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燕波:人才,离不开特定年代的磨砺痕迹

 半瓶水1955 2016-06-05

[摘要]:他为学木艺,辗转于陕西、河南、黑龙江等省,从一个乡村木匠成长为一个技艺娴熟的能工巧匠,直至成为资深的古典家具设计师。
 
 
 



“是新中国的变迁成就了我的设计师梦想”。这得益于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得益于企业多工种的培养,得益于上大学深造;也得益于勤于思考、珍惜时间和机会的习惯,得益于练就了扎实的木工基础,更得益于百年老字号丰厚的工匠资源、旧家具资源、以及图纸资源。“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百姓生活的富足,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五十多岁的北京“龙顺成”设计总工田燕波这样描述自己的从业经历.....

为受尊敬——立志做个好木匠


1966
年,11岁的田燕波跟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河北衡水, 开始了边上学边做农活的生活。初中毕业后,田燕波为自己的人生拟定了初步计划——立志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木匠。他在村里为自己找了一个木匠师傅,开始学习简 单的农村木工活——盖房、拉大锯、做些简单的日常农具和风箱、板凳、棺材等用具。田燕波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做个木匠可以为邻里乡亲帮帮忙,不但能吃饱,还 能受人尊敬,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来自于他对周边生活的观察,也来自于他有个做木工的哥哥,通过亲人的描述,他感觉做个木匠可以让自己衣食无忧、而且实用。断 断续续做了一年多的农村木工活,田燕波有了新的思考:家乡不仅木材资源匮乏,而且农民的生活需求有限,要想学到更好的手艺,就应该走出去开阔眼界!可是, 苦苦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为日后养成的珍惜机会、不浪费每一天的进取精神,奠定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础。

  四处学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1971年,年仅16岁的他离开了家乡衡水,只身前往陕北地区的延安,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那里得到实现,因为哥哥在延安插队,宜君县有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森林,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了不同风格的农村家具。 73年他辗转到了西安,哥哥为他找了一个十分严厉的师傅,开始做“洋活儿”,即:办公桌、文件柜、五斗橱等城里人用的家具,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看图纸,不但学习木工,也学习油漆技术。这期间的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心酸的,常常是干完活只能获得一点粮票,根本就没钱,“还经常有管事的来查户口,要是被查到就要被送回老家去,几年里,感觉一直是在躲避中生活。”磨砺之下,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974年,经熟人介绍,他前往郑州,在河南省纺织机械厂后勤木工组当起了临时工,从流浪、躲避的生活变成了有稳定的学艺环境,总算有了一丝安稳的感觉。初入木工组,从钉设备包装箱开始,他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木工的素质,也接触到了木工机器房很多设备,由于肯吃苦,很快就被升格到了“家具组”,开始了给工厂办公室和招待所做大批量的家具,这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木工组经常会有“走后门”来的人员,因此时常超编,为了控制人数,每来一次批量大的活就会举办一次“比赛”,以此来辞退超编人员,通过速度和质量的评比,把技术不好的人员淘汰,自然是排在后面的人员“卷铺盖走人”。这种近乎残酷的学艺环境,自然会激发年轻人强烈的“珍惜机会”的潜能。为了能出类拔萃,只有苦练技术!“有带锯不用,全凭手锯下料,6米长的大色木板,一练就是好几天,两只胳膊都练肿了”,晚上住在车间里,只要醒了就干活,练拼缝的时候,最多时每天粘200多块椅子面,以至于后来练就了“闭着眼拼缝”的技术,仅凭刨子往回一带时候的声音,就能判断出这道缝是否“严”了。“那个时候,组里特别欣赏有技术的人,所以,看到大家投来羡慕的眼光,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虽然挣的钱除了买粮票所剩无几,但练就了一身的技术,日子过的还是蛮开心的。”

1976年初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寒气逼人,他离开了郑州辗转来到了大兴安岭,继续他的学艺梦想;因为他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去东北的原始森林,看看林海雪原的景色,一个是去西双版纳,看看热带风光,由于走到湖北的时候发现很多话都听不懂了,所以还是去东北更好。原始森林有丰富的木材资源,这对一个木工来说,是最适合发挥的“宝地”,可以将一身的手艺展示出来,在东北的那两年多里,他感到无比的惬意,每个月仅凭做家具就能挣到2、3百块钱,这相当于当时省长的工资了,周围还有很多欣赏他的朋友在帮忙照顾着他。这期间,由于适应不了大兴安岭冬季寒冷的气候,到了冬季,就去小兴安岭做活,在伊春度过寒冷的冬季,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返回大兴安岭。“那时候,是我最自豪的岁月,我时刻感觉自己是个有钱人了,不但学到了技术,也找到了用武之地。”

返京待业——得到家具厂的赏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1978年大批知青返城。随着父亲返京,他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北京,成了众多待业知青中的一员。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他加入到了街道组织的“木工组”,为“没票儿买不到家具”的人订做家具,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搭地震棚拆下来的旧木料,所以活计特别多,那个时候每月也能收入200多块,不但日子过的挺好,还受到了街道领导的表扬,说我们是“靠自己双手吃饭,不在家中当闲人”的模范。

娴熟的技艺引起了一个“奇怪老人”的关注,说来也巧,这个老人就住在木工组的旁边,每天下班后,老人都要来看他干活,一次,老人问:你技术不错,愿意去硬木家具厂么?对于做梦都想得到一块红木刨子料的木匠,他喜在心里,老人承诺:我就是硬木家具厂机加工车间主任,你要是去了我们厂,我能让你去“划线”。木工都知道,划线就是在木料上划出打眼、开榫、打槽的位置,这是木匠里的“领作儿的”,尤其是不用钉子螺丝、全凭榫卯连接的硬木家具,划线的人就是技术权威啊!真是机缘巧合,79年,他分配到了北京市硬木家具厂,并且在划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

接触高手——为日后深入钻研奠定基础

当时的硬木家具厂有很多身怀绝技的老师傅,木工有李建元、石慧、陈书考、李永芳等,雕工有专门擅长雕刻人物、在鲁班馆一带号称“小人王”的王爱德,有能雕能画、擅长雕龙的陈廷锴,陈师傅雕出的龙活灵活现、气势磅礴,油工也有烫蜡一绝的贺建庭师傅。进厂以后,拜张如峰为师,学习硬木家具知识。张如峰解放前来到鲁班馆一条街学艺,柜号“同兴德”,是专门做硬木家具的古玩木器铺,老人脑筋清晰、善于思考,记忆力非常好,技术全面,虽然不算身怀绝技,但也是众人公认的技术高手。跟着张师傅学了3年,张师傅就退休了,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擅长“刨根问底”的习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进步非常快,为后来钻研明清“京作”家具、鉴定造型、安排榫卯、决定比例、结构,,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由于划线每天都接触图纸,不但指导机加工的生产,而且有机会接触到设计人员,平常养成的看图习惯现在派上了用场,在此期间,他经常对着图纸“相面”,他想:如果是我来画这张图,哪些尺寸可以省略,哪些尺寸还没标示清楚,节点怎么剖切最简洁清晰,视图怎么安排图面更漂亮等等。多年养成的思考习惯,使他意识到,应该利用扎实的实践经验,朝着设计人员的行列里努力提高自己。

业余爱好——派上用场,跟职业不矛盾

他从小就喜欢绘画,自从学习木工以后,才恋恋不舍的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因为“一心不可二用。”但是渐渐的他发现,硬木家具的雕刻特别多,不但有大块的花板,也有一些弯曲的造型,如果有了绘画的基础,搞出来的图案就很有味儿、很美。而且发现,学木工的人,很少有能绘画的,只有雕刻工才有可能喜爱绘画,整个厂里也没有能把这两种手艺集于一身的人。后来通过成人高考,他进入了“工美系”,绘画的天赋得以进一步挖掘,这为他步入设计师行列帮了大忙。

他的另一个业余爱好是摄影,在过日子还是捉襟见肘的年代,他就强迫自己,每个月都要买一个胶卷,算上冲洗费大约需要半个月工资了,这种纯花钱的艺术,如何才能变得有价值呢?通过思考他发现,给旧家具“留影”,使很多卖出去的旧家具在运走之前照张相,将来看不见家具了,可以看看相片,以解思恋之情。不曾想这种“玩儿”的做法,为他积累了设计所需要的大量素材,以至于现在设计起家具来得心应手。

工种繁多——广泛吸收借鉴

1984年,北京市硬木家具厂与北京市家具修理厂合并,称为北京市中式家具厂,合并前的家具修理厂为各国在北京的驻京使馆修理家具,简称“家修”,合并后的业务带到了中式家具厂,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风格各异、做工纯正的西方家具,有古典的路易式、有现代的软体家具——沙发,也有很多叫不上名来的风格的家具,为吸收、借鉴好的西方工艺、欧式造型,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足不出厂,便可看众多流派的优秀家具。要知道,那时候的沙发还处于普及起步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一心想当家具设计师的他,这可是送上门的好机会。

企业不但有机加工配料、木工组装、雕刻、油工擦漆烫蜡、圆活等车间,还有做沙发的包布车间、旧家具修复车间,经营旧家具的门市部,还有承揽中式装修的装饰公司,田燕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各车间看、学、问,广泛了解各种家具的工艺、造型由来、特点以及正宗的做法等等,这些广泛接触各种知识的好机会,只有特定的时期才有可能出现,而且是不可多得的,这也算是一种机缘吧。

上学深造——走上了设计师的道路

1987年,随着企业的发展,一批优秀的人员调入了科室,他调入技术科承担设计,不但设计硬木家具,同时设计中式装修,至今,北京饭店贵宾楼的紫金厅、总统套房帝王厅,各大宾馆的总统间、深圳“锦绣中华”的四合院等工程,都有他的设计痕迹。虽然有了值得自豪的木工基础,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广泛铺开,他感到了知识的“不够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他感到应该去上学。

1990年,顺利通过成人高考,开始上大学深造,这为改变老一辈的工匠们“有技术、没文化”的局面,提供了可能,同时在上学期间,系统的学习了西方家具史、中国家具史和文学知识,同时,把自己的爱好绘画的天赋得以系统的挖掘和培训,也学习了“搜集资料”所必须掌握的摄影技术。在这期间,钻研制图,编写工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朝着设计师的道路上飞奔。

1993年,恢复老字号,北京市中式家具厂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厂。“龙顺成”是成立于1862年、专门为宫廷修复家具的作坊,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956年公私合营,当时的京城“家具一条街”号称鲁班馆,因为在那条街的西头,泥木工匠们集资盖了一个“鲁班廟”而得名,俗称“鲁班馆,”鲁班馆附近的35家做古典家具的作坊,不论是硬木还是柴木,只要是做古典家具的都合并到了龙顺成,因为当时的龙顺成规模比较大,所以合并后仍然沿用“龙顺成木器厂”的厂名。直至文革开始前才改名为:北京市硬木家具厂。就连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德国人艾克、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建筑师杨耀及他的学生陈增弼,都是鲁班馆的常客。恢复老字号对后来的硬木家具技艺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理顺的作用,为此,2008年,龙顺成的“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入外企——学习现代设计手段

1999年初,他调入了设在北京的“北欧家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瑞典人开的外企独资公司,在那里任家具设计师,由于客户大多是外国驻京机构,因此图纸需要中英文对照标注,要想在那里站住脚,英语必须过关,这对他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有了学技术的刻苦习惯,有了考大学的信心,田燕波相信,不但能过英语关,还应该能过电脑绘图这一关。他把过关的时间定在了3个月之内,因为,这是双方约定的“试工期”。

虽然洋老板把他的手工图纸看成是带有艺术性的“保留项目”,但他心里清楚,“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华,迟早是要过这一关的。”这是摆在大龄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道坎,否则,真的要成“新文盲”了。上班较远,骑车单程需要一个小时还多,每天晚上把第二天需要记忆的单词准备好,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背单词,忘了就从衬衫口袋里掏出小本看看,不出3个月,英语过关了,图纸需要的常用单词,都能流利的读写。除此而外,每天学习电脑绘图至深夜,常常为了一个命令反复推敲,熬到凌晨,刻苦至极。如同CAD的书名一样“从入门到精通”。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突然发现:哇!原来你会用电脑画图?!他腼腆的笑了。

也许是自身的努力所至,也许是运气的使然,三个月之内的设计任务都获得了客户的好评,有芬兰驻中国大使馆的C形大服务台,有法国驻中国的商务代办处办公家具…..,在试工期满后的工资讨论会上,洋老板说:密斯田虽然来本公司时间不长,但看得出他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设计师,他的薪水应该高,物有所值!又对负责招工的部门经理说:虽然年龄大了点,但是你能不能照着这样的人再给招几个进来?言外之意非常认可这样的人才。

通过刻苦的努力,他不但获得了老板的认可,也获得了公司其他员工的尊敬。以致老板把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枚“星级员工奖”亲手颁给了获奖第一人的他。“那两年是充实的、愉快的、学到了很多受益终身的工作方法。”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妻子病情加重需要照顾,由于龙顺成发展需要人才,几经商议,他又回到了龙顺成。洋老板帕特里克先生在欢送的践行会上动情的说:北欧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着,随时都欢迎你再回来!亲手将一座瑞典著名设计师雕刻的水晶礼品送给了他,以示纪念。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都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整合资源——为企业发展甘当拓荒牛

2001年1月,重新回到龙顺成家具厂任设计总工。随着红木家具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企业要发展,产品是中坚。”离开了两年的技术科,设计力量受到重创,两年里才编了6个图号,跟现在一年编将近200个图号比起来,设计力量薄弱到了极点。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绘图体系,即使有新招聘来的大学生操作电脑,但是,电脑里什么都没有,不要说雕刻图案,就是一个小小的铜饰件大学生都不知如何去画,设计犹如撂荒了的肥沃土地,需要强有力的拓荒牛来耕种。

面对大量的老师傅退休,真正是出现了青黄不接、断代严重。年轻的技工已经习惯了按图施工,给图纸“把关”的最后屏障已经彻底失去了,这对图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大学生尽快的成长起来!”他常常这样想。面对丰富的旧图纸资源,不输入计算机怎么利用的问题困扰着他。他白天给大学生讲结构、讲电脑绘图技巧、讲家具的造型特点和设计思路;晚上回家常常绘图到深夜,因为图纸等着要,再拿着手工绘制的图纸去投标、去见客户,自己已经先脸红了。要求老师傅绘图吧,计算机一关过不去,要求大学生绘图,又经常是错误百出、不敢下手,导致效率低下。面对沉重的工作负担,“只有自己拼命干,才能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从而跟上企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经过几年的努力,龙顺成的设计力量发生了巨变,不但带出了一批大学生,也使企业多年积累的丰厚图纸资源重新焕发了生命力;难怪红木家具杂志社的夫赢先生说:走遍了中国的家具厂,感觉龙顺成的图纸是其他厂家没办法比的。

也许,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的变化,若干年后回头再看,会发现这是个“里程碑”,从此建立起来的电子文档体系,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当代的计算机技术影响到了方方面面。他庆幸自己赶上了红木家具大发展的好时代!庆幸自己及时掌握了电脑制图,他常说:“就是乾隆爷活着,也会嫉妒现在的红木家具的红火程度。”真希望有了这样的“拓荒牛”,把龙顺成这个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得以传承、延续,把前人宝贵的智慧结晶传承给后人!

继承精华——得益于京城文化的深厚底蕴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帝都,王府贵戚云集京城,大量的精品家具从全国源源不断的流向京城,同时,王公贵戚的后代,出身豪门、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广泛吸收,玩什么都讲究玩出个名堂,他们对家具的要求甚高,因此,“京作”受造办处“宫廷作”的影响,品位高雅、豪华大气,构成了泱泱皇家气派。所以“京作”被现代人戏称为“官窑”产品,与“民窑”产品相比,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厚。清末衰败后,大量精品家具流落民间,影响着京城的家具文化,同时,京城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为了养家糊口,纷纷施展绝技,大量仿制精品家具,至今,不但影响着从业者,也影响着爱好收藏的客户。

龙顺成许多眼力高超的老掌柜们,见到好东西时,哪怕是残缺的部件,不到万不得已,舍不得出手卖掉,因此,大量的、难得一见的精品家具被保留到了龙顺成,受这种文化底蕴的熏染,他真是大开眼界,犹如掉入了宝库里,不知道该拿哪件好。这样的资源环境千载难逢,真是穷其毕生都吸取不尽啊,有多少人能有这种福运呢?

小试牛刀——使设计成为企业生存的支柱
 
从2001年的重回龙顺成开始,他带领着技术科的大学生们,埋头苦干、积累资料库,设计了大量的明清风格的家具,为经营人员作支撑,为各种客户送欣喜,先后为多家企业和个人设计和订做收藏家具,香山公园复原的勤政殿,北海公园团城的承光殿,颐和园复原的延赏斋、水木自亲殿等等,都是按照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设计的收藏家具,受到了一致好评。

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元首厅”是祖国的脸面门户,全部紫檀家具舒适豪华,首都博物馆的“清式书房”,家具风格再现乾隆盛世的韵味,以至于许多个人大客户的订货,都能为丰富古典家具文化添上一笔,在此期间,也给很多喜爱中式传统韵味的人士设计了不少精品家具,为龙顺成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我是吸取着龙顺成的营养乳汁长大的,我要为培养我的企业奉献绵薄之力,因为这里有我就伴多年的同事们。”他如实说。

又生新梦——愿为传承家具文化甘当铺路石

2008年,龙顺成的《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被企业推荐为第四代传承人,他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但要培养年轻人,还要把濒临失传的经验记录下来。“趁着不少老师傅还健在,我愿意奔走采访,把老师傅口传身授的经验整理成文字留给后人。”他知道,做这项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老师傅故去,将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面对日益红火的红木家具大发展的时代,面对无数前辈留下的智慧结晶,面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家具事业,他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才更有意义——他梦想着写出一本书。

2007年底,龙顺成作为京作家具的代表,唯一幸存至今的百年老字号企业,被邀请参与轻工部组织编写的行业国家标准,他作为企业总工,有幸参与了编写工作,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能代表龙顺成中式家具厂、为规范红木家具市场的发展做贡献,这是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是红木家具行业对“龙顺成品牌”的认可。

他是幸运的,赶上了红木家具大发展的好时代;但他又是不幸的,从95年妻子患脑淤血算起,拖着一个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的病媳妇15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伺候病人、买菜做饭、刷锅洗碗、看病熬药,除此而外,父母90高龄,身患重病,每周都要去陪老人做饭聊天、尽孝尽责,“身怀感恩心,常觉无余力,”真是家庭事业难以两全,对“自古忠孝难两全”深有体会。

虽然56岁了,虽然家庭负担异常沉重,但多年养成的“越挫越奋”的性格,使他充分展示坚强的一面,他梦想着写出一本介绍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书籍,以填补“有技术的工匠没文化,有文化的学者没技术”、这种“两张皮”现象。不但要介绍京作家具的特点,还要介绍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个特点,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变成文字,留给后人。但愿他的这个梦想能够实现!

结束语:

他是一个平凡之人,因为赶上了特定的年代,造就了他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以追求技术为荣的时代烙印,有人笑他“傻”,有人羡慕他“灵”,但是,他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你又从外企回来了,还是捧着铁饭碗好吧?他一笑了之。他知道,所谓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企业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在哪个企业都能吃上饭。如果问他有什么擅长?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但是他认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刻苦的学习习惯、敢于挑战自身潜力的勇气、勤奋扎实的工作目标,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大擅长”。

温馨提示:任何网站、媒体转载本站原创文章则一定要写明文章出处为:品牌红木网(www.328f.cn),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最终解释权归品牌红木网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站编辑部的联系,电话:0760-888812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