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室剪纸

 常州赵虹 2016-06-07

隋唐五代,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民间剪纸得到了普及,开始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居室装饰中去。宋代的城镇经济发展更是超过唐代,商业活动的发达,促使人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日常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观,开始流行贴窗花、墙花、顶棚花、屏风花、门幡等剪纸形式。内容、形式及社会功能越来越丰富的剪纸,成为人民美化居住环境、祈福纳祥、驱鬼辟邪必不可缺的民俗活动。

1、窗花

唐代中期,山西临汾一带腊月,民间普遍有“剪纸贴于壁,以求福于神”(《平阳府志》)的习俗。妇女们剪纸贴于窗户、门楣、墙壁、顶棚等处,祭祀五祀。“五祀”是指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室神)。《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平时出入饮食,五祀随事而祭,无有定时,人们相信他是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安宁和幸福的神祗,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这种习俗,至今在胶东的栖霞、海阳还能看到。每届腊末,民间都要举行祭祀先祖与五神的活动,除了各类供品外,天地窝、门楣、灶龛、井架、窗楣、族谱上,都会看到挂笺和吊子作装饰。唐代徐延寿有“柴燕贴庄户,粘鸡待饷人”。《平阳府志》中也载:“幡悬井邑新”的诗句,说明窗花、墙花、门笺、屏笺、神龛笺等剪纸在唐宋时,已广为流传。

随着民俗剪纸的发展,无论从剪纸的应用范围,题材内容,还是形式种类和用途上都不断发展和变化。到了明代,五祀剪纸的应用范围已扩及成为“居室剪纸”,作用不单单是作为祭祀而用,已经成为装饰美化生活环境、烘托节庆、礼仪气氛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

五祀剪纸自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这天要送灶神回天庭述职,陕西等地的老人们会拿出剪刀剪灶王爷的神像,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像。贴在灶后神位上,上面再剪五幅挂笺作装饰。再剪匹马、供花、供点糖瓜、马草之类,男人焚香祭灶,并喃喃叮咛:“灶王爷,本姓张,休了丁香纳新房,黑了心肝没好报,家产百万都烧光,没脸再见世人面,钻进灶炕成灶王。骑着马,挎着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大帝奏报这一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转载]居室剪纸
                                     ( 灶王 河北)

除夕,祭天地神。天地神一般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即万物的主宰。接神和送神时,除了点烛、烧香、摆供品,还要张灯、挂笺、吊子,也要剪纸马贴挂或焚烧,让神骑马上天下界。

西北地区,自元代以来,一直流行岁时贴钱马的风俗。所谓钱马,是剪一匹宝马背驮金钱或元宝。除夕,贴春联时,一并贴在门楣上,或骡马厩、羊圈的门框上。钱马用黄裱纸制作,将一张黄裱纸沿角对折,成三角形,将斜边贴在中心,三角垂下,两边各悬贴一幅钱马。到了初三送神时,烧掉。贴钱马有两层意思,钱马,象征天马送禄、马上发财

[转载]居室剪纸
                                        

                    (宝驹送财·烟台)
从初一到初三,红彤彤的春联,黄澄澄的钱马,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确实给节日增添了喜气。钱马与门吊子一样,按旧俗,门楣贴上钱马后,就意味着家里请来门神,有门神把守,讨账借钱的人不会再登门,否则,就会给来人带来晦气。

宋末元初时期,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盛兴过年贴窗花的习俗。五祀家神之一的窗户,除夕要更换上新窗户纸外,再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与门楣上的门笺、照壁上的财神笺、院墙上土地神龛上的佛挂、井台上的挂笺、灶前的灶君吊子、牛马棚前的吊挂等等,组成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氛围的精神文化体系,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凭着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创造出既经济节俭又朴素大方的居室装饰剪纸体系,营造出喜庆、兴旺、祥和的年俗气氛。窗花剪纸,与其他剪纸种类不同,它总是以温馨善良,美好,供人们愉悦共赏。

窗花的色彩,总是鲜艳夺目,招远人说:“白天看染花,晚上看红花”室内、室外、白天、晚上,均可以欣赏,显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象。元明时期的窗花以喜庆吉祥为主调,兼有驱禳辟邪的成分,《帝京景物略》载:“腊月三十日五更,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窗花发展到清代,尤其乾隆朝之后,以表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庆吉祥、珍禽瑞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题材的窗花大量出现,围绕着祈子、教子、祝福、纳吉、招财、辟邪等主题展开。窗花在黄河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十分普及。窗花的形式,因各地窗户格式不同,其形式也适应窗户结构而发生变化,山东胶东地区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子窗而形成。旧民居的窗户有大棂子窗、小棂子窗等类型。棂子窗最常见的布局形式是中间一个大花,当地人称“窗心”,这是主题内容;四角贴三角形剪纸,名曰“窗角”;上下小方格贴小型剪纸,其花小到不及寸,让人叹为观止。窗心高30厘米左右,一个整体的图案分四至十二幅均等条形花,避开棂梁,依次贴在窗棂之间。复原了整体画面,用心之巧人人称绝。更为甚者,艺人们会将窗心剪成一座戏楼,楼分二、三层,多者四、五层。每层都有戏出演出,或《二进宫》、《花木兰》或《三娘教子》

[转载]居室剪纸
                         (花木兰 福山)
截取其精彩一出,博得观赏者瘾不住也来上几句戏楼中的唱词。陕北一带窑洞窗花,是由36格构成的方形窗花,叫“窗云子”。胶东龙口,河北蔚县用毛边纸等刻镂出后,再施色彩,称“染色窗花”,西北大幅、重复与对称的窗花称“转花”。多系圆形,窗花中间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为四片,四个窗格各占一格,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和观赏效果,窗花一般采用阳剪,以求得较多的镂空采光面积。陕北剪纸能手张林召说:“剪窗花要细,剪炕花要粗。窗花粗了堵光线,炕花细了没精神。”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原委。明亮的窗户是最能集中展示剪纸艺术的舞台,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体现了窗花艺术古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品类,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大宗,比其它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故窗花往往成为剪纸的代称。[转载]居室剪纸
                                        (过年 福山)

墙花集中在北方地区,一般贴在炕的周围,是装饰房屋四壁的剪纸,与窗花交相呼应,又称“炕围子花”。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家家住窑洞,无论节日,还是平常,最讲究贴炕围子花。这炕围子花,一来起到档尘作用,二来美化窑洞,又是女主人显示心灵手巧的一方天地。

墙花比窗花的灵活性要大,以连续性的组合纹样比较常见,像“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十二季花仙”以及一些戏曲故事。墙花不受尺幅限制,无论从色彩配置,还是故事内容,都比较自由活泼。墙花为了便于贴牢、耐用,镂空线条比较粗犷豪放。早期的墙花,比较素雅,黑纸用的多,尤其老年人的居室,黑色中,又掺入绿和红,看着顺眼。图案剪一些松鹤延年、鹿鹤同春、丹凤朝阳、山水花鸟和古代名士等连环画式的故事等。边角上以二方连续的万字、回纹、寿字纹等串为一体。[转载]居室剪纸

                                (墙花 招远)

山西静乐的农村,每逢过年,家家都要把房屋打扫一新,揭下旧墙纸,糊上雪白的墙纸,妇女们把剪好的新墙花拿出来,挑出自己喜欢的花样儿,贴满墙壁,与新贴的窗花交相呼应,于是,蓬荜生辉。

天津、河北、山东一带民间,过年时,会在饮水缸处的墙上或水缸侧面贴金鱼缸的剪纸,画面一般为对称,缸里鱼头朝下,配有莲花、金钱纹。胶东一带为缸内游动的大小金鱼,有莲花、鱼藻。意为吉庆有余,也寄托着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的意愿。[转载]居室剪纸
                       (缸鱼 莱州)

建房最隆重的时刻当属上梁。胶东建房上梁,特别讲究,非常隆重,上梁这一天,必须选个好日子,一般要提前请风水先生选出上梁的黄道吉日,良辰假期。时辰的选择,各地有所不同,有的选在正晌午时,象征日子如日中天,红红火火。有的选在“日出卯时”,希望日子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

上梁的日子选好后,就要认真地作好上梁的准备。

上梁前,木工师认真把梁装扮好后放在两条凳子上,不能再沾污物,否则被视为不吉利。同时请先生写幅:“平安福地紫微拂栋,椿萱亲茂喜溢高堂”对联,贴在明间两侧挂柱上。门框上贴“安门大吉”,窗框上贴“安窗大吉”,梁上用红纸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吉建。用六尺或一丈二尺红布或红绸子作梁衣,上面书写“上梁大吉”,底用金色纸剪双龙戏珠、双钱、寿字、蝙蝠剪纸贴在上面,意而“龙腾有吉”、“福寿双金”。同时用红线绳穿好两串制钱、一双筷子、横栓在梁的中间。(

[转载]居室剪纸
                         (上梁大吉 蓬莱)
上梁时亲朋邻舍都来帮忙、祝贺。平时心存芥蒂的人,也会借机拱手为贺,伸手相帮,从而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上梁前,主人一般要准备好升或柳斗、香烛、八仙桌、面点、铜钱、钱串子、五色布、红纸钱、红纸剪得福、寿字、糖果、五谷粮等。升外面贴上红剪纸“福”字,将糖、烟、祭岁小饽饽、铜钱、红枣、栗子、太平钱、红纸钱、染成红外皮的花生,红纸包的五谷粮和一把谷草装在升里,盖上红布,用红绳扎紧口。

在正门口一旁一个,摆放着面塑狮子,意为“猛狮守门”,梁头上摆放着面塑龙、凤、鱼等,叫“压梁头”,房檐上正间东西梁前分别还有面塑大饽饽一对,下压红纸剪得“福、禄”剪纸。

吉时一到,木工和瓦工师开始唱着喜歌拜梁,拜梁结束后随着木匠师傅的喜歌开始发梁、安梁,梁调正安牢后,木瓦匠把贴有福字的升系到红布带上,升到上面,木匠、瓦匠师傅各拿一个升,在鞭炮声中,把糖、枣、花生、红纸钱、饽饽等散向围观者。老人们讲,上梁是“外财(材)入屋”,是发家致富的好兆头,大吉大利,所以胶东人特别重视上梁仪式。

乔迁,就是搬家。其意源之《诗经·小雅》,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行于乔木。”比喻人们搬进高大的新屋,因之把迁入新屋叫做“乔迁”。乔迁要讲究择日子,选一个良辰吉日。日子选好后,家里的老人要提前去新宅子里住几日,说是百邪不侵,驱鬼辟邪。

到了吉日,搬迁的时辰一般选在辰时到午时之间,天亮之前将贵重物品搬进新居,待良辰到时,再搬其他物品,其俗源于“财宝不露白,露白要招贼。”的心理禁忌。

新居入住时,要贴上大红对联,内容多是“吉星高照、幸福常来”、“门庭新气象,诗礼旧人家”等。同时,还要在墙壁上或窗上贴上桃形之类的剪纸,内剪“四季平安”,用以镇宅辟邪。[转载]居室剪纸
                              (乔迁花 胶东)

祭灶是乔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祭拜灶神,祈求灶神保佑家人平安、生活和美。搬家支锅生火的炊烟,在屋顶袅袅升起,直达上苍,报告给天庭,受命于天的灶神随之而来,这时,户主敬上香,供上支锅饺子,磕头祭拜,表示欢迎灶神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