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

 kx360 2016-06-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很受医学界的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60岁左右达到高峰。

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有人对16~65岁健康人进行观察,发现16~30岁患萎缩性胃炎占9%,而51~65岁则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其平均递增率为14%。老年人之所以患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高于青少年,除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外,尚与下列因素有关。

十二指肠液反流:老年人由于幽门括约肌松弛,幽门十二指肠蠕动的异常,易致十二指肠液(主要是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炎。

胃黏膜血供障碍:老年人胃黏膜微循环因动脉硬化易导致黏膜缺血,造成黏膜的H+反扩散能力丧失,导致H+对黏膜屏障的破坏。

自身免疫损伤: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均可使胃黏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自身抗体。由于年龄增长及遗传因素,导致老年人免疫稳定性失常,以致抑制性T细胞功能缺陷,自身反应性B细胞活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原是壁细胞的微粒成分,与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体,引起壁细胞损伤,受损的壁细胞又成为抗原进一步损伤壁细胞,从而使胃黏膜发生弥漫性病变,胃腺体被破坏而萎缩。

总之,年龄越大胃黏膜“抵抗力”机能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疼痛:胃脘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可以是隐痛、胀痛、钝痛,也有绞痛或剧痛者,或见饱痛、饥痛。有的胃中不适或胃中难受无可名状,除胃脘部疼痛外,也可表现为胁部、背部、腹部或胸部疼痛。可伴有局部压痛或深压不适感。

上腹部胀满、痞闷:胃胀或腹、胁、胸、背部胀满或见胃堵、痞闷,多数较顽固。

嗳气:嗳气可持续不断,频繁发作,亦有间断发作,有的声小,有的声音响亮。

饮食方面症状:可出现无食欲或善饥、食少、纳呆或进硬凉食物后即感痞胀、消化不良

情绪症状:可见悲观厌世、烦躁、易怒、忧思焦虑,每因情绪变化病情亦随之变化,疼痛、胀满、嗳气加重,并可影响食欲。

衰弱症状:常见精神委靡,疲乏无力,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严重者软弱乏力,行走困难。

贫血:萎缩性胃炎引起胃酸缺乏使食物中的高价铁不能还原为低价铁,使铁吸收困难,时间长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另外,萎缩性胃炎可引起的维生素B12吸收减少,红细胞生长停滞在巨幼红细胞阶段,造成恶性贫血。

出血症状:可有吐血或便血,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大便方面症状:便溏尤为多见。胃病患者多见大便粗糙,呈消化吸收不好的性状。

睡眠方面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醒后不解乏等。失眠为慢性胃炎常见的兼症之一。

辅助检查

胃液分析: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正常或低酸。

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

血清胃泌素测定: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免疫学检查: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测定,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X线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异常发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黏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黏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患者胃黏膜可呈锯齿状或黏膜粗乱等表现。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在胃黏膜(特别是幽门黏膜的表层及腺管)出现了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根据其病变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肠化生是指在一个胃小区内偶见肠化生腺管;重度肠化生指大部分胃固有腺管被肠化生腺管所代替;中度肠化生为居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肠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变,是胃的癌前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什么是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

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可不经过这个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因此,它不同于单纯性增生及肿瘤性增生。单纯性增生只有细胞的过度生长,而无细胞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表现;肿瘤性增生则为细胞的自主性生长且伴有细胞的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应该说异型增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发生于胃小凹上皮等处。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异型增生病变;中度是指异型化较为明显,接近胃癌的“临界性病变”;重度是指异型化更为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一动态过程,可以由轻度向重度发展,但也可以保持不变或逆转,而重度异型增生则不易逆转,可以发展成胃癌。因此,对重度异型增生应予及早处理。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轻度异型增生:轻度异型增生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常出现于溃疡边缘,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性胃病等,分型上多为再生型。这类病变,大多属可逆性范畴,无须定期随访。中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比较明显,既可以出现于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现于癌旁黏膜。虽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长期保持原状,但有的可演变加重升级,故需做定期的胃镜随访。

重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明显,有时与黏膜内高分化癌不易鉴别。这种病变主要见于腺瘤样息肉,癌周黏膜,偶尔就在瘤灶本身,故应做近期胃镜活检复查和密切随访观察,如疑为癌,应手术治疗,包括胃镜下息肉摘除或激光烧灼、碎片样息肉切除和外科切除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着萎缩区的扩大,肠化的比率也增加。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由于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故临床上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防癌变

PS:,最全面的健康养胃,养生知识。一次关注,终身受益,为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