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体质观及其临床意义

 369蓝田书院 2016-06-06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人体体质且最为全面的著作,《灵枢·寿夭刚柔》有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明确指出了人在生命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阴阳、肥瘦等十分显著的个体差异,先人对于这种个体差异的认识就是最早体质观念形成的基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世人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对于体质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热门的医学话题。




1
“体质”一词的渊源与出处

《说文解字》曰:“体,总十二属也;从骨礼声;他礼切。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斦;阙,之日切。”。“体质”一词最早出现于《景岳全书·杂证谟》,书中论及“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作为中医体质学的开端鼻祖,中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提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五形之人”“五态之人”“此人者质壮”“是人者,素肾气胜”,早在几千年前,先人前辈便认识到个人体质的差异。近20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中医学将体质的概念表述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2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对于个人体质的形成,《内经》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考虑。认识到人之先天禀赋和人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饮食、起居、年龄等都是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2.1 先天因素

《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指出先天之禀赋是体质形成的根本原因。父母体质会通过先天遗传给后代,对于后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地理因素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体质形成所依赖物质的主要来源。《素问·异法方益论》言:“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论述了由于人体生存环境和方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使得体质有偏寒偏热偏阴偏阳的不同特征。《内经》认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可以间接甚至直接作用于人体内部,从而形成人体不同的体质特点。


2.3 饮食因素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味过于酸,肝气乃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揭示了脾胃乃后天之本,饮食得健,气血生化有源,体质得以增强。若五味偏嗜,气增而久,则脏气偏颇而体质有所变化。同时提示出,五味调和,滋养五脏则可以增强体质。




3
体质的分类

体质之异同,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探究。《黄帝内经》在“天人一体”的自然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指导下,从五行、阴阳、肥瘦、壮幼、勇怯、形志苦乐、须毛、五色、地域等方面对体质进行了详细分类。这些分类均是在大量人群对比、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由于方法多样,角度不同,标准不一,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种:


3.1 阴阳划分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内经》诸多条文都说明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而体质就是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固有特性。可见,阴阳的变化影响体质的形成,无论是先天禀赋还是后天获得都存在阴阳变化的差异,个体都存在一定或阴或阳的偏胜偏衰,导致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偏阴偏阳的差异性。《灵枢·行针》篇中,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将体质分为“重阳之人”“颇有阴”“多阴而少阳”以及“阴阳和调”四种类型。《灵枢·通天》篇中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五类,即“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太阳之人”、“多阳少阴”的“少阳之人”以及“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同时指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3.2 五行划分法

《黄帝内经》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体质分类法见于以五行属性进行体质分类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该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将人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体质类型,又结合五音(角、徵、宫、商、羽)、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的差异,将上述木、火、土、金、水五型中的每一类型再分为五个亚型,即成为“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即“阴阳二十五人”。


3.3 外在特征划分法

形体的强弱、胖瘦是体质差异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灵枢·逆顺肥瘦》篇中根据体形的肥瘦、年龄的壮幼,把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三种类型,并根据常人的不同体质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端正敦厚者”“壮士真骨者”以及“婴儿”等不同体质类型。《灵枢·卫气失常》篇中又把肥胖的人按皮肤纹理及皮下肌肉的特性进一步分为“膏”“肉”“脂”三种类型,并且指出这三种人的体态结构、气血多少、寒温的特征各不相同。如: 膏型体质的人“腘肉不坚”;“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等。


3.4 心理特征划分法

《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将体质划分为五种形志类型,即体质的“五形志”特征: “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乐志苦”“形数惊恐”。这里的“形”指形体;“志”指精神情志活动。形体过于劳苦为“形苦”;养尊处优,饱食终日不劳形体为“形乐”;畅怀无忧,踌躇满志为“志乐”;忧愁抑郁,劳伤心神为“志苦”。“形数惊恐”则是指屡次受到惊恐刺激的人。




4
人体体质与疾病
4.1 体质与疾病发病

《内经》率先提出了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个体体质状况。《灵枢·五变》云:“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于人乎!”以斧斤伐木为喻,形象地说明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内经》还认识到体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患者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如,《灵枢·痹论》指出,同时感受风寒湿之邪气而发为痹症,但“阳气少,阴气多”体质者表现为寒痹;而“阳气多,阴气少”体质者则表现为热痹。不同体质的人感邪为病有不同的从化趋势,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疾病症候类型。


4.2 体质与疾病预后、转归

《灵枢·论痈》云:“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提示热者阳盛,抵抗力强,疾病预后好,反之,寒者阴盛阳虚,疾病不易治疗。《素问·评热病论篇》言:“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指明体质壮实之人,抗邪有力,其病程短,预后良好;而体质弱者,抗病能力弱,邪易乘虚内陷,病多难治愈。


4.3 从“三因制宜”看疾病治疗与养生防护
4.3.1 因人制宜

体质是人独特的个体特征,这种特受先天禀赋和各种后天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中必须重视这些因素,根据个体特点采用适合的措施。例如,《灵枢·通天》指出, 少阳、太阳之人体质偏于阳热,治疗宜泻其阳而防脱阴;少阴、太阴之人体质偏于阴寒,治疗中应忌攻泻,以防血脱气败;而阴阳平和之人体质亦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故治疗仍须审其有余不足,补虚泻实,以平为期。此是言冶疗当因人而异。


4.3.2 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详细的论述了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特点各异,故治疗方法也有区别。“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当重视人体体质的地域性、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特征,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和治疗措施。此是言治疗当因地而异。


4.3.3 因时制宜

《内经》认为,人的体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四季的交替、时光的变迁、日月的更迭都会使人的体质发生相应变化。在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中都应该考虑到时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毋逆天时,勿失气宜。此是言治疗当因时而异。




5
小结
个人体质都有其特殊性和个性化特点,中医上强调“因人制宜”,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其发病和治则。《内经》体质医学思想中体质对疾病的影响提示我们:重视不同体质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及不同体质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根据不同体质辨体论治,从改善体质入手,祛除病邪,平调阴阳,纠正体质的偏颇状态,从而正确分析病势发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者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