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长久第四十四

 鹿文康金 2016-06-03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之长久
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qsdr129323


今译
 名望与自身生命哪一个更切己呢?自身生命与身外财货哪一样重要性更多呢?得到与亡失哪一样更有害?这是不言自明的。正因如此,过分贪求名望、财货、得到,必定导致巨大消耗,持藏过多必然导向沉重的亡失。人能做到知足,以“不”平衡调节屈辱;懂得适可而止,以“不”调节平衡危险,可以得保长生久视。 
解析
  这章阐明修行者应该关注内心澄明,对外物的贪求之于修行悟道没有多少用处,甚至还有很多害处,正确看待内心与外物的主次关系,避免为外物蒙蔽道心,奴役心灵。




 ↑

 这一章看似浅显易解,也常常被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师”“高人”们引用以彰显自己超然物外的高人形象。高人们基本上将其转化为“钱财乃身外之物”、“功名利禄都是梦幻泡影”、“身体健康是一,财富只是后面的〇”之类的小禅意小机智的所谓箴言睿语或者机锋。其结果都指向要消灭人之积极能动性,培养人之惰性和奴性。如此说教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断章取义,与本章根本意旨相去甚远。


    如果不将其放在整个道德经大语境中,单纯就这段文字断章取义来看,那些所谓大师高人的解释看似也没有错。可是现在的所谓高人大师们最善于的就是玩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伎俩,罔顾整体,以片叶代森林。老子从来没有让人放弃物质财富和名望的追求,而是要人们以“不”来平衡调节对待物质财富、名望等这些显性的所谓好处,以防失衡造成恶果。


财富越多越好,只要不为物役;名望越大越好,只要不为名累;权力越大越好,只要不滥用权力公器。财富、名望和权力本身就是势力,要善于使用支配这种势力利益人民、度化世人,使得社会走向和谐,使人类文明得以跃升。这需要懂得以“不”平衡调节使用财富名望。


人格神教的教主全都有名有望,全都为获取人之“信”而孜孜以求,不厌其“有”之多。不管是拜物教,还是谈“空”教,全都不遗余力获取信众之“有”的信念诚敬,要求人们对其供养、献祭,不管这表示信念诚敬的献祭是香火、贡品还是金钱,其本质都是获取人之信念加持之灵力,人格神才可以长存强大。


于是信徒的财物大量流入他们所谓道场,于是有了道场的奢侈辉煌壮观之外表和罪恶糜烂之内在。无论人格神教自我宣扬得多么超脱高尚,无论怎么宣称所谓“慈悲喜舍”,只要有人格神在,都是不脱于“有”,都是背道而驰,都不得“长久”。


一个人“皈依”一种人格神教,如果他是真信,那么他必定会在开始一段时期内诸事不顺,倒霉连连。这是因为他对人格神教的信念诚敬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灵力献祭于人格神,人格神对于一个新来者必定会竭力吸取这种信念诚敬的加持之灵力,这就相当于入黑帮交投名状或入伙费。


经过一段时间大多运气恢复甚至变好,这是由于他的入伙费交足了,并且往后还源源不断地献祭,比如他极力拉新人入教,为人格神教提供更多获取灵力的资源,那么就给他一点“分成”好处,把他树立成信徒模范,可以获取更多信徒加入,进而获取更多灵力加持,表现为信众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鼎盛。这个前提是真信而非假信,否则他的灵性振动不能与人格神教的合拍,人格神就无法攫取他的灵力。


所以,在人格神教中,是假信的掌握权力财富,虔诚信徒奉献灵力和财富。总之,人格神教的所有目的就是做生意攫取利润,只是这利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金钱罢了。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