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匠人记第三辑 | 木雕、嵌瓷、广式家具……世代的工艺,不老的传说

 天然首选 2016-08-17
  很荣幸化身一名文化特工,为大家讲述潮州木雕、潮州嵌瓷、广式家具这些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在经历了光阴转换、时代变迁以后,却总有一些世代传承的工艺,使这个城市愈发厚重。
  潮州木雕留驻一个城市的美好
  壹
  吴嘉元1989年没考上大学,之后辗转开始做潮州木雕。如今,在潮州郊外租来的几间民间老宅里,他正在赶制一批将用于泰国佛寺门扇上的木雕。
  一块完整的樟木上面贴着一张黑白粗线条的图纸,他的两个徒弟手拿木锤和雕刻刀,锋利的刀锋以变化的角度对着铺平的线条,木锤敲一下雕刻刀的木柄,刀锋穿透过图纸进入木头内,一块木屑从中蹦离出来。
  大徒弟吴鸿彬如今快30岁了。现在他已经能够单独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大部分。不过要做到手艺的纯熟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4年远远不够。吴嘉元认为,要把这项手艺做好,“没有10年搞不到”。
  整天下来,徒弟们都木锤击打木柄的清脆声音中忙碌着。哒哒哒的雕刻,让城郊的老房子更显清净。虽然称不上“大师”,但绝大部分的潮州木雕,便是经由诸如他们这样的普通匠人来生产和传承的。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是“四大名雕”之一。在雕刻技法上,潮州木雕包含有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等多种手法。这些木雕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为主。
  按照订户提供的图纸,先挖出大体的轮廓,这个流程是徒弟们正在做的。完成之后的效果还是粗糙的粗坯。粗坯是对一块平整原木的第一次动刀,是奠基之笔,因此很重要。
  由于潮州木雕讲究镂空、通雕、透雕,整块厚度为六七厘米的原木,要雕得富有层次和立体感,需要在平面的图纸进行三维的想象。一朵平面的荷花,需要想象才能在立体的木头里生长出来。纸上的小鸟只是平面的,没有弧度和深浅,而鸟的头、翅膀,鸟所依托的花枝、花枝的叶子如何安排,都是木雕匠人所要想象的。
  一个熟练的木雕师傅善于“将错就错”,通过一些线条的走动的巧妙改变,将错误的地方顺势利用并自然地抹掉。吴鸿彬看起来已经拥有了这种熟练,他连贯地向我展示如何更改不小心带来的错误,“比如说这块木头,我不小心把他打成这样(打得太斜太深了),我在这里打一下,再在这里打一下,它又‘活’过来了。”
  完成粗坯之后,进入“修”的程序,对粗坯的深浅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进。例如,鸟的翅膀为了灵动,就要雕得很薄;一片荷叶如果比较大,下面还有比较厚的木头,那可以在下方再雕一片叶子。
  修坯完成后,就到了用砂纸打磨的过程,木雕表面显得更光滑。到此,吴师傅这边的程序就做好了,接下来他要拿给下一手的师傅进行髹漆甚至贴金,所以潮州木雕也称“金漆木雕”。 贰
  潮州木雕始于唐、宋,“在明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清代时达到了高峰,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外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并且大量采用木雕作为装饰,使潮州木雕进入登峰造极的发展阶段。”
  另外,宗族文化在潮州的盛行,让潮州人尤其舍得花大钱来修建祠堂。祠堂在潮州大地上林立,他们成了一个姓氏的地理和精神的坐标。而祠堂的奢华,重要的一步便是内在的精细。精细的程度,看点主要是木雕。
  在潮州众多的祠堂中,已略黄公祠颇为有名,如今,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更是潮州的建筑瑰宝。已略黄公祠规模并不大,是一座二进院,面宽15.4米,进深25.7米,但胜在木雕上的精绝,号称“潮州木雕第一绝”。
  已略黄公祠是名副其实的“雕梁画栋”。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以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和地方风光为木雕的主要题材,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雕精细无比,比如在一块拇指头大小的木头上,雕出生动的人物表情和头饰。
  潮州木雕现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吴嘉元这样的许多木雕师傅,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木雕匠人,表明了潮州木雕的生命力。不过这项手艺受到当下经济社会的冲击。一个七八年的雕刻熟手,单独完成一块直径约为60厘米的圆形荷叶木雕最少也要15天,不熟练的要超过一个月,雕刻还得有如绣花一样的耐心。然而他们的收入没比塑料厂的年轻人好多少,这使得从事潮州木雕的年轻人在减少。
  当年华流逝,容颜老去,一个人总会感叹,人生有什么是永恒的呢?而对一个城市来讲,在经历了理所当然的光阴转换、家族兴衰、时代变迁以后,却总有一些不老的传说,挥之不去的记忆,历久弥新的建筑,世代传承的工艺,使这个城市愈发厚重,愈发相信未来。
  而潮州这个向来被认为是“省尾国脚”的地方,无论是其潮派建筑的经典作品己略黄公祠,还是其背后依然兴盛的祠堂文化,以及在包括潮派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潮州木雕,都让我们感慨,对一个地方来讲,拥有自己的传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潮州嵌瓷,屋顶生花
  木雕要在借助屋顶的遮蔽下,才能避免雨水侵蚀和阳光暴晒,从而延长留存的时间。因此,建筑木雕的精细,只有进入建筑其中才看得分明。嵌瓷则不同,它的展示是向外的,往往存在于屋檐之下和屋脊之上,露天里迎着风雨和阳光。所以,建筑嵌瓷的精彩,站在房子外面往往也能领略到几分。
  潮州要论精细,木雕一定是第一位的。可惜木雕的保存,最适合的是在室内。但潮州人又爱琢磨这一份精致细巧,光溜溜的屋顶太不过瘾了,总得加点什么东西,彰显些与众不同吧。而嵌瓷,不怕日晒不惧雨淋,而且瓷片颜色鲜艳,在露天中远远可见。这样,嵌瓷也就有了其存在的理由,并且在各种老式建筑里发扬光大。
  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画屏。嵌瓷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在潮州的古街古巷寻访,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顶形形色色的嵌瓷。像在屋檐下的石榴,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都寓意对生活美好愿望。
  尤其在屋顶的嵌瓷,用巨大的灰塑做支撑,做成各种巨大的造型,在屋顶里鲜明地存在着。有时是龙,有时是狮子,有时是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出戏里的某个场景。这些嵌瓷在屋檐上高高凸起,让传统屋顶更显庞大。
  多数时候,嵌瓷的制作并无图纸可依,由匠人来现场发挥。嵌瓷的材料是碗碟坛罐的碎片,钳剪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通过一定的打磨加工,再镶嵌拼贴。
  世界上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碎陶瓷片,因此手艺人的每次都是一次全新创作,这让潮州的嵌瓷具加的丰富多彩。因而也就没有雷同的嵌瓷作品。
  当然,嵌瓷的题材,还得和主人的品味或建筑主体相匹配。民宅里,四合院天井周边的屋檐下镶嵌着石榴、鱼儿等,寄望“多子”和“年年有余”。有一定地位追求的读书人家,弄些竹子、文房之物,标明自己的雅趣。民间庙宇、祠堂等建筑物,则主要做一些代表吉祥、长寿、富贵等动物造型。
  因为嵌瓷的存在,让潮州老四合院的天井变得趣味盎然。天井中间,或摆一个荷花缸,或养些生气盎然的绿植,四周空间都能分享到来自天井的绿意和雅趣。而周边屋檐的嵌瓷,讲述着对生活的愿望。俯仰之间,都是潮州人特有的境界。
  而在韩文公祠里,很多嵌瓷是白色的。唐代韩愈被贬官潮州7个多月,却造福了潮州一方百姓。白色瓷片组成的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想必是用来显示韩愈品格的高洁。
  在很多地方,我们看到屋顶更多的装饰其实是彩绘。其实在嵌瓷流行之前,潮州建筑的屋顶装饰也主要是彩绘。据说是建筑匠人很偶然用到彩色瓷片做小花造型代替彩绘,发端来嵌瓷的技艺,后来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平嵌、浮嵌、立体嵌等多种手法。这种工艺在其它地方并不多见,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式家具工艺要老,观念要新
  壹
  东南亚森林的酸枝木被砍倒,装上轮船运到广州港口。木材商批发给家具商,家具商将木头运到木材加工厂,裁成规格不等的方木。方木被运回家具厂,木匠继续分解、加工。每年,有大量的红木家具,以这样的流程被制造出来。
  40多岁的杨耀辉,现在管理着一家有着30多个工人的小型家具工厂,每年他要购买上百吨的红木。这些红木真正能用于家具生产的,只有质地最坚硬的心材部分,占全数的不到1/3。在继续的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剔去、雕刻、打磨,使得最终成为家具的木材仅占一棵树的20%左右。
  这意味着杨耀辉每年买的上百吨木材中,真正变成家具的只有20吨。而现在市场上,可用于生产红木家具的酸枝类木材,报价是3万-5万元/吨。因此,仅过程的漫长和用料上的讲究,便造成了红木家具的奢侈。而工艺上的创造性投入,则使红木家具更加珍贵。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清式家具,和明式(苏式)家具的雅秀相比,显得颇为沉重,而且用料也极为舍得。广州人杨虾是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杨耀辉是他的小儿子。
  第一次来到杨家的家具厂,厂里回荡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敲敲打打,而是电动锯子、电动刨刀、电动钻头的声音,工人们在满地是红色木头粉末的2000多平米的厂房里各忙各的。
  在电的时代,完全手工的家具作坊,因没有竞争力已不复存在。电动工具钻孔打眼,将获得比手工更高的精准度。
  “现在说是纯手工的家具都是骗人的。”杨虾说,传统工艺的保存要点在于其核心的工艺和风格。
  但还有一些东西是离不开手工的。比如说,那种真正让人满意的平滑,不是机器给出的客观结果,而是工匠手工打磨出来的顺滑触觉。所以,机器平木之后,还要由工人拿着刀片,沿着木材表面平削,工匠通过手指触摸敏感地察觉木头的平滑变化,至满意为止。
  家具木雕更是离不开手。杨虾认为,只有手工雕刻才是“活的”。机器可以帮人减少劳动,但真正的巧妙,往往只在手心合一时方能偶得。
  今天人们对杰出木作的纯手工想象,依然流行。其中,对手工的崇拜中,就包括尽可能通过基于木材本身的创意来实现的塑造,这鲜明体现于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中。
  古典家具核心工艺就在于其榫卯结构,这种成熟的木作拼接方式,完全不需要金属钉子和外部捆绑,即可实现两个或多个组件间紧致的接合。无论是方材间,或是桌面、椅面和腿足间,再或是弯材间,都能通过榫卯紧紧相扣。
  而榫卯结构对木材硬度的要求极高,尤其是类似椅子扶手的接合处,接合面极小,只有硬木间的接合,才能够忍受不断的拉扯而不至于崩裂。
  榫卯的制作,是所有木匠的基本功。对于新入门的年轻木匠来说,最难的是榫卯的制作。由于硬木家具的结合处细致而精妙,因此要求榫和卯也要精确紧致,然而由于没有机器切割打眼,纯粹依靠手工的测绘,因此要漫长的学习探索。 贰
  杨家是一个木匠世家。从清末开始,杨家就有人从事清式家具的制作,并且以父子相传的形式,将技艺流传至今。
  “我是闻着木屑香长大的。”杨虾说。他生于1937年,12岁起,随父学习广式家具。他和兄弟是家族手艺的第五代传人。
  1958年公私合营,私人营业被禁止,杨虾进入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里做木工。1998年退休后,杨虾不甘清闲,自己开了红木家具厂,继续将广式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到底。
  杨虾说,做家具设计要懂得美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他所设计的红木家具的特点就是,既能保留广式家具核心的工艺和风格,同时又通过设计上的创新,制作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应用需求的广式家具。
  在家具制作上,他坚持利用精妙的榫卯结构,拒绝使用钉子,然而又根据当代人的喜好,把家具变得更加的舒适。例如以前的椅子背靠都是高而竖直的,因为这符合古人对庄重坐姿的要求。然而,现代社会人们对“坐”的讲究有了改变,而坐具也要相应的进行一些改变。
  “工艺要老,观念要新”。杨虾相信,在保存传统工艺和家具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些改变。
  杨虾和儿子杨耀辉正在不断进行尝试。杨虾将传统竖直的椅背做的稍微斜一点,把腿脚缩短,清式坐椅成了沙发。杨耀辉的尝试更彻底,他曾试着给红木家具抽屉安装金属轨道,但发现市面上的轨道现在还无法承担沉重的实木抽屉。
  不同于打小从父亲学习的传统,杨耀辉跟父亲学做家具至目前其实只有十年。在此以前,红木市场前景被看淡,而木匠所赚取的只是不多的手工费。杨虾说,在老广州里,他们常被贬称为“手工仔”。而这种风气在中国历史上久已有之。
  直到今天,手艺人的地位也未见得有多大的提高。然而市场却对红木家具有了新的认可。杨耀辉相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敢于去创新,广式家具才能赢得市场,也才会有未来。
  文字、图片来自 许伟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广东人文请扫描上图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