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4 【摘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文化和价值观。笔者认为中国当前中产阶级在消费心理上有三大冲突: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浪漫伦理与现实理性的冲突;品位区隔与品味追随的冲突。消费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趋同性特征: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品牌与模式的身份区隔作用不断增大;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从追随模仿型消费逐步转向形成风格与个性。 中国论文网 http://www./2/view-443937.htm
中国现阶段的中产阶级,理论上应该是比较虚荣和势利的阶层,之所以追随更高阶层的品位而努力区隔中下阶层的品位,原因是他们像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要在他人眼中看起来过的既得体又安全。因此他的虚荣心和喜欢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必然体现出来。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更低的社会阶层奋斗上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缺少富人阶层才有的高级生活品味,因而在生活中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个性的、标准的、可以明确指示身份的物品。 中国的中产阶级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断层,其消费文化尚未发育成熟便已夭折。因此,分析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很难沿袭西方的研究模式,笔者认为造成当前中产阶级消费心理三大冲突的原因来自主流文化与道德规范的缺失。 20多年中国的变迁是在多种社会发展阶段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农业社会的前现代文化,工业社会的现代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后现代文化同时并存,社会主流文化处于混乱状态。同时,社会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前30年构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模式迅速消解,市场经济初期的各种道德与文化弊端在中国社会不断浮现,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诚信仁义也被大多数人抛弃,社会价值评价与道德规范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大变动,就全社会的背景看,主流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社会道德规范在多元冲击下正处于一个消解过程,这种消解是利是弊且不在此评价。但整个社会则是处于一种主流文化的断层期。历史的角度看,文化与道德的构建总是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变迁。中国本土消费文化也经历着一个去地方化、去传统化过程,新型的消费文化在冲突、包容与互动中逐步孕育。在职业、教育等背景下,不同阶层对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与传统和内在文化的结合扬弃等开始形成不同的落差,阶层和群体文化的特征在逐步显现。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从文化的认同与兼容角度看,是目前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他们籍借工作场域(都市白领、文化人等)、直接感受(旅游)、视觉碰撞(电影、电视、杂志等)、移民(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等方式,对外来消费文化的感受与接纳度最大,中产阶级将是社会主流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构建的重要角色,并由此而引导着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走向。 随着群体的不断膨大,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文化开始出现分化与多元倾向,但总体消费品位、追求、价值观念看,泛白领普遍比新富阶层更具文化性特征。若就消费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不同特征来判断新富与新中产的消费文化倾向,总体上看,新富阶层中传统消费文化仍占主体优势,但已是一种变异的传统消费文化。新富阶层总体上更偏重于实用主义的原则。日常消费的实用、社会关系的实利、地位商品的奢侈是他们的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归为更加注重感官愉悦的群体。有文化的后期“新富”则出现泛白领阶层的文化取向。泛白领阶层中现代与后现代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倾向性已基本形成,传统消费文化的地位不断下降。其中一部分,如跨国公司白领、新型文化人、部分专业人士与商业精英阶层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品的美学感受、心理愉悦、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重视,并开始在消费举止和方式中得到体现。这表明消费愉悦的方式与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成长背景有较大的关联。 二、中国现阶段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趋同性特征 1、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布迪厄的研究也显示品位偏好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影响力。然而中国前30年只有生活,没有消费的经历,使中国新生中产阶级的品位偏好缺乏继承背景,他们必须在成长中学习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理念。这种新消费理念脱胎于传统中国消费文化,衍生于目前的制度环境又深受现代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这就注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观念正在被适度奢侈、适度透支理念取代,但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和现行制度体系下,它又不同于西方的零储蓄、大比例透支的消费观;传统的收敛、中庸观念正在被张扬、个性风格取代,但与西方的开放、标新立异的观念又有区别。这是一种与传统观念差异较大,但又不同于西方消费理念的新消费文化意识。多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集聚,这其中存在一个引导、吸收、扬弃的问题。 2、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品牌与模式的身份区隔作用不断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一直不容易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常常处于既崇外又厌外一种复杂矛盾的文化情结中。骨子里许多人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种根深蒂固的膜拜,但在行为中,尤其是某些阶段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极端的厌恶与轻蔑,文革时期是一种极端。开放后的中国又走向另一种崇外的极端,人们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普遍有很强的认可心理。洋货象征着购买力、地位、品位以及时髦;洋消费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倾向。在这其中,中产阶级又是社会上外国商品与消费文化接受力最强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都属于两种文化、双重观念的混合体。更倾向选择外国的品牌和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也构成他们的地位商品象征。通过对不同品牌、生活方式的消费选择展示他们的阶层地位。正如波得里亚所言,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诸如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感等象征衍生价值就像异灵附身于商品上,散发出身份符号的魅力魅惑着消费者。 3、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加深,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 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以实际需要为消费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以消费欲望为核心的模式取代。消费品的功能性在衰退而让位于时尚。而这也正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即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如前所述,中产阶级是中国消费时尚的积极推动者。已经过了温饱阶段的这个阶层,在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一系列攻势的诱惑下,“欲购情结”膨胀,不断地追求模仿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超出实际需要,往往还超出了实际的经济能力。 4、从追随模仿型消费逐步转向形成风格与个性 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往往是模仿流行的产物。在消费社会时代,正如许多学者研究指出,人们的身份地位、阶层的划分越来越脱离门第、出身等传统依据,转向消费方式、生活风格与文化品位。而后者正是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模仿体味而“习得”的。因此,从模仿中学习消费,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使之与所处的地位身份相符,是许多中产人群采取的方式。这也是中国中产阶级群体十分关注流行时尚、品牌、品位的重要原因。媒体、出版界也在推波助澜,“怎样才能成为中产阶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产”、“儒商”、“都市白领生活”等指导读物不断畅销,甚至出现有人专门熟记酒牌与口味、服装、化妆品品牌以显示自己不凡的极端案例。 中国中产群体的消费方式仍处在形成阶段,开始缓慢地形成特点。在文化资本相对优势群体,理性消费、风格、个性的表达已开始取代盲目的跟风模仿。 【参考文献】 [1] 殷智贤:《混搭中产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钟庆: 《刷盘子,还是读书?》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2/view-44393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