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蕴哲理,妙笔见禅意 —张大华先生禅画鉴赏 张大华先生简介: 张大华先生,北京人。自幼矢志丹青。其创作有感于心,神弛笔骋,水灵墨润,地就天成;画风更是素淡清幽,玄妙高远,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哲理和无尽的禅意。 他的画是以宇宙空间为基础,以应物象形为手法,将画面由繁琐、细腻走向单纯、统一,由叙述性走向精神性。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著名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特别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所展藏。 大华先生的创作一贯主张“最基本的就是最本质的,最小的就是最大的”。他的风格简约素淡、禅意深邃、笔墨成趣,气韵宏大。心之超然,方成正果。欣赏大华先生的作品,能使人获得身心的调和与宁静。这是作者在开悟众生,令人们在养身之时莫忘养德、养性、养心。“象简金鱼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禅家对宇宙与人生,描述得那么自在、愉悦、洒脱,令人心生向往,恍惚悠然世外。 禅宗融合了儒、道、佛之精华,是东方文化的一枝奇葩。 禅画,简而言之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原本是禅师接引学人的方法与手法,后来影响到文人画、水墨画的创作。禅画盛行于唐宋,至明清式微。传到日本之后,近世日本大加发扬,现在已扩展到欧美,已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禅画是中国禅宗的一大特色。禅僧为修道印证,表现禅机,常以简略笔法,画圆、画图,演成一系列的“禅画”。禅画不在说明形象描写,而在说明佛教理论,把握实相,描写真实之直观,超越自然表面的形象之美,描述“物我一如”,对象是内在深入无心的境界,以探索人类精神内在的根源。 禅画是“无象而有象衬托道象”,受禅家“顿悟”精神的支配,禅画蔑视一切“古法”,只抒发自己自发的行为和直接而强烈的感受。且力求简练,摒弃细节的刻画。常以简略笔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丘壑,寥寥几笔,机锋转语,不拘泥常规,画中有禅,禅中有画,一气呵成,自在无碍《渔》: 在大华先生的作品中,最富有特色又耐人寻味的是那些人物画,不仅充满妙趣禅机,而且笔墨功力甚好。大华笔下的僧侣,钓者较多,他观察细致入微,表现得饶有意味,这些人物构成的生活小景,使画本身的叙事性很强。 所画人物面部多为背影或侧影,全靠体态传神。用墨轻淡,大多不着颜色,凡有异彩必是点睛之笔,不过状如米粒,在整幅画里位置不显,只此一点,就避免了纯墨色在视觉停留时可能产生的呆板僵滞,墨色得以调剂,画面更显生动。《孤僧古琴图》: 这幅琴图是大华先生人物画中的上品。寥寥几笔,意境独到,整幅画作,都用淡墨,只有琴座一角墨色稍重,好像并未经意。却使画面显出层次,也使古琴有沉实安稳之感,想那琴音必如天籁,动人心魄。而几根柳条看似闲笔,其实自有寓意,不仅勾勒出微风轻拂的怡人天气,而更表现出孤僧弹古琴乃置身于自然野景,天地之气充溢空间。再看孤僧侧影,神清气定,自得自在,一幅闲云野鹤的悠然仪容。 《空钓图》:一人独钓寒江,所钓何物,不知其详,或鱼或蟹,愿者上钩。获既可喜,无亦有成,任之由之,暗藏禅机。钓者面部一点褐色,不著五官,竟有神情。江面空阔,意境尽出。用笔之简,点墨之精,余味犹长。 《入》:渊源各异的禅与道,一立一坐,构成一个相互依托有内涵的“入”字。立者表现出一副体态舒适和愉悦,即超越又逍遥的神态;坐者则表现出一副既不重生也不重死,既有也无,留与过都无所谓的神态。作者用静态的墨和动态的线,使两者在黑白相间、阴阳万物的转换中合为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