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漫步月球路 2016-06-06

 六、洛阳以井命名的村落

洛阳市以井命名的村落,共计有24个,主要分布在市区的老城区、涧西区、高新区、伊滨区以及偃师市、新安县、孟津县、伊川县和宜阳县。

1.新安县石井镇

这是洛阳唯一以井命名的乡镇。原为石井乡,位于新安县北部,距县城46公里。西为渑池县,东北为小浪底水库。清乾隆年间为新安县北乡石井牌,辖石井、井子沟等9个村落。民国元年为全县8个选举区之一,1922年改为石井乡。建国后为新安县一区(石井区),后改为中心乡,1958年改为石井公社(黄河公社),为全县6个公社之一。1984年改公社为乡,下辖包括石井、下石井、井沟村在内的24个行政村。2005 年,原峪里乡和石井乡合并后归石井乡统一管辖,成为新安县面积最大的一个乡,2010 年撤乡建镇。现石井镇有包括石井村、井沟村在内的29个行政村,24127人。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630亩。

石井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龙潭大峡谷、荆紫山、黛眉山及围绕小浪底水域的众多半岛和小岛。石井的峪里盛产牛心柿子,1980年在全国柿树评比中被列为优质品种。现有较大柿树万余颗,年产鲜柿40余万公斤,可制作柿饼15万公斤。介庄大黄杏具有“个大如鸡卵,色鲜如金,味美如蜜”等特点,为杏中之精品。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26:中国最美乡镇石井镇

2013中国最美村镇”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全国共有60个村镇入选,分别荣获“宜居奖”、“景观奖”、“人文奖”、“传承奖”以及“典范奖”。其中河南俩村镇入选,分别是获得“典范奖”的新安县石井镇获,获评“传承奖”的嵩县石场村(石头部落)。 2015821,石井镇王家沟村黄河岸边的一道山岭被确定为“洛阳的北极”。

另外,在清乾隆年间,新安县东乡(今磁涧镇一带)设有金井牌;民国期间新安县二区有金井东乡、金井西乡。

2.新安县石井村

石井镇29个下辖村之一,因村中有一口古老石井而得名。旧新安县志曾有记载:“石井村东有一井,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3.新安县井沟村

石井镇29个下辖村之一,又称井字沟村。位于洛阳小浪底水库库区八里胡同南岸,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东麓,距县城53公里。全村总面积6.78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组,298户,1186口人,耕地面积1104亩。古时村中有一眼老井,是在石板上开凿而成的,村子因此而得名。至今井水仍能饮用。

据《洛阳村史通览·新安卷》记载,很久以前,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路过该村,向村民讨水喝,村民却拿不出水来。当时的井沟村缺少水源,村民饮水十分困难。老头儿听完村民的诉苦,拍着胸脯说:“你们不要发愁,吃水的事情包在我身上。”说完,带着几个村民来到荆紫山脚下,选中一块石板,说那里有水,交代村民要打6(20)深。可打到6丈深时井里并没有出水,老头儿拿起一把凿子,到井下咣咣凿了两下,凿出两个井眼,井水立即喷涌而出,从此村民们吃水无忧。

井沟村的“神仙”遗迹很多,西村一老宅门前,有两块石碑。一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立的“观音菩萨碑”,另一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立的“重修观音菩萨堂碑”。观音菩萨堂始建于明代,民国时期重修。

井沟村地处连接两省四县的交通要塞,古时是洛阳通往山西垣曲的必经之地,村中高门大院较多。村里现存老宅多处,村民赵全福和左右邻居三家院子的门前,还并排耸立着三棵树龄达600年的国槐,为村中一景。紧邻村子的荆紫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又名荆山、敖岸山、金子山,“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天坛峰下有通仙观,俗称荆山庙,为宋元时期建筑,曾多次重修,观前有明清及近现代石碑50多块。峰顶有清代建的玉皇阁。

另外,在新安县北冶镇柿树岭,也有一个井沟村。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27:石井镇井沟村的石井

4.新安县老井村

新安县老井村位于磁涧镇涧河以北,村中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长沟。王姓是村里一大姓,系从洛阳市涧西区工农乡的西马沟迁来。距离村民集中居住点较远的沟边上,有一座王氏祠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安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老井村王氏祠堂发现了4方石碑,其中一方“晋太保孝王祥之碑”弥足珍贵。碑文显示,汉末战乱时,王祥曾搀母携弟览避地庐江。庐江即现在谷水以西的王祥河,以前叫谷水,后因王祥卧冰,改为王祥河,也叫孝水。由此可见,当年“王祥卧冰”的故事发生在洛阳。现老井村的王氏祠堂还有一方“移建晋王太保祠碑”,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5.老城区井沟村

老城区邙山镇下辖的19个行政村之一,位于邙山镇东北部。北接孟津县朝阳镇向阳村、郑家洼村,南邻瀍河区瀍河乡北关村,东靠瀍河乡盘龙冢村、上凹村,西连徐村。辖井沟、朱家湾、王圪垯、朱龙咀4个自然村,共计492户,2027人,耕地面积2250亩。村内有东沟、庙沟、沙里沟、泉子沟4道沟。沟沟有井,故名井沟。

6.高新区老井村

位于洛阳高新区辛店镇西北,东临宁洛高速,西连姚沟村,南有洛宜公路,北为旺窑沟村。在老井村村北的一块庄稼里,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伊简王朱颙炔墓。朱颙炔世袭了父亲伊王朱木彝(朱元璋的第25庶子,封地在洛阳)的爵位。2014年,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在该村发现并征集到一张拍摄于1850年前后、目前洛阳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照片。照片的主人是洛阳市高新区辛店镇老井村75岁村民赵克彬的曾祖父赵正家。照片长5厘米、宽3.5厘米,虽然有些模糊,但人像还算清晰。

7.伊滨区刘井村

位于伊滨区诸葛镇。东临诸葛村,西接裴村,南连韩村,北通杨堂村。全村有7个村民组,1530人。全村以刘姓居民为主,因坐落于伊河南岸,漫滩开阔,南依干旱瘠薄的坡岭,居地处于坡下,掘地成井,灌溉十分方便。村南为坡岭,当地人将岭下滩地称之为“井地”。因刘姓最早迁居于此,以井命名,遂称刘井。村北有一小村叫李家胡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两村合为一个大队,以刘井大队相称。村中有一水井,井石上刻有“刘李两姓共用”字样,当地居民亦以“俩井”称。

刘井村西4公里便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村南1公里的万安山,青石储量极为丰富。受此人文、历史的影响,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民自古多有从事石雕。起初村民从事石刻只是为了谋生,但是他们高超的石刻石雕技艺不经意间为龙门石窟造像的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小到无名小佛,大到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陈毅亲笔手书的“龙门”二字,也是刘井石匠凿出来的。刘井村附近有一大型采石场,当地人习惯称为“采石岗”,有丰富的石料资源,刘井人世代在此采石、雕刻,遂与石结缘。刘井村的村东和村西各有一处佛爷堂,两座佛爷堂里供奉有三尊石佛爷像,均出自于刘井石匠之手。20世纪50年代,三尊佛爷像被送往当时的龙门石窟管理所保护,今存于龙门东山五佛洞内。据考证,这三尊佛爷像分别刻成于隋和唐。据此推断,刘井村与石头结缘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千年。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28:刘井薛氏石刻

在众多的石刻之家中,唯独薛氏一族一枝独秀(图28)。“刘井薛氏石刻”堪称我国民间手工技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渊源之久,技艺之精,影响之大,在石雕艺术界少有能与之婢美。薛氏先祖有8代从事石雕,至薛肯堂(1894—1942)、薛永山父子,薛氏石雕艺术达到高峰。薛肯堂所刻张钫将军张子温的墓志(章太炎撰文、于右仁书丹、吴昌硕撰盖)人称“三绝笔”,现存于新安县千唐志斋。另有不少作品现存于西岳华山或龙门石窟风景区等处。洛阳著名书法家李振九书写的碑文,非肯堂不让其刻。由于过世较早,其子薛永山自幼随祖父庭恩、三叔隆堂学习石刻。13年间,得到薛氏石刻真传,熟练掌握多种书体刀法。2006年,获“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他雕刻的石狮、石佛像、石画、石马、石龟等作品,或具有隋唐雕塑的神韵,或雄浑大气,具有汉魏石雕之风格。2015年5月,“刘井薛氏石刻”入选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伊滨区老井村

伊滨区位于李村镇西南。西邻上徐马,南连万安山,北与牛沟一沟相通,西为禹宿谷堆。辖王沟、东沟、火石沟、牛沟4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2500亩耕地,2160口人。古时候最早迁往此地的是高姓人家,他们在其院内打了一口井,水源旺盛。气候干旱,水犹清冽,从不枯竭。后来,迁居者渐多,一直依赖此井生活,人们遂习惯呼“老井”,老井村自此形成。

9.偃师市义井村

位于首阳山镇寺里碑村南,南靠洛河,东靠207国道,西接龙虎滩村,辖义井、宋湾、小湾3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1930余口人。

义井村之义井,开凿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洛阳县志》载:“北魏甘泉在城东,石槽铁罐,以济道途渴者,故至今成为义井里焉。”义井村一带,清代为义井里,义井铺,清末地方政府曾花费银两上万两,在村西大官道北,修建一处占地4亩的义井行宫,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驻驾,后成为偃师县洛河西北分县的办公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开通,跨偃师县境内32公里,设有偃师站和义井铺站。村北有平等寺遗址,北齐4通造像碑原立于义井村平等寺,后不知何故移至寺里碑村南,今收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魏晋洛阳的惊鸿一瞥”之二:魏晋洛阳名井及井文化(七)
29:义井村古沉船发掘现场

今义井村有相当一部分位于洛河故道。20139月和201412月,在义井村先后有两条古木船被村民在浇地灌溉时被发现。这是洛阳市洛河沿岸首次发现保存较好的沉船,经文物部门鉴定,均为清代洛阳运河沉船(图29),对研究古代洛阳内河漕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0.偃师市王家井和韩家井

位于偃师市岳滩镇堤头村,为堤头村的两个自然村。因居住地位于滩区,当地称为“井地”。村中的王姓居民和韩姓居民分别依井而居,故称之为“王家井”“韩家井”。

11.偃师市醋坊井村

位于偃师市翟镇镇王七村,系王七村所辖的4个自然村之一。醋坊井,系生产醋的作坊旁边的一口井。相传,在清顺治年间,一天早上,鸡初叫,该村醋坊的小伙计到井边挑水,忽然发现一条白蛇,头伸井漕中,正忙于饮水。小伙计受惊逃走,告之掌柜,掌柜听完大喜道:“白蛇就是龙神,同我等共饮一井水,发迹不远矣。”于是,掌柜便亲手蒸就了五支“莲花大供”,到井边拜祀一番,后来掌柜果然发迹了。

12.孟津县刘家井村

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西北部,系三十里铺村的一个自然村。三十里铺是隋唐时期连接孟津和宜阳的一段驿道,“自三乡古交界以至津界”,驿道两边沟深路窄,历来为战略要地。唐高宗时期,高宗及武后喜好旅行,常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转悠。地方官府下令驿道边的村子整修驿道,种植驿树,以讨皇上欢心。此徭役一直持续到清代。可三十里铺一带实在不适合种树,年年种,年年死,劳民伤财。清代乾隆年间(1795年)春,村民们集体抗议驿道边植树,乞求免去这份苦役。官府还算通情达理,免了此项劳役。村民赶紧立碑纪念,立下一通“免植路柳感德碑”。碑上写道:“驿路植柳,公役也……若夫沟深而路窄,纵岁岁补栽,奈损伤何?本乡所邻驿路……正如是也……合乡乞免差。”刘家井自然村北,为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汉灵帝刘宏的文陵即位于此地。在刘家井村的对面东侧的田野上,汉灵帝的另一位皇后何皇后亦合葬此陵,即文昭陵。

13.伊川县井沟村

位于伊川县吕店乡拉马店村。该村有5个自然村,井沟是其中之一。

14.宜阳县圣井村、圣井新村

位于有宜阳“东大门”之称宜阳寻村乡韩沟村。韩沟村有25个自然村,圣井为其中之一。另外,在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外地因扶贫搬迁移居到本村的居民,新建有圣井新村。

15.宜阳县谢井村

位于宜阳县樊村乡老庄村东北部。老庄村有11个自然村,谢井为其中之一。

16.汝阳县井沟村

位于汝阳县城关镇,辖上井沟、下井沟等10个自然村。紧邻汝阳黄龙潭水库。

17.扳倒井村

位于汝阳县刘店乡刘店村。刘店村有10个自然村,扳倒井为其中之一。其村名来源与宜阳县扳倒井村相似。

18.洛宁县石井头村

位于洛宁县底张乡西南部4.2公里处,全村有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830亩,1000余人。

19.井凹村

位于洛宁县底张乡北张凹村东部,系北张凹村的5个自然村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