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慢性肾炎的论治 病案一:任某,男,17岁;学生,住新城子区。 既往史:于1974年8月无明显诱因双眼睑浮肿,逐渐波及头面部浮肿。日渐加重,去医院检查,诊断:肾炎。曾用青霉素、强的松治疗好转出院。 现病史:10月16日,肾炎复发入院。检尿:蛋白(++++)、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红细胞2-3个/高倍视野、血胆固醇10.14mmol/L、血浆蛋白总量49g/L、血压148/00mmHg。尿少、浮肿。诊断:肾病综合征。 转中医治疗。1974年10月20日初诊,检查:全身高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面部浮肿明显,两腮肿大异常,触之颤动,头昏头重,腹胀便稀,食少纳减,疲倦少神,尿少色混浊,畏寒肢凉,腰酸腿沉,面色淡黄不泽,舌质绛干少苔,脉沉细而缓。血压150/100mmHg。诊为水肿(肾病综合征)。 证析:2月余尿少浮肿加重,病属脾肾两虚证。脾虚不能运化,不能升清泄浊,故腹胀便稀;肾虚气化不行,水湿不利,导致尿少浮肿;湿郁化浊则尿色混浊、腰酸足重;浊阴上逆则头昏头胀;湿浊阻胃故食减纳呆;脾虚不能统摄,肾虚不能封藏,则精脂下流(蛋白尿);病深阳气日虚、形寒肢凉。病属正虚邪实。 诊为:水肿。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化湿。采取九龙汤加减。 处方:枸杞15g、当归15g、金樱子15g、莲肉25g、芡实15g、五味子7.5g、茯苓25g、白术25g、甘草10g、山楂炭25g、黄芪50g、益母草25g。 方义:归、杞养血益阴;苓、术、草助脾燥湿以制肾水;金樱、莲肉、芡实涩以固精;五味子摄敛益气;山楂炭健胃消食;益母草利水降压;黄芪补气扶正。使脾气振、肾气复、水湿化、浮肿消。 11月1日复诊,服药8剂,全身症状改善,头胀减轻,血压130/90mmHg,尿量较以前略增,700-800ml/d,但尿混浊,不欲食,仍有腹胀腹水,下肢浮肿压痕(+),舌苔薄、脉沉滑。证系寒湿内聚,浊阴不消。仍守前方加细辛5g温散寒水、萆薢25g分化湿浊、水红花子35g利尿祛水。 11月16日三诊,服药第二天,肠鸣,腹泻水样便5-7次,次日水泻即止。尿液通畅增多,浮肿基本消退,腹胀腹水大减,已能安卧,排尿通利,2000-2500ml/d。食欲渐进,大便正常,血压稳定(124/80mmHg)。尿检:尿蛋白(++),红细胞2-4个/高倍视野,白细胞1-2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消失。证析:尿畅肿消,病久真阴耗损,正气未夏,肾关不固,精微下注,故仍有蛋白尿。法当扶正益气、填补真阴,以复肾功。取九龙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处方:黄芪50g、党参25g、当归l5g、枸杞15g、首乌15g、杜仲25g、怀牛膝25g、狗脊15g、金樱子15g、莲肉20g、五味子7.5g,茯苓15g、山楂炭15g、砂仁10g。方义:参、芪、归益气扶正、补血养营;枸杞、首乌养阴填精;杜仲、牛膝、狗脊补肝益肾强筋骨;金樱、莲肉、五味固肾敛阴涩精;茯苓渗湿利水;山楂、砂仁助脾和胃,以复化源,促进肾功的恢复。 12月7日四诊,服用12剂,浮肿完全消退,二便正常,食欲增进,体力渐复,已下床活动,血压正常,多次查尿蛋白微量或极少,颗粒管型不见,效不更方,仍宗前方继服。 1975年2月10日五诊,上方服用18剂,症状完全消失,多次查尿无阳性改变,胆固醇4.16mmol/L,血浆总蛋白64g/L,白蛋白38g/L,球蛋白26g/L,血压正常,体力增强,脉象和缓。历时5个月中药治疗,于1975年2月11日痊愈出院。家属担心,恐病复发,遂拟补益肝肾之丸剂,仍遵九龙汤化裁,制蜜丸,每日2-3次口服。使肝肾得补,精血受益,阴得补而摄气,真元充盈,促进阳蒸阴化,填精固本,巩固疗效,以收全功。出院后2年追访,均已恢复正常。参加体育活动及农村一般劳动,定期复查尿检,均未见异常。 病案二:王某,男,46岁,工程师,煤矿设计院工作。 现病史:于1975年7月,因工作在阴雨天卧湿地作业,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尿明显改变,色浑有沫,尿蛋白(++)(++++)、红细胞10-15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屡见2-7个/高倍视野,胆固醇增高,血压基本正常。经治疗始终未见好转,休息1年,遂来诊。 1976年6月4日初诊,症见;面部虚浮,神疲乏力,舌绛暗,舌体胖润少苔,脉沉细而援,下肢酸重,指压痕不明显,腰痛,大便溏,形寒怕冷。化验:尿蛋白(++++)、红细胞10-20个/高倍视野、白细胞3-5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1-2个/高倍视野、胆固醇7.28mmol/L、血压120/80mmHg。此证素有肾炎史,今夏感湿邪而诱发,湿为阴邪,伤脾肾之阳。脾虚运化无力,气血化源不足,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面部眼睑浮肿;肾虚阳衰,阴胜于内,则腰痛足重;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畏寒怕冷;日久病深,正气未复,卫外不固,则易感复发;脾肾两虚,精微不化,封藏无力,故精脂下注(蛋白尿)。 诊为:虚损(慢性肾炎),法当益气扶正、养阴固精。取九龙汤加减。 处方:黄芪50g、当归15g、茯苓25g、莲肉25g、芡实20g、白术25g、仙灵脾15g、五味子10g、甘草10g、狗脊25g、怀牛膝25g、萆薢25g、大枣10枚。 8月4日复诊,服药20剂,症状改善,大便已成形,下肢指压痕不明显,但眼睑晨起微浮肿,化验:尿蛋白(++),颗粒管型无,红、白血球不明显,血压正常,下肢感觉发沉,脉沉细无力。照前方加防己20g苍术10g。 10月20日二诊,服药18剂,症状消失,精神尚佳,体力恢复,血压正常。理化检查:血胆固醇5.2mmol/L,尿蛋白微量或极少,红细胞、颗粒管型未见。形寒怕冷改善,恢复轻体力工作,经随访已正常上班,未再复发。 病案三:牛某,男,12岁,学生,黎明厂职工家属。 既往史:过敏体质,曾患荨麻疹,反复发作。1976年9月因食虾片后关节疼痛,两下肢出现大小不等之对称出血性紫色瘀斑,压之不褪色,不发烧,经门诊治疗无效。 现病史:于1976年10月18日入院,经治皮下瘀斑基本消退,但化验尿无明显改变,蛋白尿(+)-(++)、红细胞15-25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1-2个/高倍视野(偶见8-10个/高倍视野),长期不恢复。住院4个月,不愈而出院,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遂来中医治疗。 1977年7月9日初诊,症见:舌质红少津、无苔,口唇红润焦裂,面色红润,脉细数,口思凉饮,手足心热,不发烧,腰不痛,其他症状不明显。化验:尿蛋白(+)、红细胞15-20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2-3个/高倍视野,透明管型偶见,血压正常。 证析:病始于出血发斑,迁延日久,营阴耗损,肝肾之阴已亏,虚热内盛,故表现为面色潮红、心烦思凉、舌红少津,一派阴虚内热证。虚热久恋,耗津损液,阴津不能上承则口唇焦裂;热侵阴经血络,血不安经,肾不固密,营血内溢则尿见红细胞明显。 诊为: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治当滋养肝肾、清营凉血,取九龙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 处方:枸杞15g、当归10g、黄柏10g、旱莲草15g、知母10g、丹皮10g、茜草10g、白芍15g、金樱子10g、莲肉15g、五味子7.5g、木通7.5g、甘草10g、蝉蜕15g。 方义:归、杞滋补肝肾;旱莲、知、柏清肾火、养肾阴;生地、赤芍、丹皮、茜草清营凉血;金樱子、莲肉、五味子摄阴敛营、益肾固精;木通、甘草泄心火、利小便,使阴复热清,营血内溢可安,肾气固而精藏;蝉蜕疏散风热。 8月31日复诊,服药12剂,舌十质红改善,津回口润,尿化验明显好转,红细胞2-3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不见,但尿蛋白仍(+),其他症状不明显。宗守前方减木通,加狗脊10g、泽泻10g,继服。 9月30日三诊,共进中药12剂,诸症明显改善。化验尿:红细胞1-2个/高倍视野。蛋白微量,二便正常。治当养阴固精,促进肾功能恢复,以防复发。仍宗前方增减。处方:当归15g、枸杞15g、石斛15g、金樱子10g、莲肉15g、菟丝子10g、五味子7.5g、狗脊15g、黄柏10g、旱莲草15g、丹皮10g、蝉蜕15g。 10月20日四诊,每周复查验尿,基本正常,并无反复,症状稳定,仅蛋白尿偶见微量,红细胞时见l-2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基本不见。经治3个月痊愈,屡次复查尿均正常,精神如常,体力恢复.休学1年多,已上学。经随访1年,未见复发。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48-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