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古寨记

 三元晒书台书库 2016-06-02

探访古寨记

  

前两天作文《郧国断想》。在查看《湖北省安陆县地名志》(1982年10月内部资料)时,突然感到“寨”在地名中位置十分突出,在“塆”的包围中“鹤立鸡群”,一段距离一个“寨”,一段距离一个“寨”的,很有规律。当把安陆境内的相关寨链接起来,很是清晰地勾出一条从随枣走廊而来,在“夏家寨”(龙山文化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地方形成向东南和西南而去的“三岔”路口。其中东南方向的是通达大冶铜禄山,西南方向是过涢水经晒书台(殷商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荆州郢都。

带着希冀,请洑水镇的杨俊荣带路探访了很是陌生的聂家寨(经度113.74,纬度31.32、土寨(经度113.75,纬度31.35)、胡家寨(经度113.64,纬度31.36)。

聂家寨现今聂寨村,属于洑水镇管辖。我们是从到赵棚的公路进去的,九曲十八拐的,典型的通村公路比较窄,浅丘陵地带风貌,主要是种植水稻,沿途看到的是“三合一”的种植格局,撒播的、机插秧的,再就是正在进行的人工手插。我们直接来到村委会,是一个村学校改造的地方,值守的村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聂寨村有5个组,1400余人,95%的人口“聂”姓,聂家寨是二组。

聂家寨,坐落在一个很是平整的地方,按照主任的指点,其他几个组分别是在周边的山岗上。进得寨来,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碾,就坐落在寨口,透出微绿色的底座盘上,承载着一个看似很重的石碾,细看并不象是配套的。这时65岁的聂运常老人过来了,告诉我们,寨里人全部姓聂,寨子四周全部是水6-7米宽,只有一个进出口,因此还叫“聂家水寨”。我们放眼一看,在外确实有水塘。聂运常老人告诉我们,寨墙全部是用石头做的,他亲自拆过寨墙,拆下的石块作为家用。围着寨子转了一圈,水围寨子的痕迹保存十分完好,只是寨墙不见了踪影。聂运常老人还告诉我们,交通不是很方便,寨里的人大多数都在双路、洑水集镇和县城有房子,寨里的房子显得很破败,还有不少的土坯房。现在在寨子里的多数是象他这样的“老小伙”们。寨南50米外有一条宽阔的河流,这与屈家岭文化遗址似有同工之妙。

土寨(经度,纬度)现今白岗村,属于接官乡管辖,原来是土寨和白岗两个村,并村后为白岗村。我们过徐家河总干渠到通向接官的公路。浅丘陵地带,水稻为主。

路边独栋二层小楼开着门,一位中年女人在家。原来其正是“土寨”搬到路边来的,塆间的全部姓袁。下得坡来,正好碰到3个在用水泥修渠道剅口的,这是一条新修的排灌渠,全部硬化了很是漂亮。

其中一位老者说:“对面的那个林子就是土寨”。“这里解放初期还是一条很大的路,南下是到安陆城;北是到很有名的‘四棵松’,出了个‘姓辜’的大官,再向东北就是‘会寨’。”在老者“对面林子中间的那个豁口就是这条大路通过的地方”的指点下,我们依稀感觉到了古路的形状和走向,水渠就修在大路的中央,南北都是缓坡,很清晰。老者是1944年生人,今年72岁,清楚地记得这条路的壮观和土寨昔日的热闹:“土寨是南来北往的一个很是热闹的地方,有唱戏的,有炸‘麻古子’(麻花)的,有卖东西的,还有抹牌赌博的。这条路在1956年间平洑线修通后就很少有人走,寨子也就消失了,路也就成了现在的模样,几乎没了。”老者带着隐隐的感慨如是说。

在袁家媳妇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昔日热闹辉煌的土寨。这是一片树林,大多为白杨,场子很平整还比较大,一眼望不透,右下边有口塘,被泥土充填得差不多了,长满野草,还开着白色的小花。

胡家寨在洑水镇望河村。驱车来到府河边最大的胡家下畈,问一位60多岁的老者,其不知有胡家寨。只是说有几个塆子姓胡。我们来到指点的塆子,没有一家开着门。看到天色已晚,也就没有继续探访。查看地名志得知,胡家寨周围有胡家下畈、胡家上塆、胡家新塆、胡家塆。

探罢聂家寨、土寨、胡家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深沉的思考。

聂家寨现在还彰显着昔日的恢宏与气派。寨墙是石头做成的,护寨河是宽阔的。寨墙不在,当代人有见识和感觉,应该是毁于解放以后。护寨河犹存,保留得还算完好,这是我看到的最为完整的原生态的护寨河。土寨则彰显着昔日的繁荣与壮观。戏台、赌场、饮食、百货等说明什么?因为这里西北去的是周王朝的镐京和洛阳,东北达的是淮河流域,那里是春秋时期吴楚相争的热点。公元前506年冬月爆发的“柏举之战”,吴军的车马就是经过这里追击楚军到涢水岸边···于是,就产生了对“路寨文化”考量。

“寨”——具有浓厚的先秦文化底色。“路寨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形成的产物,是和人类发展历史相呼应的动态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动态发展特征。

“路寨文化”的特征是:“路”的恒定少变性。路·寨·城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承载体。“城”会迁会灭。如盘庚东迁安阳,周平王东迁洛阳,秦有雍城迁咸阳,楚有丹阳迁荆州再迁宜城等。“寨”会变异。建筑、主人、居民等是变化的,但依附于路的功能文化因子是传承的。唯独“路”是恒定少变的,无论是朝代的更替,还是战争的结局,都改变不了路的基本走向,只能是对拓荒路的加宽加固,只是局部因自然和发展有某些变化。如铜绿山北上的青铜通道,历夏、商、周、秦、汉至今是几千年连绵不间断,从铜绿山——安陆——随州——枣阳——唐河——洛阳。其间的安陆就是在公元300年左右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城邑由夏家寨移到现今的安陆城,涢水岸边(水路交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素)。

“路寨文化”的特征是:“人”的同姓群居性。临水而栖,是人类发展的首要选择。筑寨而居,是人类发展的阶段性行为。同姓群居,是迄今“路寨文化”的显著特征。如聂寨村,1400人的村,95%聂姓,其中聂家寨没有一家是异姓;土寨全部为袁姓没有一家异姓;胡家寨上下五个胡姓塆子。就安陆版图上夏家寨、吴家寨、肖家寨、张家寨、李家寨、周家寨等莫不如此。

“路寨文化”的特征是:“史”的久远厚重性。路是寨的载体,城是由寨来连接和拱卫的,史说“攻城掠寨”也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说“路寨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全过程,现今的乡镇、市县就是“路寨文化”的创新与演化。

在现今的公路上,原本相连的“聂家寨——土寨——胡家寨”,都是经过“九曲十八拐”才进入寨里。这种状况是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汉孟公路”(武汉——孟家楼)的建成通车,是“寨随路兴”的最好注脚。“汉孟公路”已经被316国道所取代,新316国道今年已经建成通车。那么,几千年所形成的“青铜通道”之“路寨文化”已经烟消于历史发展的进程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知情人的作古,随着地貌的变化和痕迹的破坏与消亡,子孙后代将如何面对?我辈要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就必须对“路寨文化”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发掘。如聂家寨就可以进行维修保护,再现水环绕寨、墙保护寨的历史风采;土寨就可以制作为“路寨文化”标本,制作出一段“古路”,让子子孙孙去感受,去思考。

楚国的历史缺乏史籍,郧国的历史毫无史籍,如何传承历史文化,“路寨文化”是全新的视野,最简捷的途径。安陆按照地理走向是“随枣文化长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夏家寨位于其最南端。加强以夏家寨为代表的“路寨文化”研究和开发,就能够突破“以史定史”的局限性。如关于孔子晒书台的传闻,湖北新州在发声,郧县的沧浪遗址,越来越多的人已认同孟子所说孔子周游之地在郧县。史籍在这个大的框架内来纵横立体定位,彰显安陆历史文化交融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的历史定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