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密谋 皇帝大人在临终前,已经起草好让公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登基为帝的诏书。 但是,皇帝并没有把这份诏书发出去。 有人说,是赵高私自扣押了诏书,说这样话的人,根本没有常识,皇帝要发诏书,需要经过赵高吗?直接给丞相李斯更为恰当。 然而,皇帝并没有给丞相,给了贴身奴才——赵高。 很显然,皇帝知道自己要死,却仍然对人世间恋恋不舍。 虽然李斯贵为丞相,但没有皇帝的允许,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 而赵高就不一样,赵高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并伺候皇帝起居,所以,皇帝临终前,谁也没见上,这也和皇帝的多疑有关,毕竟,博浪沙遇刺在前,怎么可以掉以轻心。 以至于皇帝病重,没人知道皇帝究竟在哪个车上。 但发现皇帝气绝身亡的,第一个只能是赵高。 赵高知道诏书的内容,也接到了皇帝的嘱托:我死后,速让公子扶苏回咸阳。诏书只不过是帝国所走的程序而言。 但是,赵高犯难了。赵高为什么会犯难呢? 原来,作为皇帝身边的赵高,因为精通法律被皇帝重用,可以,赵高却犯了法。 皇帝大人虽然坚持法家思想,但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就把这件事交给了蒙毅。 蒙毅是蒙骜的后代,是贵族之后,办起事情来,一切都依照法律办,当时的赵高应当被斩首。 不管皇帝究竟是什么心态,也许是想吓唬一下自己身边的这个贴身奴才,也许是想考察一下蒙毅的办事能力,但是,当蒙毅给皇帝回报以后,皇帝却说,算了吧。 可以看出,皇帝对赵高的犯法,并不在意。 但是,要找一个像赵高这样机灵的奴才,确实不好找,所以,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赵高却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并不是说赵高心眼小,而是因为赵高的性命堪忧。 比如说:公子扶苏,典型的一根筋,面对皇帝杀人的事件,直言不讳。 要知道皇帝杀人,谁敢说不,说了不仅没用,而且还有可能失宠,偏偏这个扶苏就敢,无疑,这是一个正直的人,有错就一定会惩罚。 而蒙毅、蒙恬都是扶苏的铁杆支持者,所以,赵高就担心,扶苏即位,蒙毅、蒙恬必受重用,我的小命就不保了! 所以,赵高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绝对不能让蒙氏获得重用,毕竟自己只要不犯事,扶苏总不能找旧账吧,可是,扶苏不可能不重用蒙氏兄弟,蒙毅找茬,怎么办? 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只能换个皇帝。 换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臣需要皇帝的直接建议,或者直接迎接长子即位。 所以,皇帝还不能死,在自己干完换皇帝这件事之前。 所以,赵高选择了秘不发丧。 当时以李斯为首的朝廷重臣,谁也不知道皇帝去世的消息,有人说,这是李斯和赵高的密谋,简直是不尊重事实,如果李斯要是参与者,那么李斯的目的是什么? 换皇帝吗?很显然,李斯作为皇帝的第一权臣,没这个必要,而且,扶苏也会重用李斯。 所以,李斯是帮凶,绝非主谋。 为了身家性命,既然要换皇帝,就必须找个皇子,而胡亥就在身边。 赵高找的第一个人只能是公子胡亥,赵高说:皇帝死了,要让公子扶苏即位。也没有分封其他孩子为王的意思,一旦扶苏即位,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胡亥说:我知道了,圣明的君主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了解儿子,既然是皇帝父亲的意思,照行就是了。 赵高又说:不对,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皇帝死了,谁当皇帝,是皇帝所倚重的大臣说了算,比如,你、我、还有李斯。 再说,你当皇帝是统治别人,别人当皇帝你就一无所有。你好好想想。 胡亥又说:废兄立弟,不仁啊!悖逆父亲的意思,是不孝,靠别人当上皇帝,是无能。 赵高说:商汤、周武王杀死君主,天下称赞。卫君杀死他父亲,不是不孝,成大事怎么能够在乎小节呢?这么犹豫恐怕成不了大事啊!后悔就来不急了。 胡亥是一个生活在皇帝保护下的幼童,年龄刚满二十岁,谁当皇帝,他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赵高的一句话:别人当了皇帝,你就不能像现在这样愉快的玩耍了。 胡亥,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快乐、自由的玩耍,上了赵高的船。 胡亥就说,皇帝还没有发丧,怎么和丞相说。 赵高说:我去试试。 赵高见了李斯,说:皇帝死了,要立扶苏为皇帝。 诏书还没发出去,在胡亥那。 谁当皇帝,你我说了算。 李斯就说:简直是大逆不道,作为臣子,怎么可以说出诛灭九族的话。 赵高说:你想想:你觉得扶苏会认同你的主张吗?你和蒙氏兄弟比比,本事、功劳、谋略、百姓的拥戴、和扶苏的关系,你觉得你会重用吗? 李斯说,我比不上。 为什么要苛求与我? 赵高说:我本来是秦宫的一个干杂活的,亏了皇帝欣赏我懂法律,在皇帝身边待了二十多年了,所有当秦国丞相的人,有谁能够在下一任皇帝那里容得了权臣呢?基本上都死了。 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扶苏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公子扶苏是反对丞相的坑儒令的,当时连龙颜都敢触犯,更何况与你? 如果扶苏即位,你连封侯的资格都没有,只好回家了。 但是胡亥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比较老实,我教他学习法律,从来没有错过,但是,他并没有被皇帝任命接班,所以,一旦你同意,他就会感激,你依旧是丞相。 李斯就说到:听皇帝的意思,怎么考虑自己的安危? 你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赵高又说:安和危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但是,扶苏即位,你的危险就在面前,却不知道处理,能称得上聪明吗? 李斯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小官,幸得皇帝信赖,才成了丞相,就应该恪尽职守,你就不要再让我犯罪了。 赵高又说:胡亥一旦即位,他就是皇帝,不服的人才是造反,你怎么看不透呢?就像万物更新一样。 李斯说:更换太子,只会带来不安宁。晋国更换太子,三代不宁,最终一分为三。齐桓公即位之时,却使得兄长被杀,商纣王杀死自己的亲戚,最后落得亡国的下场,这些事真的不能干。 赵高说:只要你我合心,这件事就一定能办成,事在人为。 这样,你的封侯就可以永久的保存,如果不听我的,扶苏即位,一切就难说了。 最终,为了自己荣华富贵的李斯,同意了赵高的意见,原因是:自己的功名利禄是否可以长久。 就这样,胡亥在赵高的运作下,丞相李斯的默认下,登基为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很显然,赵高为了自己的性命,欺骗了两个人,一个是胡亥,如果扶苏即位,胡亥真的会失去自由吗?很显然,扶苏连骗皇帝的人都舍不得杀,怎么可能舍得伤害自己的亲兄弟,所以,胡亥中了赵高的奸计! 至于李斯,扶苏即位,真的会对李斯下手吗? 未必,因为,扶苏就是一个皇帝要杀术士才抗议的,而这件事,李斯并没有参加,换句话讲:虽然他们关系不好,但扶苏还是同意李斯的政见的。 所以,在赵高编了一套莫须有的事情后,李斯中计了。 在赵高的设计下,有一个人成了必须死的人,那就是公子扶苏。 因为,这是真龙天子。 三个人合谋,伪造皇帝诏书,皇帝诏书的字只能是李斯的字,而不是赵高的字,因为秦国通行的便是李斯的小篆。盖章的是胡亥,因为李斯只是掌管者,不管怎样,扶苏死了,大家才安心。 一道以皇帝的名义写的让扶苏自杀的诏书就这样到了扶苏的面前。 扶苏是怎么选择的呢? 胡亥举措 在沙丘政变中,胡亥要想合法即位,扶苏是一个必须死的人。 赵高运作、李斯写字、胡亥盖章,三个人合谋写了一封以皇帝名义赐死扶苏的诏书。 这份诏书,要赐死的不仅仅是胡亥,还有手握长城兵团的蒙恬,长城兵团是唯一的兵团,而屠雎带走的五十万大军远在南越之地,对帝国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长城兵团所守卫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长城全线,最重要的是:长城的西端靠近帝国的首都——咸阳。 很显然,蒙恬是帝国军队的实际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蒙毅和蒙恬是兄弟。 蒙毅作为中央官员,并无实权,虽然皇帝器重,但新皇帝是不会重用的,而蒙恬就不一样了,不管皇帝用不用,三十万大军就在前线,进可攻、退可守。 当赵高让李斯起草这份诏书的时候,他们肯定知道蒙恬的地位,否则也不会假用始皇帝的名义去做这件事。 当这封让长城兵团两大领袖——将军蒙恬和督军扶苏都自杀的诏书传到长城兵团的一瞬间,扶苏痛哭流涕。 也许,扶苏认为:两年前的坑杀术士事件,父亲皇帝还有没原谅自己,也许,扶苏认为:是自己过去太鲁莽。 不管怎样,这位始皇帝的长子和幼子一样,都认为:圣明的父亲最懂得孩子,所以,扶苏不得不选择自杀身亡。 但是,这封诏书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蒙恬作为沙场老将,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蒙恬认为:皇帝在外,生死不明,这份诏书让帝国军队的两大实际控制人全部自杀,这不是逼着谋反吗? 而且这份诏书连赐死的理由都没有。 所以,蒙恬建议:你回咸阳看看怎么回事。 扶苏却说:父亲让儿子死,哪里还需要请示啊! 就这样,痛哭流离的扶苏就这样死了。 扶苏是始皇帝钦定的帝国唯一继承人,就这样,始皇帝付出一生心血所设计的帝国开始走向了偏差。 但是对于帝国而言,只要办事,谁当皇帝不一样呢?帝国的机器还在运转,天下依旧是皇帝的。 关于蒙恬的怀疑,胡亥还是比较客气的,毕竟自己的哥哥死了,自己也当了皇帝,你没反,就说明你还忠心朝廷。 所以,二世皇帝就计划放了蒙恬。 还有蒙毅,这时候,已经出差回来,始皇帝的遗体已经腐化不堪,臭气汹天。只好用死鱼的臭味来骗取百官的信任。 很显然,这样的杰作骗不过始皇帝的任命的这班大臣,有些人就要求觐见皇帝,看看皇帝是死是活,但是,赵高说皇帝还活着,大臣们都不信,只好推举百官之首——丞相李斯去查看,可是,谁又会知道李斯也参与了这件密谋。 大臣们蒙在鼓里。不仅如此,李斯还透露:皇帝要立胡亥为太子。 所以,这时候的胡亥,面对杀不杀蒙恬非常关键,如果蒙毅知道了消息,那么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当赵高进言说:当初先皇就计划让你当太子,但是蒙毅反对。 所以,蒙毅必须死。 蒙恬是蒙毅的兄弟,如果蒙毅死了,蒙恬知道了,那他必反。 所以,蒙恬也不能放。 就这样,赵高发动沙丘政变的目标终于实现——彻底除掉了蒙氏集团。 蒙毅的死,死的简单,毕竟只是一个文官。 但蒙恬的死,就非常有意义,蒙恬在最后说:我手握三十万重兵,即使现在被囚禁,只要我一句话,大秦必乱。 但是,这位豪言壮语的大将军最后给胡亥留下了一个要任用贤臣的意见,就走了,临死前,曾问自己:何罪致死? 自己的回答居然是:修筑万里长城,截断了土地经脉。 当年白起将军临死之前,也曾问自己:何罪致死?他的问答居然是屠杀了四十余万赵军将士。 此情奇景,不免令人凄凉! 当始皇帝的车到达咸阳的时候,胡亥立即主持了始皇帝的丧礼,并由李斯宣布:胡亥是始皇帝所立的太子,是合法的皇帝。 到这里,始皇帝所倚重的长子扶苏死了,蒙恬将军死了,蒙毅死了。 只有一个人还活着,那就是李斯。 也剩下大秦帝国唯一的办事人员。 二世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祭奠先皇。 在胡亥的心中,父皇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所以,如何当先皇那样的伟大的人物,非常重要,于是,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如何祭奠父皇。 大臣们说,皇帝的祭祀已经非常完备了,就没有必要增加了,但是,作为天子,确有必要亲自祭祀始皇帝。这一点被胡亥采纳。 很显然,胡亥还是想好好干皇帝的。之所以这样说,还因为胡亥对自己的老师——赵高说:我刚即位,百姓都还不服,先皇曾经就是利用巡游向天下展示力量的,现如今,我若什么也不干,恐怕震慑不住天下。 所以,二世皇帝就开始巡视,从咸阳一路往东到海边,再南下到会稽。这条路,很有可能就是始皇帝第四次巡游的路线,说明胡亥很想向父亲一样做一个好帝王。 在路上,二世皇帝在始皇帝所立的碑文上还写了字,然后说:估计以后就分不清是谁写的了,是先皇还是我呢?大臣们就说:那就标明是二世皇帝写的。 在回咸阳的路上,胡亥问老师——赵高,先皇的这班大臣,势力很大啊,公子们也可能和我争夺权力,怎么办呢?赵高就说:我本来就想说,但是又不敢说,既然你开口了,那我就说:把他们都杀了,换一批地位比较卑贱的人当官,这些人就会非常感谢皇帝了。对于公子们,找机会都杀了便是。 胡亥认同了老师的意见,但胡亥认为:这只是玩游戏而已。 所以,始皇帝的儿子们、大臣们,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在诛杀秦氏公子的过程中,有一个公子的死非常值得介绍。这个公子就是将闾,当使者来到将闾的面前说:你违法了一个王子应该尊重的礼仪,然后将闾说:我做的都对啊,比如什么。这个公子再问使者为什么杀我。使者说:我只是执行的。 这和战国后期的霸道不无关系,用现代话说:我就要杀你,你能怎么地? 有些大臣进谏,然后被胡亥定为:诽谤朝廷。 就这样,帝国开始失去意义。因为除了李斯,没人办公。 二世皇帝元年四月,二世皇帝刚刚回到咸阳,就开始修造先皇所遗留的工程。比如说阿房宫。 四月是个什么月份呢?是广大劳动人民种植的季节,所以,对于一个奖励耕战的帝国而言,在基本结束了战争之后,还有什么比重视耕种更有意义呢? 李斯对二世皇帝说:过段时间再修吧!二世皇帝反问李斯:为什么先皇能修,我就不能修呢?再说,这也是先皇留下的工程。话说到这个份上,李斯只好闭嘴。 不管修不修阿房宫,对于帝国而言,无足轻重。有轻重的是如何执行。 都知道,胡亥的老师是赵高,赵高也是学习法家思想的。所以,赵高和李斯一样,都认为:天下之所以不服,是法律执行不到位。 但李斯制定法律是根据自然规律,比如:春种、夏耕、秋收、冬眠等,但赵高制定法律,纯属个人想法。所以,二世皇帝即位以后,秦国的法律执行更加严格。 这才是秦亡于暴政的根本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