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圈“非遗”传习所陆续开放(图)

 扫心田 2016-06-03

淄博花灯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为“非遗”传习所课程之一。
本报记者 张丹丹
“传习”,源于《论语》中曾子的三问,“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成白话文,“传”指的是教别人,“习”指的是实习。因此,“传习”一词,有手把手教学的意思,通常教习的内容偏重于技术。
早在18世纪末,济南、淄博等地曾诞生过传习所,后因战争原因悉数关停。直到近几年,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肩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历时百余年的传习所制度重焕新生。各地陆续开放的传习所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纽带。
最新动态
淄博“非遗”传习所免费开放
13日,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张店区文化艺术中心6楼挂牌成立。据负责人介绍,这是淄博市首家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挂牌后“非遗”传习所对民众免费开放,对场馆内展示的项目感兴趣的游客都可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
“非遗”传习所按照项目类别分门别类,准备了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教室。在传统戏剧教室中,游客可以学习西寨梆子、五音戏、聊斋俚曲等;在传统手工技艺教室,教授的项目包括泥塑、面塑、剪纸等;还有传统美术中的鲁派内画,都可以在这学习到。负责授课的都是项目传承人和民俗艺人。
2014年,淄博花灯会、鲁派内画、琉璃烧制技艺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淄博花灯会”是作为民俗类申报为国家非遗项目的,并非单纯以传统手工技艺申报,而是将扮玩、制作与销售融合在了一起。为此,“非遗”传习所还专门设立了淄博花灯设计研发中心,将全市30余家花灯企业的设计部门整合到了一起,方便花灯企业相互交流沟通、抱团闯市场。
截至目前,淄博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已达13项。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在“非遗”传习所教授课程中。
未来布局
“6+1”城市传习所遍地开花
类似传习所并非淄博一家。2013年10月,济南市群艺馆新馆开馆,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外,馆内特设了2间非遗传习所,向济南市民普及面塑、鲁绣、剪纸和皮影技艺,微雕、刻瓷等项目的传习也已排上日程表。
除此以外,滨州市吕剧院成立了吕剧传习所,对国家级项目吕剧进行传承;聊城市成立的冠县查拳传习所已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数量众多的类似的传习所正在规划建设中。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共有8项。其中,滨州剪纸、济南皮影戏、泰安皮影戏3项正是省会经济圈城市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秀代表。
运作模式
全民免费制并非唯一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传习所”一词相对陌生。但对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前的“8090”来说,这一概念或许并不陌生。
史料记载,1904年,山东总校士馆改建为山东师范传习所,设内班(住所肄业)和外班(在家按课诵习),随后,各地市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传习所;1919年,济南镇守使马良在济南成立山东武术传习所培训武术人才。同一时期在其他城市,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个组;1921年8月,昆曲名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人在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内成立昆剧传习所。
同“国学”一词类似,“传习所”虽起源于中国,却也是日本传来的“舶来品”。18世纪末传入中国后,于上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那时的传习所兼有“科班”和“学校”性质。以昆剧传习所为例,既保留了老戏班传授徒弟的一些传统,又较为开放、民主,学员多数为贫民子弟或全福班艺人亲属,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
2010年,在创办人张紫东后人张荣明和昆剧院的努力下,昆剧传习所重获新生。重生后的昆剧传习所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张荣明成立的“游园惊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主要投资者组织高端商业运作,采取会员制,会员年费为20万元。另一部分定期向普通市民开放,每周二、周六组织票友PK。
经济效益
“看不见的手”带来百亿收入
文化遗产资源成为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据统计,目前山东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53项,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1957项,县级名录7019项。全省共有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24名,市级传承人1571名,县级传承人4012名。全省各类非遗博物馆、传习所共1100多个。
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厅获悉,全省共有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8780多个,年营业收入189亿多元,利税29.56亿元,从业人员达128万余人。
“传习所传习的多是以口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原生态民歌等。由于天然具有使用价值,有着明显的经济属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非遗项目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如英国、瑞士、芬兰等国家,就已形成‘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相关专家表示,以传习所形式传承“非遗”,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促成实现产业化,拉动区域经济,传习所还有巨大的潜力尚待开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