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千年话沧桑

 wmlinsh 2016-06-03

   吉隆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部将西藏划分为“五茹(即伍茹、约茹、叶茹、茹拉、孙波茹),吉隆约当“茹拉”之一部。公元11世纪,西藏分裂割据时,由朗达玛之子卫松的后裔赤扎西主巴久建立了“贡塘五系”,割据于吉隆宗嘎一带,独立为政。

    吉隆在藏语里有:舒适,欢乐的意思,位于珠峰自然保护区内(南起喜马拉雅国境线,北至吉隆县境内雅鲁藏布江支流)。从日喀则专区向西坐车驶入吉隆与聂拉木交界地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藏南唯一最大的内陆湖——佩枯湖。

    

    在佩枯湖畔继续行驶1个小时车程,就进入到喜玛拉雅山体, 这区域平均海拔8000米的山峰林立,形成了集雪山景观与高原峡谷为一体的珠峰核心区。

     翻越海拔5200米的马拉山之后,来到县城驻地宗嘎镇。一条奔流不息的吉隆藏布,在海拔4200米的县城腹地流淌,沿着峡长的山路向南大约30公里之后就是亚热带林区,也就是吉隆镇驻地,通常都是叫吉隆沟。

    在吉隆沟经过60来公里就到达海拔1736米的热索村,吉隆藏布在这里汇入到东林藏布并注入到尼泊尔王国。吉隆沟身南翼,自然独享天城之美誉,地势开阔。 走过森林就可以目睹各类树种的分布即从糙皮桦到冷杉再到高山松接下来还有兰松、兰松仅存于喜马拉雅山一带生长。另外还有长叶衫也是其中的成员;在这带生存的动物异常丰富,有霸王鞭、长尾叶猴、雪豹及猞猁等珍惜动物出没;此外飞流直下的瀑布衬托着藏布上古朴的木桥、错落有致的村,俨然一幅诗画景象正在吸引着四方来客。吉隆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旅游价值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而是此处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佩枯湖的奇观与传说

      雪域三大圣湖之——佩估湖就是位于吉隆县境内海拔8012米希夏帮玛山峰脚下,佩枯湖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湖水南淡北咸。南部有冰山融水注入,因而湖南岸的水可以引用。佩枯湖位于淌未受到外流水系影响的藏南谷地保留完好的古高原陆架平面上,开阔的湖盆、碧蓝的湖水与周边雪山交相辉映勾画出了粗旷的高原风光。


     佩枯湖深不可测,一年四季碧蓝如玉。相传佩枯湖底与西藏山南浪卡子县境内羊卓雍措相通的,古时候有一位藏族高僧从古印度学艺回乡。途径吉隆佩枯湖时,由于旅途遥远而疲劳过度将一从印度携带身边的木碗同包袱一同仍进佩枯湖中。当这位高僧在来年藏历4月15日时候往拉萨拜佛,徒步径羊卓雍措湖时在湖畔拾到自己心爱的木碗而继续向拉萨前进。如今去拉萨的路已经不在这里,这位高僧也成了人间尘埃。但是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


阿瓦呷英摩岩题铭(大唐天竺使出铭)

      题铭位于吉隆县城正北方4.5公里处的一条山沟中,系在一崖壁之上刻镌,海拔4130米。崖壁面阔约1.5米,高约4米,其上有崖棚遮盖,现代水渠从崖脚环绕而过。崖面距地表高约5米,一条名叫'鲁玛满久'的小溪从北向南经崖壁溪谷流向一片阔地,题铭系阴刻,字面宽81.5厘米,字体为楷书汉字,约2厘米见方,现存共24列,约311字。题铭额题为隶篆,字约5厘米见方,上书'大唐天竺使出铭'7字,其余字体从右至左排列。题铭文字中,有多处涉及到唐代的官职、历史、地名等,成为释读这一题铭的重要线索。这一珍贵题铭到目前西藏已发现涉及唐蕃关系的碑文中年代最早的一方题铭、中外关系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贡塘王城遗址

      贡塘王城遗址大约建于公元11世纪前后,地处吉隆县城东南。城址现存4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恒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 


曲德寺

      曲德寺又称“曲丹伦布寺”、“沃日仲觉·甘丹培觉林寺”,位于吉隆县城城区南部,海拔4160米。寺庙总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总平面布局呈东西展开的纵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0米。由前庭、门廊、主殿、塔殿及一系列附属建筑组成。


     曲德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寺庙。它始为宁玛派寺庙,至公元17世纪1643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得到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噶当颇章建成格鲁派政权后,进一步发展其政教和一的制度,曲德寺也随之改为格鲁教派寺庙,由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堪布每三年一位,一直沿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

米拉日巴旧居遗址

    位于宗嘎镇泽龙村距公路1公里处有刚素布寺及米拉日巴修身禅洞遗址。泽龙村是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1040—1123)的诞生地,也是尊者最早的修行之处。据《米拉日巴传》载:米拉家族曾徒居于忙域贡塘江安寨,并从一个名叫俄玛的人手中购得一块肥沃的三角形地,称之为“俄玛三角地”在此处至今还能保存着米拉日巴的旧居等相传其他遗址,夯土墙基仍然屹立。


 

查嘎尔达索寺

    寺庙位于吉隆县城(宗嘎)南隅至吉隆沟途中,距县城约40建筑在现已干涸的隆达湖山崖顶巅,海拔4200米,距地面相对高程约200米。


     查嘎尔达索寺是噶举派第二代米拉日巴(1040—1123)的修行圣地之一,整个寺庙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呈东西方向展开,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由西至东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建筑群落,即:曲古拉尊巴仁真郎杰拉康衮,拉不让,哲布绒布切、杜康切姆与甘珠尔拉康、乌玛卓。其中哲布绒布切为米拉日巴修行禅洞。殿堂北壁系利用自然崖壁而建,上涂以泥皮,西端为修行禅洞。南壁用石块垒砌而成,上抹泥墙。殿堂门道设于东南,宽大1米。洞内顶部有黑色烟怠痕迹,传说为当年米拉日巴在此修禅时烟熏燎所致。

    这一宗教圣地现虽大部分成为历史,但后人为了纪念米拉日巴仍然在每年的朝拜季节吸引着大批吉隆镇各村、乡僧俗群众以及来自康区和尼泊尔的佛教信徒来此朝拜,是一处享有盛名的古迹。

擦木卡战场遗址

    古战场地处吉隆县擦木卡沟内,形成于清代。古战场由一系列完整的防御工事组成,包括有护恒、单兵掩体、隐蔽部等。系清代乾隆年间清军反击郭尔喀侵略者的遗址。

“招提壁垒”景区

    石刻题铭位于吉隆镇至吉隆县城公路东侧约500m的一条深沟之内,沟内两旁峭壁耸立,高约40-50m,沟内有小路贯通其间,系原吉隆至宗嘎的古道。沟宽20-30m,海拔3,140m。石刻刻于沟内西壁北距沟口约30m处的峭壁上。从右至左书写“招提壁垒”四个字,此石刻题名见于清代有关史籍的记载,如清人黄沛翘撰《西藏图考》的《西招原因.图一》中。擦木卡至济龙《吉隆》路线图里,图中崖壁上标有“招提壁垒”题铭,“招提壁垒”题铭系清代对石刻所在山峰之称。



开热瀑布

     开热瀑布在吉隆公路旁边,形成“v ”形的峡谷。峡谷谷坡东侧有二级公路修筑高价之上,价地东侧山地十分险峻,近乎直立。在此开热瀑布于300余米高的岩壁上轰鸣而下,溅落在阶地上腾起10米高的水雾。每当路人从旁经过时,仿佛沐浴在细雨中,以瀑布为中心形成风景极好的吉隆沟。正如佛教神仙炼丹、修行的境地一般近乎天堂,正直春天的季节里,满山是盛开的杜鹃花,山顶上积雪依旧雪白,在阳光的映射下,蓝天、雪山、还有溪流形成的景致美不胜。群山环绕,山势起伏连绵,云雾缭绕。远处的雪山在云间若隐若现好似即将出嫁的姑娘一般羞涩。进入眼帘的就是白皑皑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涓涓不息的小河、绿油油的成片草甸以及那牧童扬起鞭子赶向山腰的羊群。此景宛若一幅在浮动的油画,多么像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画,多么的祥和。这里就是传说中仙境,这里的人们与世无争,这而就是仙女下凡的祥瑞之地。这而完全媲美桃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强准祖布拉康

      强准祖布拉康(以下简称强堆寺)位于吉隆镇的邦兴村。寺庙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底层最大宽度为22米。塔之底层以片石垒砌墙体,外抹泥墙,第2、3、4层皆以小型炎砖砌筑,各层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铺盖以石板。


     强堆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毁废之前系格鲁派寺庙。关于强堆寺的始建年代,《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书中曾有所记载。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于汉地及尼泊尔,分别迎请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入藏后,按照文成公主的“五行算图”,修建镇边及重镇神庙,以镇压“罗刹魔女”及其他魔怪。这批神庙中,便有强堆寺(也称为降振格吉寺、绛真格杰寺等)。

    “文革”时期,寺庙毁弃。1986年经吉隆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重新恢复,现有编制喇嘛四人。

吉隆清军幕遗址

    清朝乾隆年间出兵击退廓尔喀侵略者的战役中,将在战争中牺牲的勇士安葬于此。现在该遗迹位于吉隆县驻地至吉隆镇公路段上,东南距离冲堆村1公,距公路约为100米。而后在此地据传说莲花生大师从尼泊尔途径此地入藏传教施道时见此地山水险恶、有凶险之气,故而在此施法一念之间修成了“108塔”以镇邪恶,祈求和祈告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冲堆石塔

    石塔位于冲堆曲丹加桑(意即“石塔所在之处”),东南距冲堆村约1公里,西距“如同松贡布”摩崖造像约40米。

    石塔系以一白色石灰岩质整石雕刻而成。基座宽约2。6米,通高2。3米。基座之上为塔座,雕成一梯形台座,座高约30厘米。塔座之上为塔身,为上小下大的半圆形覆体(俗称“塔肚子”或“塔瓶”),下部雕刻出覆莲一周。塔身高约6米,其上承以塔刹,塔刹顶部为圆光与仰月。


    石塔雕刻技术纯熟,造型稳重大方,各部分衔接自然,不留斧凿痕迹,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冲堆石塔的造型特征,明显具有印度早期佛塔的一些特点,如基座较为底矮,覆体较为低平,且呈上小下大的坟丘状。雕刻年代为(公元7世纪),初步可将冲堆石塔的雕刻年代定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

日松贡布摩崖

     日松贡布摩崖造像造像雕刻于充堆曲丹加桑一块巨石上,石壁高约2.2米,宽约32米。造像的雕刻技法是先在壁面上向内开凿出浅龛,然后以碱地手法雕凿出半圆雕。像通高约1.5米,一组共三尊,中央为坚热斯(观音菩萨),其左侧为恰那多杰(金刚持,又称为秘密主、金刚手),其右侧为强巴央(文殊菩萨),合称为“日松贡布”。


    “ 日松贡布”摩崖造像的风格有明显的南亚雕刻作风。如造像腰部所系的“T”字形腰带,早在公元前12世纪印度巴尔湖特的药叉女与雕刻中已经出现,并一直流行到公元9世纪。

      帕巴寺

    帕巴寺位于被称之为“圣城”的古代中尼、中印交通重镇吉隆镇的一座千年古寺,它位于现吉隆镇政府所在地之东侧约有30米,海拔2850米处。帕巴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形状为楼阁式石木塔,塔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椽子、飞头、瓦垄等。塔之四角自下而上,第1、2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形套饰,第3、4层上为黄铜制成的翘檐伸出,顶部有黄铜制成的刹顶,以圆光、仰月、宝盖、宝珠联接而成,屋面用红铜盖顶。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据传松赞干布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在边镇所建立的镇边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主要依照了尼泊尔寺的形式。



 乃村

 乃村是吉隆镇所辖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吉隆镇正北方高耸的大山顶上。这里是人们游草地、看雪山、观晨云、赏落日、领略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景。沿盘山公路一路来到山顶,视觉豁然开朗,一块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地展现在眼前。平坝东南略高,西北稍低,两处藏族民居分列东西两侧,醒目而自然有序地延展在这平地之上,和远方的雪山及森林十分融洽。平坝西南的草地上,村中的儿童在此嬉戏玩耍。村落和田地中,牧场分布其中,牛羊闲散地点缀着天地白云间的画面。这是一片绿意的田园世界,世外桃源之地。


吉普园

     位于吉隆镇吉布村1、2公里处的取母古日雪山下的幽静树林中,是历史攸久,也是至今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小型庄园。

     吉普,在藏语中是“离开洞”,“分手洞”之意。公元637年,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嫁到吐蕃,在此停留而修建。史书是这样描述的:“为迎接尼公主进藏,在吉普崖下,筑起一半圆形围墙,在围墙中修起一主二室三间房屋,以供尼公主停留住宿”。


    如今,步入这座小型庄园,围墙已不复存在,而一主二室三间房屋保存至今。现在参观的主室,优美的壁画已严重受损。左侧偏室印有莲花生大师手印,以表达公主“情定西藏,至死不渝”之心。右侧偏室为储物间。这一主二室三间房屋均为土,木,石建筑,这在吉隆,极有可能是最早的建筑,这有待于科考队和有志探险者的考察验证。

    在进入庄园前,可以看到两座佛塔和三根高大的经幡,这些是后来的当地居民出于敬慕之情于近代修建垒起的。整个庄园内没有雕梁画柱,富丽堂皇之处,却多了一份沧桑古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尼公主告别故土,嫁到吐蕃于亲人分别于此的“人有悲欢离合”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