观替代而成为历史的自然地貌致敬。市民们在起伏的地面上游戏玩乐,歇息眺望;甚至早在博物馆还未完工时,这里就已经成为 大众,儿童和家庭最喜爱的聚集场所。


在步入博物馆内部的一刹那,好像进入了一个明亮而巨大的洞窟,与外界的现实世界形成巨大反差的峡谷空间展现在眼前,人们在空中的连桥中穿梭,好像置身于原始而又未来的戈壁景观中。在这个明亮的峡谷空间的底层,市民可以从博物馆的两个主要入口进入并穿过博物馆而不需要进入展厅,使得博物馆内部也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的延伸。


内部的流线是一条游动在光影中连续的线, 时而幽暗私密,时而光明壮观,峡谷中的桥连接着两侧的展厅,人们在游览途中会反复在穿过空中的桥上相遇。明亮的漫射天光使得博物馆大厅完全采用自然光照 明。博物馆外墙采用大面积的实体墙面和铝板以抵御鄂尔多斯严寒和恶劣的天气。一个南向的充满阳光的室内花园成为办公和研究空间的中心,在提供良好小环境的 同时也给室内空间提供了一个隔离层,减少热损失。


博物馆的建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片刻的喘息。人们在这个传统和当代艺术相融合的充满生机的空间里相遇,一同开始他们的时空旅程。



中国福建的平潭艺术博物

平潭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岛,同时也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屿。2010年,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启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台湾海峡两岸贸易、文化交流的先声之地。这也意味着这座优美的海岛将通过大规模开发,从一个渔业和军事基地迅速转化为城市开发区。


平潭艺术博物馆的选址就是在这座规划中的新城的中心的内海,博物馆建筑本身就像是一座随时要游离的岛中之岛,由一座微微起伏的栈桥连接着大陆,连接着人工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历史与未来。它是一件具有持久感的水中的大地景观,向人们重述这座海岛在远古的诞生。每座岛屿下面都是一座山。


在成为一座博物馆之前,这座岛首先成为了一处公共空间。大海、沙滩、绿洲、山坡平缓地变幻交接,形成了似是而非的空间关系,与远山借景、呼应。建筑以混凝土混合当地沙地贝壳整体浇筑,如山峦起伏的壳体笼罩的室内空间好像是远古的洞穴。



平潭艺术博物馆依托的是它在山水和城市之间的环境,它建成后会提供给城市一种新的空间类型,也会给城市中的人一个空间,去思考自然和时间带给我们的影响。



馬岩松|中國山水全球實踐(二)



馬岩松|哈尔滨文化中




哈尔滨文化中心

哈尔滨文化中心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河滨湿地之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是这座北国之都著名的自然栖息地——太阳岛北面正在拓展的一部分。 2010年2月,MAD通过竞赛赢得了该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权。整个建筑群在2014年建成,并在同年七月时迎来这座城市著名的音乐盛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俄罗斯异域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哈尔滨有着北方音乐之都的美誉。哈尔滨文化中心没有像其他大剧院一样,选址在城市的行政中心,作为一座孤立的城市地标而存在,而是以当地自然文脉为背景,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湿地的基础上,让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万人广场和原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共同构成一个“文化岛”,实现人文、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文化岛四面环水,以开阔的江岸为背景,犹如延绵的冰川彼此相连,在凝聚与流动之间浑然天成。主入口桥犹如玉带横跨湿地,将城市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数座流态式的建筑向周围延伸,利用地形起伏将人流从不同方向引入大剧院和文化艺术宫的入口。作为文化岛的中心建筑——大剧院的外部坡道,如风划过雪山所留下的痕迹,引导着人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空中的漫步。人们可以顺着景观环廊攀沿而上,在不同的高度观赏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建筑群的最高点,人们如同站在山顶,整个湿地风光尽收眼底。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北国的冰雪风貌,建筑形体作为环境的延续,以自然的韵律消解了这类大体量建筑的体积感。整个建筑群犹如雪山般延绵起伏,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大剧院建筑的外表面为特制的纯白色铝板,部分墙面也采用了白色的石材和混凝土,给人以冰雪般纯净的感觉。观众厅顶部天窗的自然采光设计,在白天可以完全满足室内照明,既节能又可以营造出特殊的光影氛围。


大剧院由大小两个剧场组成,大剧场可容纳1600人,由底层池座和两层楼座组成。内部空间运用了大量实木,一方面为大剧院观演厅提供最好的声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实木形体与白色墙面形成冷暖色调对比,透出雪山木屋特有的温暖氛围。剧院的舞台设计不但适合西方歌剧和现代戏剧的表演,也可以满足中国传统戏剧的观演要求。声学和灯光的设计提供了高水准的内部环境。由亚克力曲面灯体包裹的二层贵宾席通透闪烁,像巨大的星体漂浮于剧院穹窿之下。舞台部分为标准的品字形舞台,配合多功能升降设计的乐池,可满足歌剧舞剧等大型演出的需要。


内部与大剧场贯通一体的400座的小剧场以表演话剧、室内乐、戏曲为主。后台幕墙开启式设计让舞台背板可以像宽幅屏幕般展开,以自然为背景,让室内外景观融为一体。而室外的水面部分也更可以作为室外观众席,打开幕墙的舞台便成了无遮挡的全景舞台。独创性的设计赋予了大剧院空间宏大而细腻的戏剧性效果,以适应现代剧场艺术的创新与多变。


文化中心展现了城市尺度、自然尺度和人体尺度的丰富层次,充分实现文化建筑的公共性和参与性。整个文化中心的边缘与江岸、湿地绿原缠绕交错,模糊着自然与人工的边界。而坡道、桥、空中平台和广场这些开放性空间的交错组合,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们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得到不同的感官体验。


大剧院与文化艺术宫之间巨大的人造湖面,与建筑形成虚实对比,一条景观长桥横跨其间,营造出一种“空无”的禅意之境。人们可以顺着景观桥从大剧院一直向东走到比邻万人广场的文化艺术宫,这座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的综合型建筑与大剧院在形体上遥相呼应,功能包括职工培训、会议、文化教育、展览、酒店和餐饮等空间。这些设施将最大限度地为参观者、观众和工作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多样性空间。





馬岩松,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誌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國際會員,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客座教授,曾被選為“全球建築界最具創造力10人”之一,世界經濟論壇“2014世界青年領袖”,被譽為新一代國際建築師中最重要的聲音和代表。從2001年設計“浮游之島”開始,馬岩松以多倫多“夢露大廈”、“哈爾濱大劇院”、芝加哥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等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在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日本及中國等地實踐著未來人居理想的宣言。


注:本文视频来源美述、一条。图文来源MAD建築事務所、网络。由景观周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