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寿州窑黄釉执壶

 洁洁赢 2016-06-04

  1959年泗县出土的这款寿州窑黄釉执壶工艺品,高23.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6厘米,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执壶在唐代又称“注子”,是当时较流行的一种酒具。喇叭口,短颈,鼓腹,八棱短嘴,双系,与嘴相对的一边置曲柄。寿州窑黄釉执壶除造型工整,制作精良外,其最具特色的是纯正的蜡黄釉色,光滑匀净,系寿州窑烧制的代表作品。

  这件黄釉执壶釉色之所以纯正莹润,十分美观,与施护胎釉有很大关系。护胎釉又称“化妆土”或“瓷衣”。它是由白净细腻、含铁量极少的瓷土配制而成。在瓷器入窑熔烧前,先将其施于胎体表面,然后再施表层釉,这种先上化妆土的技法,既可以掩盖胎料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的杂色黑点,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的缺陷,提高釉色莹润和玻璃质感。寿州窑生产的黄釉瓷器都使用化妆土,再加上釉中含铁量适当,用氧化焰烧成。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这个地区在唐代归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寿州窑始烧于南朝,盛于唐代。其隋以前烧制青瓷,唐代改烧黄釉瓷,并兼烧黑釉瓷。黄釉又分蜡黄、鳝鱼黄和黄绿等色。产品不仅有执壶,还有碗、盏、杯、盆、钵、罐、枕及玩具等多种,寿州窑黄釉瓷器具有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有“寿州瓷黄,茶色紫”等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