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明明:我希望有一个画院系统的“行业标准”

 四望亭 2016-06-06

王明明:我希望有一个画院系统的“行业标准”

■王明明 北京画院院长 中国美协副主席

记者:北京画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您进行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什么?有没有遇到阻力?

王明明:阻力非常大,到现在还有不赞成的声音。但我坚持这么做下来,目的是希望通过竞聘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认真思考自己的职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述职过程中,我不要求画家谈参加了多少展览、获得了多少奖项,我看中的是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想法。画院画家应该不同于职业画家,他们必须明白画院的功能是什么,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是什么,只有思考了这些问题,画家才能明白自己的职责,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短期和长期规划,而不是成天围绕着展览、笔会以及其他应酬活动转。因为画院最终的目标是要出人才、出经典作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记者:画院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出作品、出人才,但是我们现在的画院很多、条件也很好,为什么就出不了大师和精品呢?

王明明:一个时代的大师不是偶然的,大师与大师之间必定有着密切联系。如石涛和八大,任伯年、虚谷和吴昌硕,徐悲鸿和蒋兆和等,都是高手相交、高手对话。所以艺术家一定要找高手对话,要找比自己艺术成就高的人探讨艺术,要有非常高的艺术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画院只注重作品,不注重人才长期培养的环境,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更注重创作的过程和理念。解放后很多人都是一画成名,之后再未出过好作品,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一批一批的作品面世。齐白石、林风眠、徐悲鸿等之所以被称为大家,是因为他们都有一批高水平的东西支撑着,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拔苗助长,短时间内就拔干了,这怎么能持续呢?现在的画家最缺的就是人文底蕴,所以一定要注重后天的滋养和熏陶,努力吸收传统文化。

记者:在您看来,画院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改进?

王明明:画院问题说起来不少,但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一个艺术的大环境。我的原则是,即使不能改变大环境,起码我把画院的小环境搞好,把画院风气搞好。我做院长十几年来,一直顶着压力想做好一些事情,包括建立美术馆、举办“北京风韵”系列展览等,就是想证明画院存在是有其特殊性的。我们一直在坚持教学,主张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但北京画院从来不设课桌,不手把手教,因为所有进来的学生都是有基础的,中国画的传承需要个性化,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师父带徒弟的个性化管理。现在画院系统的普遍问题是以创作为主,研究不足。画院应该加强自身的研究力量,努力研究艺术的传承,如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等。因为评价画院的成绩,就是要看其对所在地域的文化、美术有何贡献,这是硬指标。研究、创作、教学——这三者谁主、谁辅,画院要有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记者:现在各地画院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很不平衡。从管理角度看,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王明明:我非常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一个画院系统的“行业标准”,哪怕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也好,能够对画院的功能、职责等有一个明确定位,如此才能衡量画院做了哪些工作,是否符合国家对画院的要求。有了这个标准,各种管理制度才能施行、才能有效,包括选拔机制、人才机制等。现在很多人争着当院长,但上任后却无所作为,带着画院的画家到处走穴,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每个画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建立标准,促使画院依据艺术发展的本体问题制定管理办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画院活起来,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