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为了大家,不顾小家”

 天使的翅膀nsw9 2016-06-03

 

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告诫自己,尽量做到不要评判。但是今天的内容触动了阿暖的某个情结,所以可能很难做到中立。但愿不会冒犯某些朋友。

 

前几天看电视访谈节目,有一个老教师向栏目组求助,诉说她的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这位老教师已经60多岁了,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眉目清秀,举止得体,令人一见即生亲近之意。

她从事特殊教育,开办了一个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多年来忙于这个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赞誉和感激。

然而一切获得都是有代价的。她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无法照顾家庭,深爱她的丈夫默默的把这些责任承担下来,对她的唯一要求是——要她适当的多休息一下,能有时间去公园走走。

(看到此处一定有人感动了吧。不过这不是阿暖的泪点,也不是阿暖的重点,所以,且听阿暖继续道来。)

她求助的原因主要是她和女儿的矛盾。她的女儿已经结婚生子,远在海外。

在自我介绍中,这个老教师是这样说的“我把所有的爱和情怀都给了孩子们”……“但是唯独,我内心最亏欠的一份爱,就是我的女儿”……她承认对女儿态度严厉,疏于照顾。当女儿需要她的时候,她经常不在。

后来,在她想对女儿的孩子表达一些关怀的时候,女儿爆发了。这位教师是这么描述的:“她(女儿)觉得,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还发表什么意见,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我就觉得,我错在哪里了?”

她当然不知道错在哪里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没错。当然,其实这也并不是她的错。

让阿暖试着分析一下吧。


(一)

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在她的教育体系里,在她的人生经验里,“舍己为人”才是一个灵魂的的高贵所在。我们小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不就是“甘于奉献”吗?不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再往前推二十年三十年,被洗脑的一代人只有更甚。

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这个“超我”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的嵌入了她的灵魂,哪怕是利人利己,都会有浓浓的愧疚感。更何况,她的职业是老师。我说不清,是因为她是一个超我很强道德感极高的人所以才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还是这个职业把她塑造成了这样,也许两者皆有吧。

如果只有一个人,她当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去实现她的“舍己为人”的价值。但是她还有家庭。不过这并不能阻挡我们一向视“界限”如无物的国人。在国人的观念里,我,不只包括我,还包括“我的”。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的家庭,都是“我的”,都要从属于“我”。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我判断为“我的”,都可以被我支配,都可以被我拿来牺牲。

当然“没有界限”这件事一个极端的反例是,没有“我”,“我”不存在,“我”是从属于“我的”,我的家庭/家族,我的父母,我的儿女,唯独没有“我”。在这种情况下,被我判断为“我的”,我可以为他们奉献一切。

假设,这位老师是这个前者,那么,她当然不会认为她错了,她只会认为别人错了。无论谁说都没有用,因为她的潜意识说了:“你只有这样做,你才有价值”。这不怪她,真的。

 

(二)

在节目中,她的老伴说了好几次“根本停不下来”。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停不下来,为什么明知亏欠女儿还不去补偿,反而变本加厉的伤害她?为什么明知亏欠女儿却坚决的认为自己没错,认为女儿不懂她不支持她于是不肯原谅女儿,甚至要和女儿断绝关系?一个母亲就是这样爱女儿的吗?如果只是想,却从来不做,那么,这爱还是爱吗?这不过是幻想而已吧。

当然,她一定是认为自己爱女儿的,甚至她可能坚信不疑,这个世界上,最爱女儿的是她。当然啦,幻想总是无所不能的。在幻想的世界里,她当然最爱女儿了。不然,当女儿爆发的说“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还发表什么意见,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的时候,她怎么会有那么多委屈那么多愤怒那么多不甘?这委屈来源于一个错误的认知“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我爱你,所以你要理解我”,“我爱你,所以你要支持我”。但是,凭什么别人要这么做呢?

即使她真的爱女儿,也不能要求女儿同样爱她,即使她为了女儿牺牲了一切,也不能要求女儿同样为你牺牲一切。这才是爱,否则,就是交易。只有交易,才能明码标价。

何况,这位老师,她并没有为女儿牺牲任何东西呢,不,也许她牺牲了,她牺牲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其实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是矛盾的,她一方面知道自己是亏欠女儿的,一方面却又坚决的不想补偿女儿,她一方面因为亏欠女儿而痛苦,另一方面因为不肯补偿女儿而烦恼。另外,还有一个力量在撕扯着她——她自己的梦想,她自己的价值,她不想放弃,她不能放弃,她没有办法没有力量放弃。

这么痛苦,怎么办呢?那就工作吧,用工作忘记这些矛盾这些纠结,暂时让这四面八方的痛苦不再撕扯。所以,她成为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她能耐心细心温情脉脉,诚如片中所言“一谈起自闭症的孩子们,S老师则一脸的幸福和自豪”。是的,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幸福,觉得自豪,这是女儿给不了她的。

此时忽然想起无数美剧和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父母会对孩子说:I am proud of you。有几个国人父母这样说过?国人父母可以去跟别人炫耀,我家孩子多么优秀多么争气,但是面对孩子是吝于一句夸奖的。为什么?因为去向别人炫耀,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使他们获得存在感,而夸奖孩子则不会。这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甚至已经变成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此处阿暖就不深入了。

 

(三)

这位母亲是个十分有控制欲的人。用精神分析来说,是肛欲期固结。她的控制表现在节目中的时时处处。她说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不容女儿有反对的意见,女儿稍一反抗,便能触动她那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自尊,使她出离愤怒,愤怒到与她的骨肉形同陌路。

在一方面来说,她是很有力量的,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把自己的爱给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家人。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非常坚固的核心信念“我不配”。但是,人还是想得到爱的,所以,她会发展出另一个信念“我只有不停的把爱给出去,才可能换来一点回应”,当然她给出去的对象,不包括“我的”,而是“我的”之外的事物。

所以在另一方面,她是十分没有力量的。她没有力量从这个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情结中挣脱出来,只能被它控制。


(四)

这位母亲,她不幸福吗?并不是。她的幸福感有她自己满足的通路。她自己说了“看着这些自闭症的孩子一点一点进步,我真的觉得很幸福,很自豪。”所以,她很幸福呢。而且她很幸运。她很幸运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她很幸运有一个听话的,聪明的,一直期待着她的女儿。在她描述女儿保胎时说的那句话的时候,“什么时候我生出一个这样(自闭症)的孩子,你就如愿了。”当然女儿说的是气话,她听了是感到自己愤怒,自己委屈,然而听在我的耳中,只看到了女儿的无奈和失望。


(五)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出发点如何,。于社会而言,她称得上高尚。于家庭而言,她也是有功有过且功大于过的。一方面,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可能忽视了女儿,甚至伤害了女儿——但是,谁家孩子没被父母伤害过?另一方面,她给女儿树立了一个勤奋的,自强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女人的形象。女儿的成功,未尝不是向这样一个“好妈妈”认同的结果。当然在女儿心里,一定还有一个忽视自己的,伤害自己的“坏妈妈”,当这个坏妈妈投射出来,女儿便反抗,便争吵,便委屈,便愤怒。当那个“好妈妈”投射出来的时候,女儿就关心她,爱护她,理解她,支持她。 

关于女儿

另外,要说说女儿。触动我情结的其实是女儿。

首先,从道德从法律从传统上来说,女儿已经成年,也许不应该要求从父母那里获得什么帮助。养孩子是女儿的事,母亲不帮你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想其实理智的女儿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人都是感情的动物。

理智上来说,成年的女儿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感情上来说,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首先一定会想到家人朋友。但是,如果他的亲人明明有能力也不帮他的话,想象一下,他会是多么的失望呢。为什么别人有的他没有?为什么别人唾手可得的他千求万请也得不到?

如果这个孩子,他是在充满了爱和关怀的家庭里长大,也许他失望一会儿就算了。但是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被忽视,是感受不到爱和关怀,会发生什么呢?

要知道,孩子不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情况、理由,他只会想,是我不好,所以我没有,我得不到。看,一个自卑的孩子就这样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当然自卑也不全然是坏事,正因为自卑,我们才更加努力的追求。然而很多时候,自卑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隔断了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

回到现在,女儿的求助被拒绝的这个事件,就会触发由此形成的情结,我把这个情结的名字叫做“无助”。当小小的她的要求一次一次被拒绝被忽视,当她的求助一次一次得不到回应,就会有一种无助、孤独和茫然的感觉弥漫开来。她会觉得,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没有人是能够帮助我的,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自己。这种情绪感受,是十分痛苦的,而这个情结,这些感受,会被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唤起。

说一说节目中在她的描述下的女儿吧。

她退休以后,女儿给她买了很多健身卡,让她去放松,去锻炼,去享受生活。——女儿是爱她的。

女儿在事业上、学业上,家庭上都挺不让她操心,女儿很优秀的。她对女儿一向很严厉。——这就是控制呢。

女儿因为身体原因,怀孕是十分艰难痛苦的历程。女儿先兆流产,在家里保胎,她给孩子在家里上课,自闭症的孩子会情绪崩溃,尖叫,哭喊,女儿烦躁愤怒,她说“这是保胎吗?什么时候我生出一个这样的孩子,你就如愿了。”她委屈了,而女儿呢?该委屈的不应该是女儿吗?

她陪女儿做B超,到了上课的时间,她把女儿扔在医院自己回去上课了。

女儿生产后,她没管过孩子,突然有一天终于有空关心一下孩子了,发现孩子腹泻,于是她对女儿说“你给他吃什么了?”我想,这句话一定不是轻言慢语的出来的,一定带着指责的语气,但是可能她没意识到,于是女儿爆发了,女儿说“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还发表什么意见,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我想,在女儿小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次不容女儿解释直接指责的场景。

平心而论,女儿的爆发是有原因的。然而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她觉得她尽力了,她女儿不理解她,她没有错。她的愤怒来自权威地位被挑战,来自控制感的丧失,来自自恋的受挫。

她要求女儿向她道歉,女儿道歉了,可她不接受,女儿多次努力,她都不接受….然后她居然想断绝母女关系。

这个时候,我分明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在寒冷下雪的夜里瑟缩成一团,连一根火柴都没有……

女儿长久以来,都非常非常努力的想让妈妈看她一眼,可是妈妈就是不看她。

妈妈自己也说了“无论女儿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就是打动不了我。”

为什么女儿打动不了她?天下的父母不都是爱孩子的吗?

然而并不是。

这世上有很多父母是没有爱的能力的。他们不会爱自己,不会爱自己的人,如何会爱别人呢。她以为的投向外界的,给予自闭症儿童的是爱,然而那并不是。那只是满足她愿望的工具。她不爱自己的根源是,她觉得——我不配。

这不怪她。怪的是她的成长环境。

并不是只有DNA才能遗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DNA同样显著,甚至更加显著。

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并不仅仅是因为龙有龙的基因,凤有凤的基因。而是因为,龙从小看的学的是行云布雨,凤从小看的学的是栖于梧桐,鸣于朝阳,而老鼠从小学的就是打洞。

前面这个故事,并不是个别现象,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或者更接近母亲,或者更接近女儿,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把这一代一代的循环在自己这里终结。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内容也许有点零散,但写这些的时候,阿暖是深深的投入其中的。童鞋们姑妄读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