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签到]——第十六天

 水墨清欢555 2016-06-06


考研签到——第十一天

welcome

复习章节:第四,五章(共四节)
复习重点:

2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___________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22.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________》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3.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_________》中。

24.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________》并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5.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赞叹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是谢胱的名作《_________》。

26.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故又称“____________”

27.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____________。

28.谢胱的山水名句“___________,澄江静如练”历来被人所称道。

29.鲍照的代表作为《________》十八首。

30.南朝与谢胱并称为“大小谢”的诗人是谢灵运,其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21.郭茂倩   22.西洲曲   23.梁鼓角横吹曲   24.孔雀东南飞  25.晚进三山还望京邑 26.永明体

27.易诵读   28.余霞散成绮  29.拟行路难     30.园柳变鸣禽

鼓角横吹曲:

“横吹曲”,原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鼓角横吹曲现存歌词六十多首,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它们与汉乐府民歌十分相似,富有战斗性,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明快。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义叫“梁鼓角横吹曲”。

山水诗:

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欤风貌。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家”之称。就诗歌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在赋与文的创作中,谢灵运以《岭表赋》、《山居赋》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简述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南朝文学是指宋、齐、梁、陈四代的文学。这个时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创作活动受到空前的重视,文人集团创作活跃,作家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越前代;作品内容单薄空虚,但题材有所开拓,形式技巧趋于成熟;文学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南朝帝王多喜欢文学,他们常招纳文士,进行唱和,形成不少文人集团。如刘宋临川王刘义庆、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都在邸府招集文士,对形成吟咏之盛的文学创作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帝王的倡导,也有助于社会上文学风气的形成。南朝时期,家族、父子、兄弟以文学见长者很多,也可以说与这种风气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比较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出现,“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同时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如沈约提出作诗“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到了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则进一步骈化,骈体文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第三、文学观念上,由重“言志”转向重“缘情”,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作家在创作上普遍重视“缘情”,强调吟咏性情。“缘情”的主张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倾向,特别是萧纲、萧绎,提出“文章须放荡”、要“情灵摇荡”等。在这些主张下,作家更注重词采之美与抒情色彩,更重视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一时期的南朝文学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作品的格局比较狭小,作品中强烈的进取精神与慷慨有力的情感力量相对较为薄弱,造成了气格卑弱的弊病。


简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沈德潜曾将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涛胜人正在排。”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火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而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如果说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那么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而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谢诗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平淡之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