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师大起底|联系导师前,对方最怕学生做这些事……

 泓泉淼淼 2016-06-02


导师大起底|联系导师前,对方最怕学生做这些事……


作者:学妹   编辑:学

学君说:

这篇文章,接下来还要烦请各位续写......

新生的花朵抽走一个提纲,不亦乐乎;正在攀爬的小强清了一肚感慨,再见有时......

老顽石们,兴许曾驻足过吧...... 




求学路漫漫,一位好的科研领路人,往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同学经常向小编请教如何选导师,且近来有好些报道导师与学生相处不好的新闻,也告诫我们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导师是多么重要。


在招与考这个事儿上,导师在明,学生在暗。每位有心的学生在报考某位导师之前,都应该对导师的学术及为人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在选择导师时的迷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位学生基本的礼仪和研究素养。


为此,小编总结了前辈的经验,并结合了自己经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毯式搜索导师的信息


一些比较基本的部分 —— 导师的身份、职称、头衔、研究方向等等 —— 大家一般也都会去了解。但实际上,不少同学常找小编抱怨导师邮件的回复比较冰冷、走套路,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满是敷衍,不含一点感情的情况还是极少的,大家站在导师的角度想想,如果大部分报考你的学生都能想到这种做法,你是否能一直表现得很热情?回复真诚、及时,能达到这个标准已经相当可贵了。所以,如果你想给导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下面给各位介绍几个高阶技能:




(1)师承关系


几乎所有导师都存在明确的师承,但学生却常常忽略这个关键信息。以人文社科为例,你所报考的导师大多在60,70,80年代走上学术道路,在那时,你们的师公师母多半非得是著名学者不可,否则当时也没有硕博招生的资格。比如某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某位李姓导师,乍看并非科班出身,寻常也不显山露水,结果一调查,人家竟是田汉先生的高足!优秀的学生有些时候就在于比其他人深挖、执着那么一点点。




(2)学术交游

    

欲识其人,先观其友。小编的导师曾告诉小编:“当你不了解一个人学术水平时,你看看他的讨论针对哪些问题,和哪些层次的学者进行探讨。一来二去,你就会得出自己的判断了。”考博阶段的同学很少会变换领域,所以这点更多是针对考研的同学。在学术交游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性、研究习惯等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这对于今后的选择和发展很重要。




(3)突出的观点或论证


每位导师几乎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或论证,这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以后也会成为他们的名片。学生如果能去了解这些信息,导师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的。对于有实力的同学,可以稍作拓展或评述,这会大大增强导师的选择倾向。但千万谨记,一定要对事不对人,切勿轻下断语。犀利和无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大家去注意,有些东西,比如纷争超出了学术范畴的情况,小编是不能写的。但一般导师对于学生还比较宽容,而且在日后的学习培养当中,学生的原有观点也可能会发生转变,所以这种度量导师们还是有的,大家也不必担心。


二、导师的著作、课题、文章

 

这也是大家普遍会去了解的信息,小编主要给大家说的是如何“搞到”这些资源。


学校图书馆大多都可以找到报考导师的著作,对于学术论文,也可以在知网、普维等数据库中找到,而且现在很多大学都购买了数据库,大家只要免费下载就可以了;对于社会人员,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等平台找到相应的入口免费下载,不过这些平台的注册程序比较繁琐,网络长期不稳定,资料的时效性也比较差。所以在学校有朋友的同学,拜托他们帮忙搜集的效果是最好的。



还有一类收录在会议、纪念文集、报刊等集子里的学术论文,这类文章就比较难找,大家可以搜搜一些购物网站、旧书网站,看有没有已出版的论文集、纪念集销售。或者可以到图书馆询问有没有备档可供复印,也可以联系导师本人,看导师方不方便提供电子版或复印件。但很少同学会“花钱”去了解这种信息,而且如果这些文章不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代表性、或催生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么做就不是很必要。




课题,是导师学术研究中时效性最强的工作内容,一般和学校网页上介绍的“研究方向”关联比较紧密,且只要你问,老师多少都会和你介绍一些大概情况。已结项的课题大多都以论文、书、模具、原型器材等这些的形式呈现,而未结项的课题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你确实足够优秀,且严守学术道德,指不定导师会愿意告知一些境况。要到了这一步,招收意愿就比较鲜明了,通常只需保证过线,问题就不大。


三、在本校学生中的风评


本校学生在了解导师方面的优势是比较大的,有条件的同学,小编极力推荐你们能亲自了解本校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因为了解情况的本校学生犯不着对你说谎。比如你想了解机电系哪位老师研究最严谨,本校同学也许会和你说XX老师团队的数据都测了几测,还在修改建模和调试…… 用这个方法,通常就能得到关于导师的人品、教学水平、学术层次、研究兴趣等大概的信息。或者你可以拜托就读于该校的朋友帮忙打听一下,当信息回流时,你就能加以参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四、学术团体的信息


一个稳定的学术团体多半具有自己的科研风格,而作为这一团体中的导师,也多少带有这种色彩,比如人文社科释读“清华简”就有一个北京学者群体,其中一些学者的释读风格也彼此相似。小编强调的调查点必须回落到导师个人,但参考导师所在学术团体的“氛围”这个外延信息也颇有益处,指不定你会走上相同的研究方向,这些人可都是你的前辈。

 



五、历届高足的学术成果


大家回想一下,之前你发文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不是会请指导老师帮把下关?你报考导师的高足们也是这么做的,甚至有的导师会要求门下弟子的文章发之前必须要给他看过,所以这方面也很值得注意。“给学生论文把关”这件事可以折射出指导导师非常多的信息—— 学术水平、观点、逻辑及工作习惯、教育态度等等,这些对于你了解今后有可能要面临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比如一些导师学术水平很高,高风亮节,也非常关爱学生,但门下弟子的科研水准参差不齐,这个信息就很关键了。这时已有体系,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明显要更合适。

 



六、培养意愿


许多同学都没注意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分时段的,匆匆调查之下发现报考导师有研究这个方面的书,也有那个方面的论文,甚至还有跨学科的成果。或者有的导师有出国学习的既定计划,招生名额为委培的情况。很多同学看到其中某项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兴趣有交集,就不假思索的联系报考了。作死的童鞋们,这口大锅小编可不扛啊!如果你导师的报考页面上没有具体标明,又该怎么办呢?


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详细了解,基本没什么难度:


(1)联系导师,开门见山地询问导师的意愿,大多情况下导师都很乐意告知

(2)查看导师最新的申请项目。

(3)搜索导师最新的文章、著作。




七、个人兴趣

 

作为一个有学术信仰的童鞋,假装不正经的小编是不会和你谈“投其所好”这种“捷径”的。而是要说,导师的个人兴趣在你今后即将面临的培养中,是会产生影响的。当然,这个影响比较小。

 

比如作为减压方式的个人兴趣。导师也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也许喜欢听古典乐,也许看周星驰的电影,也许喜欢慢跑…… 这就是你导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到时候,你也会面临科研压力。比如你不喜出门,师门远足会不会给你带来困扰?能找到兴趣相性合拍的导师最好不过了,但大多导师们,和新生们都会有代差,这种匹配更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个信息全面、思路清晰的调查总会让导师眼前一亮,但调查也只是个基本认识,掌握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多数情况下,调查对复试的加成也很有限。所以大家调查时请尊重个人权益,尽量以学术、培养为落脚点,没有什么比从一个陌生人口中听到自己隐私更令人惊悚的了。也尽量适才而用,不要勉强自己搞科研,否则学生学着很痛苦,导师指导得也很痛苦。如果你只想拿个证,实不得已,小编谨奉劝你一句 —— 千万要避开你最尊敬的那些导师。那些最值得你敬仰的,一片丹心育桃李的学者,也最经不起你的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