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看一捧土中被你忽视的世界

 真友书屋 2016-06-04

美国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两栖类界的传奇,已消失了踪迹;天性害羞、最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猎人再也看不到了……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生命的未来》的序言写道: 对于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你来说,野鸽子的晨间哀歌,青蛙划破黎明水面的呱呱声,就是挽救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

 

 

关注我们忽略的生命与世界 

洪英东  | 文

《生命的未来》 

(美)爱德华·威尔逊 著 

杨玉龄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5月版 

 

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人们每天打开手机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注今天的PM2.5指数然后决定戴不戴口罩出门。尽管如此,也许并没有多少人乐意翻开一本关于环保的著作,究其原因,大概就是那些跃入脑中的陈词滥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环境已经脆弱到不堪一击”


《生命的未来》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拥有生态环境学者的身份和“生物多样性之父”的名号,但这本书并不只是“一部环保作品”,更多的是对于真实数据的传达,关于生命体验的书写,对于地球上的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呼吁和口号。行文至最后一篇“出路”才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意见不是“从我做起”式的,而是提供给读者看待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全新角度,并非要求我们去做什么。


选择“生命的未来”(The future of life),而不是“人类的未来”作为标题,正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因此,单纯地讨论人类的明天如何并没有意义。文明发展至今,何不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问题呢?


假如你是一个discovery频道的爱好者,对于动物世界里的各种奇观一定不陌生。在这本书里,亚马逊雨林或者是马来群岛上生命的描述可以带给你同样的感受,甚至更为广阔,虽然不如画面带来的冲击直接,但更多的信息量显然是文字擅长的。在书中还有另一种体验,作者把视野同时投向了微观世界,这种近在眼前却难以察觉的丰富性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展开,就如卡尔维诺笔下《看不见的城市》中描绘的一个城市。在那个城市中摆满了水晶球,而每一个水晶球里展现的就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微缩模型。想一想,这种奇异的景象和作者的视角何其相似?肉眼可见的大千世界和借助精密仪器观察的微小世界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丰富性上却惊人的一致。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感受世界,不仅可以跨越地理的距离,了解千里之外的雨林里正在发生的变化,还会看到你的院子里的一捧土中被你忽视的世界。




书中,我们看到地球生命的当下和它们的过去,它们何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变成如今这副模样。整本书从致梭罗的一封信开始,从地球上的不同生命、物种的发现、生物入侵带来的压力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多个方面,仔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写道“尽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经非常成熟,能够从根本的水平来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但具有开创性的药物很少是通过纯粹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研制出来的”“发现新药的第一条线索可能存在于众多的中国传统药方中”


当然,生物多样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濒危动物中的苏门答腊犀牛身上带着地球早期的记录,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大熊猫。当作者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把抽象的“多样性”这个词向我们铺陈开来的时候,不再需要口号和呐喊,我们会自然地对生物多样性的未来投以关注。作者也在书中提到,也许象牙嘴啄木鸟的灭绝或者卡茨基公园里珍稀花草或苔藓的消失对于美国繁荣的经济毫无影响,对于每一个不知晓他们的人们也毫无关系,但仅仅根据某一物种当前的实用价值和知名度来对其存在意义进行评判,是否是一种幼稚呢?


苏门答腊犀牛


象牙嘴啄木鸟


说到威尔逊的写作,《自然》杂志曾称威尔逊“既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这并非谬赞,相较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威尔逊的书在叙事性和思想性上都明显高出一截。然而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以为,作者更多体现的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性,虽然这种严谨可能会给不习惯看科学作品的人造成一些障碍。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单刀直入的论证,有时候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以“一半的事实”加以论证。然而威尔逊总是在说了一个理论的A面以后,又说说这个理论的B面。这就好像是一个推销员,他不仅不天花乱坠地吹捧自己的产品,还说了一堆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这难免让人觉得这个推销员有点痴笨,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可爱。这就是科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证伪的体系。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从不非A即B,也不会百分之百断言。


比如现在广受争议的转基因问题,作者就对各方态度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虽然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作者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更倾向于负面,因为转基因技术可能使地球丰富的基因库因为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而变得单调起来,但作者仍然全面叙述了转基因带来的各种改观。再譬如书中对于人类亲生命性的介绍。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人类自远古以来遗传的这种对于“热带稀树大草原的热爱”。这一有着大量事实佐证和科学实验讨论的理论本来就足以说明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时候,我们这位憨厚的推销员又跳出来告诉我们,生物恐惧症也伴随着亲生命性而存在。当然,最有趣的是,作者还把人类优先论者和环境论者搬上了争吵的舞台,让他们互相批判,然后再告诉我们,这场争论不会以任何一方的胜利而告终,诸如此类。


总之,这是一本内容详实又严谨的科普书,但它不是那么“环保”,也不是那么“刻不容缓”得让人压抑到喘不过气来,就像作者在书中最后所传达的,尽管一切任重而道远,但如果多一些人了解这一事实,未来还是乐观的



爱德华·威尔逊 | Edward O. Wilson 

最具文采的科学家;最博学多识的作家;最后的博物学家。当今美国生物学界的翘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生物社会学”之父,“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者。目前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名誉馆长兼荣誉研究教授。先后获得100 多个国际性奖项。 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生命的未来》的殊荣

DISCOVER杂志年度最佳好书

AMAZON.COM编辑评鉴年度好书

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

英国200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科




一个能拟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最后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只有你珍爱万千世界,世间万物才爱你~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农夫生死书 | 走出你自己的“谷仓” | 董桥眼中的钱先生、杨先生 | 马尔克斯 | 我们侵犯也被侵犯的尊严 | 爱情对策 | 极简宇宙史 | 罗马 | 阿城 | 诗意的沦亡 | 约翰·列侬的私人领地 | 怎么治无聊的现代病? |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 俞晓群: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爱 | 萨特 | 纯净,质朴,是美书 |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地| 足球史传奇|惊人之吻|瘟|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博物,其实是人道|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西西弗|王尔德|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斯通纳|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