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IE心路(1)[工业工程论坛]

 IQ_World 2016-06-02
Ps:文章摘自工业工程论坛 
已经参加工作13年多了,如果将自己工作的经历写下来,写也费劲,读也费劲,不如抽时间写写自己的IE心路,献丑了。
在第一间公司,做了2年的外制技术,短暂的在制造部待了一阵,就开始了生产革新推进课的生涯。这是我与IE的初次接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汽车制造,做外制技术的时候还能够用到一些大学学到的知识,而IE,得从头学。大约3年以后,我离开了这间公司。同一批进来的,我算是走得迟的,于是蜀中无大将,我也做了一段时间先锋。日本公司就是这样,对于新人来说,起薪也不错,培训也不错,但是也很枯燥,压抑。
在第二间公司,是做IE工程师,最初2年做改善,然后就开始建立标准工时,填写报表,生产效率统计,这套系统就是所谓的PAC。再后来,招了文员和IE工程师,而我成为了IE主任。生产部需要人支援,我又去生产部做生产计划主任,同时又兼任生产部的副经理,直到做了CEO助理。一段时间以后,我觉得离开的时候到了,于是离开了工作7年多的公司,进了现在这间顾问公司。
简单的经历介绍就到这里,我想将我这些年的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一些教训写在后面,和大家分享。心得而已,不会讲太多案例。


1.关于跳槽

很多朋友,喜欢遇到逆境就跳槽,或者升职加薪遇到阻力就跳槽。
我先说在逆境的时候跳槽,不去克服逆境,而选择跳槽来回避,你永远也克服不了类似的危机。如果低着头离开一间公司,一定是低着头走进下一间公司。遇到逆境,克服它,然后在你最风光的时候离开,昂着头离开一间公司,昂着头走进下一间公司。

至于升职加薪遇到阻力就跳槽,你要看你在目前的公司还有机会吗?如果有,请坚持,因为如果你不将自己的潜能发掘,而是靠跳槽来谋取升职加薪,你很难体会那种尽力了的感觉。频繁的跳槽,不会形成连续而有完整的上升曲线,比如你本来是工程师,跳槽做了经理,你就很难体会介于工程师于经理之间的角色,比如你会很难驾驭和指导这样的人。

如果你在一间公司带上足够长的时间,即使你不跳槽,你一样会在这间公司经历很多的起起落落,没有不变化的组织,尤其是这些年。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2.关于高薪


我认识有一些朋友,在自己的年轻的时候拿到了自己有生以来“空前绝后”的薪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拿到了和自己能力不相符合的薪水,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将来你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对于自身的打击将非常之大。而且过高的薪水会让年轻人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建议年轻人给自己定的薪水目标应该是线性上升的,比如,比如而已,202千,254千,306千……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如果你刚毕业,又拿着很高的薪水,我是不会说“恭喜”的。



3.关于职业规划


不仅仅是说IE,任何专业都一样,越往上做,需要管理的知识越多,需要业务的知识越少,很多时候,随着职务的上升,你以前学的东西会越来越用不到。我见过一些技术人员,升了职务,比如说做了项目经理,明明是需要去做管理的工作,却不肯做,还是愿意和一帮工程师争论技术问题,细节问题。技术你是No.1也没有用,因为项目被你做失败了。

我见过一些转型成功的技术人员,做了经理,和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不再以技术权威来对话,而是以管理者的虚心心态,技术上面不插手,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不懂技术的人。工程师是非常容易“同行相轻”,IE工程师们,警惕啊。其实从2010年以后,我就不太愿意和人聊技术了。



4.关于格局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间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面,最早出现的部门是什么?第二出现的部门是什么?最后关闭的部门是什么?倒数第二关闭的部门是什么?你就会知道无论什么公司,它的大格局是怎样的。
最早出现和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财务,开公司首先建立财务部门,然后注资;其次才建立人事部门,开始招人……公司关张,需要等到人事部门遣散所有的员工,然后人事部门华丽的遣散掉自己;财务部门进行最后的清算,最后清算掉自己。

老板的格局就是财务,就是钱;高级管理人员的格局就是人;中层以下的格局才是具体的事情怎么做。

在一间公司,你做过的职务的高度决定你眼界和格局的高度,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做到经理人或是高级管理人员,就是这个原因。即使你仅仅是一个做事的人,而不是管人或是管钱的人,你有了管人或是管钱的眼界,你也会做得比别人成功。因为你取悦了老板。



5.关于销售


这是我的短板,我清楚的知道。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在大学暑期打工的时候去做销售员,哪怕收入是不固定的,哪怕有可能入不敷出。现在完全没有可能了。

IE工程师,在工厂里面就是一个内部顾问,在工厂外面就是管理顾问。而顾问本身是一个半销售的工作。在长期和客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做到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是我一直渴望学习并做到的。

那么后来的IEer,如果暑期希望打工,一定不要去什么工厂做生产线,发传单什么的,如果可以就搞一些销售的工作来做,因为无论做什么工作,你一生都在销售自己,向老板、向客人、向女朋友……反正我的小孩,我以后是希望他们暑期做销售的,让他们在与客人沟通中学会推销自己。

真可笑,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去然轻视销售,唏嘘啊。



6.条条大路通罗马


真的,我觉得是这样,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你有自己的体系,哪怕体系不是那么完美。毕竟你可以慢慢的完善。为什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如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而《控制论》的负反馈和正反馈就是指的“天之道”和“人之道”。一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去解决;一样的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描述。(负反馈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术语,是指系统受到外界的和内部的干扰时,系统能控制住干扰。或是消除干扰,或是把干扰控制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正反馈是经典控制论中的术语,是指扩大对系统的干扰,导致系统失稳。)

IE的课程里面,最难学的就是运筹学,算是一门应用数学,我读了一些,只读了一部分,但是我想没关系,了解思路就可以了。我的计算机编程还行,以前学习过枚举法、冒泡法、全排列、递归、还有深度搜索等,有了这个工具,还有自己之前的数学基础,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IE所用到的其他知识也是一样。这不是技术贴,就说到这里,哪天有空我写一个帖子,谈谈如何用EXCEL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


7.关于IE这个专业本身的问题


IE部分,尤其是基础IE部分,理论上不算有多高技术含量,话说回来,一个初中知识可以学习的课程又能深到哪里。关键的还是在实操,如果你实操起来,各种各样现实的问题就会将你淹没。而且有很多的知识本身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经常会出现争论的情况。工厂面临的是时刻发生变化的环境,而经典的IE理论未必能够按时地解释这些变化。

对于IE的学问,甚至其他的各种学问,我觉得都存在以下三个过程: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初次学习,表面所见,深信不疑。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运用过程,处处碰壁,开始怀疑批判。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经过验证和思考,甚至苦恼,最后证实了“古人诚不我欺”。

以前我很懒,读书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机电系学机械,当时单纯的想法就是机械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有些知识都是100多年前的,这样一门不会再有大的发展的行业,不用像学习计算机一样辛苦。基础IE的部分差不多就是这样,很多东西已经盖棺定论了,看来修行靠个人了。基础IE将人定义为“理性人”“经济人”,这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

我曾经写道“科学管理是基于将人设定为理性人、经济人的基础之上,没有考虑到企业员工自身的心理情感需求和社会性的需求,因此,科学管理的方法虽然可以企业不败,但不能完全保证使企业常胜,无论怎样的管理理念,最终被改善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厂,而是工厂里面工作的人。



8.解决管理的问题


顺着前面一个话题,如果IEer的工作不仅仅是改善物理的工厂,而是工厂里面工作的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初级IEer的工作任务就是物理改善;那么高级IEer的任务就是改善工厂的人。涉及到人的改善,其实也就是管理的改善。从基础IE做到MRPII、做到精益生产、做到TOC,就是管理的工作。

我们可以将工作按照管理分为2大类,一类是日常业务管理,比如订单管理;另一类就是项目管理。IE的作业标准、标准工时、工时和效率管理基本上都属于日常业务管理;而IE的改善工作,精益生产相关的项目等等都属于项目管理的工作。做到日常业务管理工作需要对于业务的熟悉,但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则不然。

刚刚参加工作的朋友也许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或主持IE项目,这一点没关系,项目管理本身和IE技术是可以分开来看。比如你参加R&D的一个项目小组,你就可以从中间学习项目管理的知识,将其运用到未来IE改善项目的管理。

当你成为一组人的领导,你所需要关心的不再是“XX工序的夹具需要如何改善”;“XX工序标准工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样一些技术问题,因为公司将资源给了你(钱、人、物、时间等),需要你利用好这些资源,管理好这些资源,而不是亲自操盘。



9.解决哲学的问题


这个我没有解决,一直在努力中。只是记得一些不错的言论,比如:

哲学可以救中国。

(大意)解决了中国的哲学问题,就可以解决现在中国的很多问题。

我现在正在学习从心理学、行为学来解释一些精益生产中的思想和行为,也曾经从宗教的一些特点来比较精益生产,希望以后能够有一些小小的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中国式的精益生产可以解决哲学问题,那就解决了这个学科的根本问题,成为毫无置疑的存在。

稍微小结一下:一个IE工程师首先要解决的技术的问题、然后是管理的问题、最后是哲学的问题。着每一个问题,又分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小问题。我想,一个解决了哲学问题的人是不会像我这样“喋喋不休”的,因为老子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管好自己的嘴巴


这个问题我做得不好。我将这个当作教训记录下来。

人与人的交流存在一个编码——媒介——解码的过程,中间还存在很多的本底噪音。除非能有一次让对方理解你的想法,否则,最好什么也不说!至少不说他听不懂的部分(基于了解对方的基础)。

我有过差不多2~3次这样的经历,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经历,结果说出了对方不能理解的内容,反而被对方攻击我的思想存在问题。比如我前面讲的,一个IE人按照顺序需要解决技术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和哲学的问题,但是谈话的对象目前还在技术领域里面上下求索;此时你告诉他需要放下技术,学习管理,他很有可能对你嗤之以鼻。

一件实事:我看到很多较新的论文,里面讨论精益生产在组织行为学、学习型组织、组织变革等领域的研究。后来有人问我,IE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我告诉他,今天的研究就是将来的发展,组织变革等这一方面是很好的方向。结果我被别人骂了。

和对方交流一定需要了解对方能够理解的程度,总之慎言!



11.关于语言能力


我的英语不好,但是一直以来我并不在意。这些年回忆一些事情,让我开始有些想法:对我这一生中提携最大的是两位香港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语非常棒。我现在的美国老板的中文也很好,有一次谈论问题,他告诉我,你的英语不好,可是思想很像美国人。这三个人让我想到,也许我的思想和经验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但是因为语言原因,并不能走出去争取机会,而是依靠那些主动能够和我交流,有能力和我交流的人来给我机会。

我想,假如前面说的三个人都不会说普通话,那么我在他们眼中也许和路边的石头没有区别,他们既受不到我的信号,我同样也收不到他们的信号。

所以朋友们,语言的学习很重要,倒不一定是说英语,广东话、日语、英语,每一种语言都会为你增加很多的机会。当然,我也见过懂8国外语人类,被一间公司炒掉,因为他不懂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



12.关于责任和惩罚


这一点很重要,保命三招啊。在一间公司,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就别提为公司做贡献了。但是要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保护自己,不能搞厚黑那一套。

第一,要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公司里面理论知识不是拿来使用的,而是拿来说服、解释的依据。因此,当重大的责任事故出现的时候,理论知识首先成为保护你的工具。

第二,要用科学方法来规划工作,当你的工作是基于严谨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计算,方案的科学选择,集体的讨论研究……这样的科学方法做出的工作,即使出现了问题,你也知道问题的原因,将你自己需要负的责任减少到最低。

第三,要用过程方法来实施工作,良好的过程保证良好的结果,当结果有问题,则检讨过程,并完善它。当你在一间公司,按照公司的过程方法(工作指引)来工作,出现了问题,你的责任很小,因为是过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而非你有意为之。

不过无论如何,当一件事故发生,一定有人为此受到惩罚,有时是犯错的人,有时是管理犯错的人,如果任何人都没有受到惩罚,很好,老板的钱包被惩罚了,你看不到而已。

你迟早会走上管理岗位,如果你的下属犯错,对外不要遇到人就解释“是你下属犯错,不是你”。如果你这样,会被绝大多数人鄙视,对外而言,你下属的错就是你的错,没的说。一个新人犯错,第一次是因为他的上司没有被教好,第二次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学好。所以,这两次的惩罚对象会有所不同。


13.关于ISO9000


这个一定要学,而且要学好。

虽然在国内被人弄烂掉了,但是它本身是一个好东西。它的缺点是不能阻止作假,那就没有办法。但是实际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模板,你学习它,然后建立任何的系统,你都会考虑到制定目标、授权执行、文件管理、记录控制、资源管理、目标实现、测量方法、评审体系等等。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学习好ISO9000的人,骨子里面都流淌着ISO9000的血液。

比如你为一间公司建立的精益生产方式,你希望你一走这个体系就被停止吗?那么你需要建立一个体系使之有效运转起来,即使你离开了它都还会存在下去。



14.工程师的良心

这个世界上99%的员工对于老板是不满意的;而老板对于99%的员工也是不满意的。

我觉得IE工程师应该是一个在两头分别是老板和员工的天平上保持平衡的人。

换而言之,IE工程师也是需要在道德良心和专业素养这个天平中保持平衡的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一个是时间的维度。

很多人留意到了空间的维度,比如现在,你不想挨饿,你就不忍心让别人挨饿。

但是时间的维度很少有人记得,梁锦松说过:有几风流,有几折堕。也许你今天是老板身边的红人,一是春风得意,制定了很多除你以外,很多人都难受的制度(比如裁员赔偿制度),有一天,你失宠了,这些制度终于可以用在你的身上。不仅要考虑此时此刻的“己所不欲”,还有未来的“己所不欲”。

我还记得这句话:“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16.屁股决定脑袋


英国一个教育家说过:小孩的脑袋长在屁股上,意思是说要小孩听话就的打屁股。而大人的脑袋其实也是被屁股决定的。

我还在工程部做IE工程师的时候,生产部经理对我讲:“你总是指摘生产部的问题,而工程部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我不服!”

我笑着问他:“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我在外面做了坏事,和周围的人吵起架来,你会不会站在我这边维护我?”

生产部经理说:“那时一定的,我们是一个公司的。”

我说:“是啊,我丢人你也一起丢人,你肯定维护我。我在公司里面维护工程部就好像你在公司外面维护我一样。”

后来,我调到了这位生产部经理手下工作,我竭力维护生产部,而不放过指摘工程部的机会。我觉得,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17.谈谈精益生产


既然是IEer发帖,不谈精益生产是不行的。

我觉得不要将精益生产视为圣经,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灵活的使用。比如零库存或是JIT,对于丰田一类的企业也需适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就未必了。比如在通货膨胀的时期,原材料价格一直上涨,这是的企业,应该是只要资金允许,就尽量的库存原材料。我所知道的很多企业在原材料上面挣了很多的钱。相反,在原材料下跌的时期,则应该尽量地执行“零库存”,减少原材料下跌的损失。

在比如半成品、在制品和成品。对于没有淡旺季的企业来说,在制品和产品库存越少越好;但是对于淡旺季明显的企业,淡季时的人工不能白白的浪费,必须生产一些可以未来销售的库存,这是的半成品和成品,储存的不是物料,更多地是在储存人工。


18.关于工厂的客人

不算和IE相关的,但是如果有缘人看到,或许会对你的工作有帮助。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有30多年了,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有几乎30年的时间。我们想一下,西方的工业转移到中国有30年(不算少量没有转移的),那么西方,比如欧洲或是美国,其实香港和台湾也是差不多,年纪最轻的懂工厂的,有现场经验的工程师恐怕年纪最轻的50~60岁了,而且数量也是极少的。当然,香港和台湾有一些在大陆讨生活的年轻工程师,但数量也不算多。

这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大家知道微笑曲线的,也就是研发和销售作为利润最高的环节放在西方,而生产作为利润最低的环节放在中国。但是,放在西方的研发人员严重的脱离生产的实际,而销售人员的收货人员也完全不懂生产。

我以前公司的一个客人,他的最后一个懂技术懂生产的老头子工程师光荣的退休以后,这间公司对于我以前公司的品质和技术指导进入了一种狗血肥皂剧的状态。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他们不懂的关键点成功欺骗他们;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很无关紧要的地方被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

在别的工厂,我也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工厂不得不使用中国的第三方验货,但是这些第三方验货员,属于江湖人士,也是全然不懂生产。

研发和销售环节越来越不懂生产环节,这个中国代工厂造成的困扰也将是巨大的。苛刻无理的品质要求也逼死了一些中国工厂,虽然这并不是外国品牌商的老板愿意看到的。

西方的采购商,一张订单发给了中国的工厂,那么他就已经锁定了利润。因为,如果你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的交货,他就赚销售的利润;如果你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交货,他就挣你的罚款。

他们的市场部门,总是乐观地看待市场,总会给你一张大大的Forecast,然后就是大大Order。实际上他们对于市场也是没底,如果销售顺利,谢天谢地,你的货可以走完。如果销售不顺利,他们收货的标准就变得很高,尽量不收货来削减Order。

任何有利可图的地方都存在着黑幕,不过让懂技术懂生产的人来运作黑幕,起码他还有技术的良心;现在让不懂技术部懂生产的人来运作黑幕,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几乎可以践踏一切了。


19.如何壮大自己的部门

任何公司,都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都会有新的业务产生,旧的业务消亡。

IE部门天生具有一种“不管部”的特点,公司本来的固有业务,都是由作业指引规定由哪个部门来完成,但是,对于新产生的业务,不在各部门的业务范围之内,而是模糊的、边缘的业务,如果和自己的部门有一些关系,此时可以将新的业务争取过来,一般来说,初期也许公司不会给你加人,但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不加人已经不再现实。正规公司就是这样,当你的部门加班到达一个极限,就说明你的部门人员是不足的或是你的部门工作存在问题了,不过因为众所周知你的部门在增加新业务,一般都会判断为需要加人。

当你的部门得人手不断增加的时候,你的部门的级别,你自身的工资待遇等等,都会随之增加。时间的早晚而已。

反过来说,我目睹的部门缩编、吞并甚至消亡,也是因为部门的领导不仅仅不能认识到自己部门的业务在消亡,而且因为本位主义和小聪明的思想,一遇到新的业务就往外推,离谱的是将自己本来的业务也往外推,直到本部门的业务无法支撑这个部门的存在,于是部门就危险了。

比如,老板认为公司的生产数据很乱,需要某个部门来统筹这些数据,这就是新业务的商机;反过来说,老板觉得工装夹具在自己公司自制划不来,不如将这些工作外发给一些模具厂,这就是旧业务的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