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非遗”保护开辟新思路

 苏迷 2012-06-09

 今天是我国的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第三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即将正式公布。昨天,记者对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龚平,就苏州“非遗”保护近年来开辟的新思路、实践的新举措进行了采访。

  “非遗”从建名录升级到规划性保护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设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功申报3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苏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非遗”项目79个,市级“非遗”项目118个,是“非遗”底蕴悠久、资源深厚的城市之一。从今年3月开始,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规划性保护工程》的要求,苏州的2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启动了科学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民保办选定了端午习俗、宋锦、吴歌、苏州评弹四个项目作为试点项目,详细的规划报告已经完成。“从最初的以申报为诉求建立名录到现在的以项目本体为主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这是我市‘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龚平表示,为此,试点的四项“非遗”规划性保护的规划年限都长达10-15年。

  按照要求,在“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完成规划初稿的基础上,市民保办会同专家组意见,再进行审核、编制,“从时间上说,今后的名录建立工作将进入一个适当放长、放缓的时期。”

  传承人的遴选以“有效传承”为第一要义

  随着众多“非遗”项目的申报成功,各个门类的“非遗”技艺从业者都十分注重“传承人”这个身份。不过,评传承人不是评职称、不是评大师。———“这一点,请务必转达给广大从业者。”龚平从多次评选“非遗”传承人的实际工作中,得出了这个结论。

  目前,苏州市拥有2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2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应该说,这是一支出色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不过,对于“非遗”技艺从业者来说,专业职称着重于个人在专业技艺上的实践水准与艺术修养的高下区分。“但是,传承人这个角色,却更看重传与承这两个环节。”龚平特别强调这一点,有家族传承谱系、有清晰师承关系的“非遗”技艺从业者,其技艺传承的原真性尤其宝贵;同时,传承人必须承担起授徒传艺的职责,“对技艺本身而言,有效的代代相传才是最重要的。”龚平认为“有效传承”是传承人身份的第一要义,为此,传承人认定机制中或将引入“退出机制”,如果已经评上传承人者,不能很好地履行授徒传艺的职责,就有可能失去这个身份。与此同时,对拜师学艺的徒弟,有关方面也将给予相应的扶持与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