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脉法点睛(四)

 简兮 2016-06-04

脉法点睛(四)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汪剑

摘自《脉诀汇辨校释》(汪剑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二十八脉论第二

 

虚脉

 

       《脉经》之前,《内经》《金匮》诸书所论虚脉仅指脉来无力。《脉经》之后,虚脉渐为特指脉大而软、迟。虚脉主虚,不言而喻。脉大而软迟之虚是脉之虚,血流不能鼓动脉搏。血流不能鼓动,一者固因血虚,二者亦应有气虚因素。气能生血,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未有明医补血而不及补气者。故《脉经》虚脉虽言血虚不言气虚,实已言气虚。虚脉又主伤暑,暑邪易伤津耗气,气泄而脉虚故也。文末脉浮取而大、数,重按而豁然如无者,是阴盛格阳也。阳气浮越而外见脉大、数,其实阳气衰竭,内真寒而外假热,故重按如无。治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者,冷服不为浮越阳气所拒,而热药乘此入里温补阳气,是反佐之义。

 

实脉

 

       实脉,主实证也,必有邪、热、聚、积。实脉固然实热证者多,但若实而兼紧,亦见实寒。实脉所治宜攻邪,热者攻热,寒者攻寒,邪气去而正气安。偏执寒热者,喜用寒凉,损人阳气;以姜附为茶饭,流毒亦深。当今医界,主西医炎毒之说者,抬手便是银花、连翘、石膏、板蓝根清热解毒,遂致阳虚者生机陨灭。又有所谓火神之学者,本为纠偏,不善学者竟执为干姜、附片、桂枝,反至热毒流溢。阴阳对耦,不可稍偏,望中医学者能执定阴阳,辨证论治,莫为寒热偏见所惑,方为实事求是之学。

 

长脉

 

       长而有度为平脉,气血充盛。长而过于本位为病脉,邪气有余。

 

短脉

 

       短为气病,亦有虚实之分。虚则固为气虚,实证亦有也,其实者为脉气不利。若气机不畅,三焦壅滞,痰浊瘀阻,酒客中满,宿食内停而气壅于内,皆可致短脉。故短脉未必皆主虚。

 

洪脉

 

       洪脉者,阳气满张,气壅火亢。然亦有虚实之辨,太过与不及之别。其实者,邪火亢盛,阳气盛满,当抑阳泻火,如白虎汤证。其虚者,多因阴盛格阳,阳气浮越,而虚满于外;或因中州脾虚,元气外越,阴火内盛。治当温阳潜降、引火归元,或当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如当归补血汤证,血虚阳浮而脉见洪大、发热烦渴,证象白虎,只当补气生血,人称类白虎证。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是阳气浮越,均属危象。

 

微脉

 

       微者,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也。即景岳先生所云:“微脉当概做虚治。”微在左寸,心气不足,故心虚忧惕。微在左关,肝气不足,故寒挛气乏。微在左尺,真阴大损,故髓竭精枯。微在右寸,肺气不足,故中寒少气。微在右关,脾胃阳虚,故胃寒气胀。微在右尺,真阳耗竭,故阳衰寒极。

 

紧脉

 

       紧者,如绳转索,刚劲且硬,不柔和也。言脉拘急而紧张度高,甚则弹手。寒主收引,脉为之紧缩,故可见紧脉。外寒里热,阳热鼓荡而寒邪束缚,则紧而有力。阳衰气虚,阴寒内盛,亦见收引,但紧而无力。另寒瘀、宿食、水邪内阻,脉来不畅,亦可见拘紧。里热炽盛,胶结于内,脉亦收引,可见沉紧。如《伤寒论》云:“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又有久病重病,或如癌症患者,唯贵于脉象柔和,而脉来刚劲拘紧,硬而弹指不柔和者,是邪盛痼结而正气衰微,病为难治,再甚则为真脏之脉,预后不佳。

 

缓脉

 

       缓而从容柔和,是为平脉。缓而偏盛偏衰,是为病脉。缓而滑大多实热,缓而无力为气衰。缓而浮者为有风,缓而沉者阳不足。缓而脉大,气虚受风;缓而脉细,阳虚兼湿。

 

 

[转载]脉法点睛(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