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探讨)大学生就业难,如何改变?

 昵称28372044 2016-06-03


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749万,再创新高,比2014年新增22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山西亦然。据山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消息,2015年山西高校毕业生总量达19.4万人,比2014年净增1.2万,形势不容乐观。2015毕业季来临,众多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面对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现实条件等多方面阻力,就业难已成为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首要难题。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人才供求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大学生来共同思考和解答。本期“发展?话题”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了解,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和人才供求矛盾的成因,探求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工作岗位,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矛盾。简单来说就是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从而造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太原人才大市场相关负责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是人才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表现在供需行业和专业之间的不匹配。比如营销岗位供给明显小于需求,供需比约为1:3;而文职类岗位供给却明显大于需求,供需比约为5:1,使得相关专业人才一职难求。从毕业生层次来看,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偏大,在80%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则供不应求;从专业设置上看,文史、社科、师范、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偏多,与工科类需求较大不匹配。

  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素质技能与岗位素质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毕业生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的缺乏和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就业能力不高,还有就业观念陈旧、技能层次不高等,部分高校毕业生因缺乏必要的职业就业指导,以及毕业生甚至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职业定位和薪酬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导致热门岗位因竞争激烈、能力不足不能如愿,越需要人的基层岗位越是没人愿意去,从而导致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复合招聘模式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第一,举办多层次人才交流会。定期开展不同规模的招聘会,满足不同层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求。第二,推出专场人才交流会,方便毕业生更具针对性的进行求职。第三,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畅通信息渠道,简化招聘求职流程。

  (二)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第一,举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适时推出“高校毕业生求职月”、“送岗位进高校、进社区”等活动,使毕业生求职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开通网络求职平台。及时发布招聘和求职信息,简化求职申请流程,发布求职指导信息及相关国家政策,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技巧及求职竞争力。第三,免费推荐工作,助力岗位人才精准匹配。开辟区域设立“免费推荐工作登记处”,对所有求职人员进行免费求职登记,根据求职意向推荐工作,尽快将毕业生配送到心仪的、适合的岗位。

  (三)以培训促就业

  第一,通过举办求职指导公益讲座,主动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以培训促就业。二是通过网络与邀请知名讲师现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三是不定期深入各大院校,免费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为什么希望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都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第一是心态方面,第二是工作实践方面。

  ——省城太原某企业 部门负责人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为什么希望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企业为什么对新毕业的大学生不太感冒?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么两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是心态方面。

  大学生一般都存在着定位不准的问题,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上,都没有“断奶”,仍然习惯性将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来看待,没有把自己当成新晋职场人。做为企业,需要的是员工,为企业工作创造价值的员工,而不是等待老师关心教导的学生。

  部分新毕业大学生,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误区,自以为受到过高等教育,对实际工作,特别是基层一线工作有些看不起来,把工作条件、环境、薪金待遇都想得很完美。一旦现实不如意,就大失所望,甚至撂挑子不干。曾经有一位新入职的同事,上班第一天,看到同事的工资条500元,感觉工资太低,下午就辞职不干了。可他根本不晓得,工资条上的500元只是底薪,只要努力工作,奖金提成加起来是这个的十倍。

  第二是工作实践方面。

  其实,企业是允许新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有一个短期的适应过程的。大学里所学的课程设置,和现实工作所需有很大差距,很多专业根本用不上,很多技能需要边干边学。而部分新毕业的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现象,大事做不了,小事懒得做。即便是学校里的高材生,对实践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熟悉过程。可从长远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学习能力更强,成长空间也更广阔,有远见的企业是需要更多有潜力可挖的人才的,很多企业招收后备干部,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在此,我也建议,新毕业的大学生、职场新人们,放下你们天之娇子的身段,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学好真正的本领,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不要太在乎刚入职的待遇水平等,你有什么样水平的工作能力,自然能获得什么水平的薪水。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人才供求矛盾,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增大,用人单位需求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企业需求专业素质水平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而高校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要求。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李老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首先要调整心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等择业和就业观。其次,在求职过程中,要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全面了解求职工作的专业知识,主动弥补自身短板。

  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指导培训作用,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职应聘能力,提供多种社会实践机会,建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工作岗位。此外,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中,要逐步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制定灵活优惠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化解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毕业生求职存在一种跟风现象,难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求职择业。毕业生自身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造成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山西财经大学2015届硕士研究生 周同学

  即将要从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心态上会有较大的变化。在求职过程中,我首先看重的是对工作岗位的兴趣和发展空间,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往往难以选择自己真真满意的工作。普遍的就业方向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私营企业,一部分同学选择自主创业,有的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的想要闯荡打拼一番,每个人的就业倾向多少有些不同。对薪资的要求并非是第一位的,基本上处于平均工资水平。刚毕业的学生还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希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希望政府、企业和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判断就业形势,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智库建议:

  1、政府、社会多方努力,共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尊重现实需求,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3、用人单位,要给新人更多的成长机会,才能让员工和企业走得更远。

  3、大学生本人,要摆好位置,端正心态,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