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

 帅帅5q7hh0ah75 2016-06-03

    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

    题目: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姓名: 邓桥林

     学号: 201120608055

     班级: 道桥11-1

     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任课老师: 王娅

1/16页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的脊梁。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下面叙述我对道的特征和本质的理解。

    正文: 老子向我们阐明了道是什么;老子之“道”;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而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对道的论述。在老子看来;“道”是说不明;道不清的;“无”是宇宙初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无”和“有”同是道的属性。由此观之;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即自然的法则。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世间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种关系;一种联系。而“道”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的本质是自然;即道法自然。老子曾说:“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自然”的缘故。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道”既不是外界力量所授予;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在我看来;对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说到道;不能不说善上若水。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间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事物没有胜过水的;这不恰恰说明柔胜过强、弱胜过刚的道理吗;水为何能做到柔胜强、弱胜刚;这是因为水顺应了道。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在我看来;正是水永远处下而不居上;不与万物争高下;从而才有上善若水。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要懂得功成身退;不要过于张扬;要懂得低调。只要做到像水一样;就能不慕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才能看破世事;才能得道。

2/16页

     自然无为之道;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子所说的“自然 ”并非指自然界或大自然 , “自然 ”可释为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理应如此、本该如此。与 “自然 ”密切相关的是“无为 ”。“ 无为 ”就其本义来说 , 是有而似无的行为。老子创立这个概念 , 旨在强调人们应以柔弱的方式 , 顺应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为。“无为 ”是对“有为 ”的反动。老子所说的 有为 ”是统治者对民、百姓的强行所为 , 横加干涉 , 是根本违背道之 “自然 ”原则的恣意妄为 , “无为 ”是一种指导思想、行为原则和基本的行为方式。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这种自然之道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自然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顺应它本身所具有的趋向去运行。

     自然无为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自然是对天地的运行而说;那么无为就是对人的活动而说的。老子以无为描写道;但更多的是将无为落实到了政治的层面;老子的提倡的无为是出于有为;有为是针对统治者而发出的;有为是指统治者的强作妄为;统治者的这种有为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只有统治者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才能安宁富足;社会才能安稳和谐;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它要人去有所为;鼓励人去为去做;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扩张自己的私欲。主张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自身的秉赋;为了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这就是自然无为的观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认为这样的治理最接近“道”。但我们不能认为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确;无为而治是一种最美妙的方式;本来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去;并规定统一的组织来行使这些公权力;更直接的说我们是在让渡我们的自由。如果我的公权力不断的扩张;我们的自由便会慢慢的被侵蚀;无幸福快乐之言。只有最终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我们感觉不到限制;并快乐生活。

     无为而治;为治理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道产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虚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性。面对世事的纷争扰乱;老子提出虚静的希望。《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说明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永不穷竭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个虚含有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尽的。达到虚怀若谷这种心境的人可以

3/16页

    说是上德之人;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层面就有深藏的意义;这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要深藏。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的状态;我认为纷纭的万物到最后应该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即虚静的状态;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就是人事的纷扰应该回到虚静的状态。将静应用到政治方面;指出静就是无欲的状态;在我看来;统治者能虚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执政者应该警惕。此外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老子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目击当时统治者的扰民实况;即重税和严刑。在此基础上;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净;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要求人们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同时深刻理解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做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老子的道告诉我们;善利不争。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有时相对的听起来不舒服;太漂亮的话有时失去真实性。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贪念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实在的事情;而不带着贪念。在这里。老子显然是不支持竞争的;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物质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不知这又该如何理解。可能这是老子所生存的历史背景是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过度的膨胀;早以超出了其限制;竞争被演变成各种倾轧;和不正当的缘故。但这并不是竞争本身的过错;只是竞争所引出的弊端。我们不能因为会出现混乱而否定其用处。老子所说的善利而不争;实为不争之争;这可能只适合社会大同的情形吧;我们所要追求的。而且其中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恪守的。善利而不争;像流水一般处于下位。

     老子的道还告诉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曾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望和私利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私利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更多;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带着贪念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不带着贪念;就不会受到委屈: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老子还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不带着贪念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的话能让我们警醒;但我们的欲望能出去吗;才才是重点啊。知足能达到吗;叔本华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被欲望所包围着;一个欲望满足了;必定会产生另一个的欲望来填充;除非我们让人生虚度。老子只说明了贪欲的害处;并把解决知道赋予给“道”。

     老子的道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和善待他人。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

4/16页

    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老子说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总之 , 老子把体现和谐美好原则的 ”作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源头和价值尺度 , 把“同于道 ”视为最高价值。他关于社会人生问题的一切论述 , 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 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以及对价值目标、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 所依据的都是作为形上本体的道 , 或者说 “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本体。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把“道”变成一种创造义。按原意;无为“道”之本;有为“道”之用;两者为“道”的一体两面;并无创造的含义;是本身就存在的。道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5/1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