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涩精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bo0bo 2016-06-01

    慢性肾炎(包括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疑难病证,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或血尿、氮质血症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蛋白尿是临床治疗目标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肾功能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消除蛋白尿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显得至关重要。《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散者收之”之论,乃固涩法的发端。后世如张子和、张景岳对固涩法多有发挥,常用于久病正虚之汗证、下利、遗尿、滑精、带下等病证。现代对该法有所阐发[1]。涩精法,收涩精微之义也,即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结合辨证用药,使蛋白质、红细胞等精微物质不再进一步下泄损耗的治疗方法。临床多从补脾肾角度着手[25],笔者则根据脏腑虚损及邪实不同,对于慢性肾炎水肿已退,久治不愈,激素、雷公藤等无效或耐药者,或初发即无明显水肿等类型,采用以下6种涩精治法,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次:

    益肾固精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病程日久,仍见大量蛋白尿,证见腰脊酸痛、神疲乏力、小便频数清长或夜尿频多、遗精滑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沉弱。基本方以芡实丸加味,常用芡实、莲子、山茱萸、沙苑子、覆盆子、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菟丝子、益智仁、炒山药等,如症情轻微,亦可用景岳固真丸。如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为主者,可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腰膝酸痛、下肢软乏、月经量多,尿检除大量蛋白尿外常合并有镜下血尿,当滋阴补肾、固涩止血,方选水陆二仙丹合二至丸加味,常用药如芡实、金樱子、女贞子、旱莲草、煅牡蛎、山茱萸、覆盆子、海螵蛸、茜草、景天三七等;如肾阳亏虚明显者,症见腰膝冷痛、畏寒明显、阳萎、性欲低下、闭经等,当温补肾阳固涩,在芡实丸方加入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肉苁蓉。

      例1:于某,女,60岁,2004年7月14日初诊。慢性肾炎十多年,持续尿蛋白(),曾用过激素、雷公藤均无效。时诊:下肢肿胀或作,腰酸,易疲劳,余无不适,24 h尿蛋白定量3.79 g,舌胖,有紫气,中有裂纹,苔剥薄腻,脉细弦。证属肾气阴不足,夹有湿瘀,治当益肾固精,佐以活血利湿。方药:芡实15 g,金樱子15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2 g,煅牡蛎30 g,山茱萸10 g,菟丝子12 g,怀牛膝12 g,薏苡仁12 g,丹参15 g,川芎15 g,六月雪30 g,紫苏叶15 g,玉米须30 g。前方出入调理,2004年8月28日复查尿蛋白,2005年2月26日尿蛋白定量为2.72 g,2005年3月29日为2.14 g,之后3年尿蛋白定量稳定在1 g左右。

    健脾摄精法

      《灵枢·口问》篇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备急千金要方·脾脏上》谓:“主裹血,温五脏。”《校注妇人良方》也云:“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由此可见,脾气或脾阳虚弱则脾失统摄血液精微之功效,而血中之蛋白、红细胞等精微物质也无以裹摄于体内,易下泄于尿,清浊相混,出现尿浊、泡沫尿甚至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见蛋白尿或合并镜下血尿。凡症见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腹胀、纳食不振、大便不实或溏、或遗精、尿蛋白或合并血尿持久不消,舌淡苔薄、脉细弱者可使用本法。方选举元煎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常用生黄芪、太子参、山药、白术、薏苡仁、茯苓、芡实、金樱子、桑螵蛸、莲子、石韦等。兼有湿热者,症见口干口苦、大便溏滞不爽、尿黄赤或尿道有灼热感、苔黄腻、脉濡数,治当益气升阳,清利湿热,可在上述基本方中加入白花蛇舌草、凤尾草、黄柏、荔枝草、鸭跖草;如脾阳不足累及肾阳,可见小腹冷痛、五更泄,妇女赤白带下,舌淡胖齿印明显、脉沉细弱,当温补脾肾之阳,收涩精微,常用药如炮附子、肉桂、干姜、白术、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牡蛎、龙骨、赤石脂。

    例2:饶某,男,28岁,教师,2004年8月21日初诊。肾穿诊为IgA肾病,平素尿蛋白,伴有多形红细胞,形偏瘦,每次因腹泻而加重症情,发作频繁。诊见:面肢无肿胀,舌淡齿印明显,苔薄少,脉沉细。证属脾虚失固,治当健脾摄精。方药:生黄芪50 g,太子参15 g,山药12 g,苍术、白术各12 g,薏苡仁12 g,茯苓12 g,防风 g,制僵蚕10 g,芡实15 g,金樱子15 g,石韦15 g,莪术15 g,景天三七30 g,炒谷芽、麦芽各15 g,入秋时参入附子、肉桂类。调理4个月后,腹泻发作显著减少,尿蛋白转阴,尿检红细胞亦正常。以前方出入治疗近4年症情平稳,肾功能正常。

    疏肝涩精法

    肝失疏泄,累及于肾,而致肾气虚衰,失于固摄。如《知医必辨·论肝气》曰:“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凡症见情志不畅或易怒、胁肋胀痛,或妇女经行不畅,经前后乳房胀痛,舌淡苔薄、脉细弦,治当疏肝通络,补肾涩精,常用药如柴胡、郁金、香附、佛手、山茱萸、沙苑子、杜仲、怀牛膝、牡蛎、龙骨、玉米须、丝瓜络、虎杖等。《王旭高医书六种·西溪书屋夜话录》介绍:“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脉络瘀阻,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可用本文化瘀生精法施治。

      例3:王某,女,59岁,2004年8月14日初诊。慢性肾炎10年,情绪易低落,头晕,胸胁胀闷,易感冒咳嗽,纳食不香,二便可,尿检尿蛋白+~,尿红细胞多形,>5万/mL,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证属肝郁肺肾气虚,治当疏肝涩精,兼以补气。方药:柴胡6 g,郁金10 g,香附6 g,紫苏梗10 g,太子参15 g,炙黄芪30 g,苍术、白术各10 g,生薏苡仁12 g,景天三七30 g,荠菜花30 g,仙鹤草15 g,炒栀子10 g,牡丹皮、丹参各12 g,莪术15 g,陈皮6 g,炒防风10 g,白菊花10 g,白芷10 g,蝉蜕6 g。经治2月后诸症大减,受凉后仍易干咳,前方参入地龙、桔梗、前胡、山茱萸类,调理6个月后症情平稳。近年多次复查尿蛋白阴性,尿红细胞正常范围内,肾功能正常。

    搜风保精法

      《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曰:“下部脉急而弦者,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是为风邪扰肾也,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风门中每多挟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兼夹有外风者,则可参入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等祛风化湿清热之品;以内风为主者,当可入僵蚕、蝉蜕、乌梢蛇、地龙以及蜈蚣、全蝎、蟋蟀等虫类药。凡临床长期蛋白尿、尿泡沫明显或兼有血尿,可有(或无)内风或外风之症者、临床无明显正虚者皆可使用本法。临床常用方药如制僵蚕、蝉蜕、紫苏叶、重楼、地龙、全蝎、桃仁、红花、玉米须、白茅根、生地、金樱子、石韦等。

      例4:颜某,男,30岁,工程师,2007年4月18日初诊。腰酸痛乏力4年,肾穿诊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尿蛋白定量1.58 g,头晕,尿中泡沫多,舌暗淡,舌尖红,苔白微腻,脉细弦。证属气阴不足,风邪内扰,治当搜风保精为法,兼以益气养阴。方药:制僵蚕10 g,蝉蜕10 g,重楼15 g,防风10 g,地龙10 g,全蝎3 g,青风藤30 g,桃仁10 g,红花10 g,玉米须15 g,白茅根30 g,生黄芪30 g,生地12 g,金樱子15 g,石韦30 g,砂仁6  g。服药1月后复查,尿蛋白定量为0.47 g,继以前方出入巩固,近期随访症情稳定。

    泄浊敛精法

      湿热、水湿、瘀血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病理因素,又是促使病情演变的关键所在,湿热瘀长期蕴积,或盘踞于肾,或弥漫走窜三焦,或逗留肌肤,或停留五脏,从而影响尿中蛋白及红细胞的消减,并最终影响肾脏自身病理的向愈。此类病例,往往已经激素、雷公藤制剂等正规治疗,或无效或副作用大而不得不停用,部分已经有轻度肾功能减退。如下焦湿热,症见尿黄赤或伴尿急痛、口干口苦、苔黄腻、舌质偏红、脉细数,治当清热、利湿、敛精,常用药如知母、黄柏、泽泻、茯苓、白花蛇舌草、石韦、牡丹皮、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补骨脂、菟丝子。水湿难去者,常加生牡蛎、海藻、葫芦。

      例5:倪某,女,42岁,农民,2004年8月14日初诊。慢性肾炎史3年,面肢稍肿,腰膝乏力,尿黄,无尿急尿痛,尿蛋白,尿红细胞26万/mL、多形,舌淡,苔薄黄,脉弦。证属湿热留恋,治当清利敛精。方药:知母10 g,黄柏10 g,石韦30 g,丹参12 g,牡丹皮12 g,白茅根50 g,景天三七30 g,青风藤30 g,白花蛇舌草30 g,菝葜15 g,杜仲10 g,桑寄生10 g,龙骨15 g,桑螵蛸15 g。2周后复查尿蛋白。前方继服,2004年10月9日、10月30日复查尿蛋白均为±,镜下红细胞正常。

    化瘀生精法

      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曰:“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所谓病久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对于慢性肾炎病程日久,治之罔效者,当虑及蛋白质、红细胞乃血中之精华,久漏不止,杂于尿液中,“离乎经者,是为瘀血也。”故当祛瘀通络,涩精止血,俾瘀血得去,肾络得通,新血乃得生耳。故凡慢性肾炎久治无效,或兼见腰痛固定或刺痛、唇紫、面色晦滞、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或有紫气、脉细涩者皆可使用本法,基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味。兼气阴不足者,症见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夜寐多梦、口苦咽干、腰膝酸痛,治当益气养阴、活血固涩,常用药如党参、生黄芪、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生牡蛎、丹参、三棱、莪术、马鞭草、蝉蜕等。兼脾虚者,伴见疲乏无力、腹胀纳差、便溏或不实,治拟健脾固涩、化瘀生精,常用药如山药、白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土鳖虫、桃仁、红花、丹参、生地榆、鹿衔草、积雪草等。

      例6:王某,女,36岁,干部,2006年11月30日初诊。腰酸痛5个月,肾穿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伴中度小管炎,局部小血管炎,血肌酐轻度升高(160 μmol/L),尿蛋白定量0.78 g,舌暗红苔薄少,脉细略涩,余无不适。证属瘀血内阻,治当化瘀生精,兼以补肾。予以桃仁10 g,红花10 g,炒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泽兰12 g,土鳖虫10 g,积雪草15 g,玉米须15 g,生地12 g,杜仲10 g,怀牛膝10 g,菟丝子15 g,山茱萸10 g。2007年1月18日复查尿蛋白定量为0.11 g,血肌酐降为正常(82 μmol/L)。

      景岳论固涩之剂时谓:“固其泄也”,并认为“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久者可固,暴者不可固。当固不固,沧海亦将竭;不当固而固,闭门留寇也。”实属经验之谈,但不可固执其见。上述所论单纯肾虚、脾虚者,采用补益固涩之法,殆无疑义也;而兼有湿热、水湿、风邪、瘀血者在固涩时,应同时配合清化湿热、行气利湿、搜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法,使涩中有祛,无留邪闭寇之嫌,祛邪而不伤正,从而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切中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