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怀柔人都应了解的历史!

 SZTsmz 2016-06-04
这片土地上,我们祖先在此休养生息,也曾历经磨难,让我们再次感受他们的伟大。在此向记录这些历史事件的编者致以崇高的敬意!限于篇幅,我们将分三部分给予列示(即清前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怀柔历史
清前时期

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
怀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有了“怀柔”这个名称,公元1368年明朝设置的怀柔县与今天的怀柔区管辖范围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语中,“怀”是来的意思,“柔”是安抚的意思。“怀柔”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团结,交融发展 。
商周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商时,怀柔属燕亳方国,西周时属召公奭燕地的范围。
前475~前222年,战国时,燕国在今怀柔县北房镇梨园庄城子地始置渔阳郡。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在今怀柔梨园庄城子地设渔阳郡,郡下设渔阳县,县治亦位于梨园庄一带。两汉相沿不变。

西汉
前129年(武帝元光六年),卫尉韩安国率军屯驻渔阳郡。
新王莽
公元9年(王莽始建国元年),王莽改制,渔阳郡改通路郡,渔阳县改为得渔县,今怀柔地区属得渔县。
东汉
25年(光武帝建武元年),刘秀在当时势力较雄厚的渔阳太守彭宠支持下,平定了北方各派军事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通路郡复称渔阳郡,得渔县复称渔阳县。
39年(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张堪任渔阳太守,在距梨园庄西南15公里左右的牛栏山一带,开垦稻田,今怀柔年丰、梭草一带,均在种稻的范围之内。
205~218年(建安十年至二十三年),曹操在渡潞水、救犷平和东征乌桓时,曾在今怀柔地区活动。
汉代,渔阳设有盐官、铁官。

渔阳郡、县俱废。今怀柔县地分属安乐、昌平、狐奴诸县。
十六国
398年(北魏天兴元年),在梨园庄一带复置渔阳郡,下设渔阳县。三月,渔阳乌丸库傉官韬聚众起义,七月,遭王建镇压,起义失败。
南北朝
555年(北齐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征召民夫修筑长城。今怀柔县境内沙峪乡连云岭一带有北齐长城的遗迹。
616年(大业十二年),在无终(今天津蓟县)置渔阳郡县,位于怀柔梨园庄的渔阳郡县不复存在。
716年(开元四年),安置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于桃谷山,即今怀柔庙城镇桃山一带。是年,设怀柔县,县治在今顺义,今怀柔庙城一带属之。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辽西粟末末鞘人数千人迁到桃谷山定居,设辽西县。

五代十国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契丹,怀柔地区归入契丹统治范围。
1368年(洪武元年),十一月,怀柔县省入檀州,十二月,复割密云、昌平二县地建
怀柔县,属北平府,为今怀柔县建县之始。
1381年(洪武十四年),建怀柔县城,为土城。
1382年(洪武十五年),在县治东建立县学。
1403年(永乐元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怀柔县属之。
1404年(永乐二年),县境内的慕田峪关、撞道口关和南冶口等长城关口建成。
1414年(永乐十二年),怀柔奉命按人数养马。
1416~1421年(永乐十四年至十九年),明廷在石塘山建采石场,开采大量石材,用于北京营造宫室。
1425年(洪熙元年),七月,知县邵元亨奏请黄花镇至红螺山去天寿山已远,要求开放禁山,以便樵采(此地原属明陵区天寿山禁山,禁止樵采)。
1437年(正统二年),顺德长公主重修红螺寺。
1442~1445年(正统七年至十年),太监夏时捐资在县内景山兴建寺庙定慧寺。
1449年(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怀柔受严重的兵祸之害。
1467年(成化三年),调三河等地民工,重修县城,土城改为砖石城。
1502年(弘治十五年),兵备道钱承德因县城城大民少,去城之西半部,保留东半部。开三门,东曰咸阳,南曰拱卫,西小门名汲水。该工程二月动工,六月竣工,缩筑后的县城,周四里六十步。次年五月,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谢迁为重修县城撰碑文。
1506年(正德元年),七月,怀柔划为昌平州属县。
1514年(正德九年),明武宗朱厚照微服出游至黄花镇一带活动。
1536年(嘉靖十五年),为整修明代皇陵,工部尚书甘为霖在怀柔督办采石,写七律诗立碑于奉圣寺。
1538年(嘉靖十七年),黄花镇本镇口头道关长城关口建成。
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十月,朵颜部族围攻慕田峪,杀守备陈舜。副总兵王继祖等往援,乃退。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俺答部族数万入古北口,过怀柔、顺义长驱至通州,直抵京城下,是为'庚戌之变'。怀柔有大同游击王禄率军三千驻守,兵祸略轻。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大水,水中涌出口外冲下的大木,若锯截者,不可胜数,县内平原大部分村庄皆被水冲漂。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大饥荒,米价增十倍,民多饿死者。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飞蝗蔽天, 日为之不明,禾稼殆尽。县南郑家庄、高家庄农民,鸣锣焚火,掘地当之,须臾,蝗积如山。无分男女,尽出焚埋,两庄没有受害。
是年,添设怀柔道,黄花路割属。
1561年(嘉靖四十年),修建怀柔兵备道衙门,共建各类用房41间。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因古北口边警,拨密云营兵200人,委把总一员驻守怀柔。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疏通白河,下达通州,始得架小舟载粮米经县内罗山一带直达密云,是为明代水运漕道。
1567年(隆庆元年),撤怀柔兵备道,添设守备一员驻守。
是年,县城增设瓮城和敌台。
1568年(隆庆二年),戚继光调到北方,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任务,开始重修怀柔一带的长城。
1573年(万历元年),在学宫东新建兵备道衙门(称新兵备道),并在县治北建守备衙。是年守备千户所由渤海所移至慕田峪(4年后又移回渤海所)。
1580年(万历八年),重修县城,城墙下甃条石,上砌方砖,并添造城楼三座,且重定城门名,南门曰来熏,东门曰先春,西门曰阜城,西小门曰涌泉,新开东小门曰通利。
1584~1589年(万历十二年至十七年),此6年均为春旱秋涝,米麦蜀秫斗价大涨,人民无粮,城内外争扫草籽以食。
1602年(万历三十年),知县史国典在县治大门内东侧建'寅宾馆',题额'广益堂',大门前建'申明亭',东侧建'彰善亭',西侧建'弹恶亭'。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刊刻蜀人周仲士主编《怀柔县志》,共四卷。这是怀柔县的第一部县志。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大规模整修县城,二月十四日动工,五月十日完工,东大门,西小门均闭,只开三门。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四月,黄花镇柳沟大火,延烧数十里。
1623年(天启三年),重修县文庙大殿。
明代皇陵榛厂12处,有5处设于怀柔县,长陵、献陵榛厂在渤海所,景陵榛厂在苇店,裕陵榛厂在富乐里,泰陵榛厂在康家里。
1634年(崇祯七年),知县刘跃龙重修县学。

1644年(顺治元年),清初仍设顺天府,怀柔县为属县之一。
1645~1650年(顺治二年至七年),镶黄旗等圈占和带去怀柔县土地90833亩。由于怀柔县被圈占带去土地过多,朝廷曾拨口西保安、宣化、蔚州等卫的学田等地62300亩,补给怀柔,称拨补。
1649年(顺治六年),黄花路参将改设都司;怀柔路守备、大水峪汛守备裁减。
1656年(顺治十三年),奉旨清丈土地,是年怀柔县减去水冲占地2513.2亩。
1662~1663年(康熙元年至二年),知县陆腾骏重修城隍庙,将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工部尚书甘为霖在奉圣寺所勒之石碑迁于城隍庙。
1666年(康熙五年),太傅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死后葬于怀柔红螺山。
是年,镶黄旗圈占地11893亩,另外在怀柔建有5处皇庄,约占地9000亩。由顺治二年至康熙五年,圈地共占去土地111823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39222亩的80%以上,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被迫流离失所,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是年,移八达岭守备及把总驻怀柔路。
是年,将任丘、肃宁二县搬移壮丁地22448亩补还怀柔。
1669年(康熙八年),霸易、昌平二道合并为霸昌道,怀柔县隶之。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裁彭城、永清、金吾三卫地并入怀柔县。怀柔县添置附怀
里,全县共1市8里,100庄。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怀柔县隶属顺天府北路厅昌平州。
是年,巡抚于成龙以怀柔在任丘、肃宁等地兑补拨补的土地,路远收租不易,始定代征之法,由任丘等地官征代办,租始无逋欠。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怀柔开始收储粮食,当年收储捐米3000石。因无仓,借各寺空房堆放。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到红螺寺游览。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移黄花路都司带千总、把总各一名驻巩华城,移巩华城守备驻黄花路。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京(北京)承(德)御路,原出东直门经孙河、牛栏山进入怀柔罗山再入密云,因此路夏月泥泞难行,改由出西直门经南石槽等至峰山口入怀柔再入密云县界,怀柔县境内共23里御路。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康熙帝经过怀柔时,发帑金在县南门外三教堂旧址处修造寺院,名祗园寺,并建行宫。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祗园寺行宫增拨看守太监4人,贴防把总1人,巡兵20人。秋,康熙帝驻跸于怀柔行宫。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六月七日巳时,地震,次日申时复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少刻摇撼簸荡。县城城墙北面倒塌16丈,城垛摇落大半,民居倾坏无数,夜皆露宿。
1721年(康熙六十年),知县吴景果主撰《怀柔县志》完成,共4册8卷。
是年四月,康熙帝在怀柔行宫驻跸,命人查看城墙倒塌情况,交直隶总督勘清,发工料银14637两,用于修缮,于是年十月动工,次年完工。
1727年(雍正五年),在县城文昌祠内建义学,邑人余水福捐地37亩以充经费。
1728年(雍正六年),怀柔县由原属顺天府昌平州改为直属顺天府。
1732年(雍正十年),改怀柔路守备为都司。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下旬,山水连日涨发,其势汹涌,七渡、雁栖二河等所建桥座俱被冲毁。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连日大雨如注,各河水势涨发,南富乐、罗山一带村庄秋禾、庐舍等受损。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一夜,大雨如注,山水涨发,各河桥座被冲毁,县城一带道路低洼之处有水深一二尺至三四尺不等。
1800年(嘉庆五年),北京大觉寺高僧彻悟醒禅师到红螺寺养老。
1833年(道光十三年),春,大旱,红螺寺施粥数月。
1863年(同治二年),顺天府四路捕盗营之北路营,在罗山驻兵一哨。昌平营所辖怀柔路,在县治内,设都司1人,把总3人。
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九日,怀柔、顺义、固安农民起义,清政府将怀柔等县知县交部议处。
1881年(光绪七年),知县严暄重修县学和温阳书院(即原螺峰书院)。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义和团来怀柔设坛练武,知县焦立奎不允,并将其头领几人逮捕入狱关押,激起民愤,致使义和团众人攻入县署,杀死知县焦立奎及家属数人,将狱中义和团人员救出。事后,清廷派都司项维扬追剿,击杀团民孙林,并命李鸿章等查办此事。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怀柔县设自治预备会。

 

怀柔人精神与生活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