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签到】——第三十二天

 水墨清欢555 2016-06-06

【考研签到】——第三十二天



复习章节:隋唐部分绪论



读而思答案  ID:春梦被尿憋醒  

1.试简要评析一下杜甫律诗的代表《登高》。

答:《登高》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他晚年流落夔州之时,是诗人登高有感而作。全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开首四句,是对登高所见秋景的描绘。这四句诗,一粗一细,一虚一实,通过具体形象写尽了登高所见秋景,为以下悲秋作了准备。诗从颈联开始转入集中抒情,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多层可悲的意思。尾联继续写悲秋,而内容更加侧重眼前,最后写诗人连借酒消愁排遣苦闷都不能做到,更是可愁可恨。

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难求索而不遇的感喟。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是蕴含着悲壮的感情,能使人感受到诗人那种博大的胸怀。

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景抒怀。具体说来,诗中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而来的江水联系起来,使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杜甫用了许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

此外,全诗在声律句式上也有着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此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中则称“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2.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答: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其中,“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或者说,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才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已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而“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接着便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昧。又如《蜀相》一诗,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北征》、《洗兵马》、《秋兴八首》等也都是这样的例子。


3.简述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他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上的大家。

一、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他所创写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4.简要谈一下在诗歌所达到的境界上,李商隐与杜甫的诗歌有何异同之处。

答: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在艺术上可以和杜甫诗歌的浑成境界遥相呼应。李商隐推崇杜甫,不仅学杜甫的古体,更重视学杜甫的近体。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李商隐之通于杜甫,不仅得力于多方面学习,更在于其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

不同的是:(1)杜甫较李商隐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篇终接混茫”,所接的是外部世界。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也有一种浑沦之状。(2)李商隐的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故其诗境没有回到杜甫及盛唐诗人那种与外部世界贴近的浑成,而归于跟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更易相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5.简答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答:温庭筠和韦庄的词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都具有花问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特征,并且二人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韦庄的词与温庭筠的词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温庭筠的词非常客观,很少作主观的表达,而韦庄的词则大半都是对他自己感情的主观的直接叙写。这是他们俩人之间很大的差别。所以,过去一般人认为温词是托物寄情,韦词是直抒胸臆。其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所用的笔法常是比兴,韦庄常用的笔法则是赋,比兴造成兴发感动的力量,在它的形象,在它的委婉和曲折,赋之造成感发则在其叙写的口吻。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再次,风格不同。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而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同时,韦词的抒情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其“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总之,韦词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词的密集艳丽、深隐含蓄。


按照进度,今天就结束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的一轮复习,距离我们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清明节假期即将来临,希望各位粉丝利用这个时间努力跟上进度,或是整理一下前期的复习笔记。感谢各位陪伴,准备好跟随小编约战第三卷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