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签到]——第十九天

 水墨清欢555 2016-06-06
考研签到——第十九天

welcome

复习章节额:魏晋南北朝(绪论)
复习重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文心雕龙》上篇主要讨论文体,分33大类,“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追溯起源,叙述演变,说明名称意义,并举例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

(三)对文学审美特性自觉追求。文学自觉最终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1、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用事和对偶的讲究。

2、《文心雕龙》多论述作品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等,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作品品评。

魏晋以后人物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评议外,增加审美成分,为已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品题。《世说新语》中品题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神、朗、率、真等,最常见的是:真、深、朗;用作比喻的不乏自然物象。

人物审美对文艺审美起催化作用;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文艺批评,如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

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

(一)《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1、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序志》一篇是全书的自序。

2、贡献:

四、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萧统的《文选》

选诗带较大宽容性,选诗最多的三位诗人是:陆机52首、谢灵运40首、江淹31首。在标举一流诗人方面眼光不高;推崇被忽视的诗人方面眼光高。

五、新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探寻文学特点、文学分类、文学创作规律及文学价值。

(一)汉代儒家诗教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二)魏晋后诗学摆脱经学束缚,追求文学独立的意义,提出新理论概念,如风骨、风韵、形象,并形成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各类文艺互相沟通。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乱世文学,作家在战乱中易感受到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祸福无常及个人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悲剧性基调及作为补偿的放达,后者常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带上了政治色彩。

二、文学创作的某些共同主题,如生死、游仙、隐逸,并与药和酒相连。

(一)生死主题。

1、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2、对待人生的四种态度

(二)游仙主题主要想象神仙世界,表现对其向往及长生的愿望。

1、《离骚》、《远游》开游仙主题先河。

2、魏晋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变浓。

(三)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第三节 门阀制

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门阀制度使士族和庶族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不平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一)战国时代作品中有反映,宋玉《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最早。

(二)《古诗十九首》

(三)魏晋南北朝左思《咏史》、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二、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两潘。

(一)与门阀制度有直接关系,文学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

(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曹植《责躬》,潘岳《家风诗》,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诗》。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玄学。

是一种思辨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玄学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派。

二、言意之辩内容是言辞和意旨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影响重大。

(一)言不尽意论。

(二)得意忘言论。

三、魏晋风流。

定义:魏晋人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乱世下痛苦内心的折射,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否定,认为名教是执和障,主张破执除障,保持本来面目。


(四)与文学的关系:

1、表面看来,阮籍、嵇康等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作品体现魏晋风流的特点,《世说新语》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2、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向往,自我表现的要求和无拘无束的氛围,是文学成长的好条件;

3、魏晋玄学转化为文学。直接转化,玄言诗;陶诗以从生活中体悟玄理为艺术特色,理趣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

二、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一)想象世界丰富。佛教三世(前、今、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三界、五道观念把思维时间空间和想象世界扩大了。用因果报应观念解释人间现象,如刘义庆《幽明录》、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维摩与观音形象在这时建立。

(二)故事性加强。佛经故事传入中国。有的直接来自佛经,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鹅笼书生”;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本土故事,如《幽明录》。

三、反切产生和四声发现。反切产生于汉末。在翻译佛经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分析汉语声音结构,分析出声母韵母,产生反切;反切欲求准确,就发展到对声调的注意。四声发现始自南朝宋代周颙。

四、词汇扩大。用原有汉字翻译佛教概念的,如“因缘”、“境界”等;外来语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多样化。佛教中真与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等观念,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三、正始文学。

、发展脉络:

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一)南北对峙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如南北朝民歌。

(二)南北文化交流:北朝诗歌模仿南朝明显,梁末,庾信北促进南北文风交流;北朝散文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方文化对南方影响在音乐和佛学方面明显。

(三)魏晋南北朝新变: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兴起和佛教传入带来新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四)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传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抒情性强、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诗化散文即骈文兴盛,成为重要文学现象;抒情小赋因骈文兴盛增加骈俪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确立;南北朝民歌加其他因素,使唐绝句繁荣;中国小说基础奠定,出现一批志怪志人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