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

 一心斋主 2016-06-07

 

(一)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 

高阳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

 

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图案,本是仿照中国古代建筑中,宫室内部屋顶上用方木叠套而成的方井结构和装饰手法,即所谓“交木为井,绘以藻纹”。藻井这种建筑结构在汉代的宫殿建筑及墓葬中已经普遍应用,如:“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1],“圜渊方井,反植荷渠”[2]都是对藻井装饰的记述。井中的莲荷纹在汉代作为五行之一“水”的象征,认为其可以克火,因而大量用于宫室建筑装饰。在佛教石窟中,莲花图案是圣洁光明的象征,认为人的灵魂可从莲花中获得再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莫高窟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图案中的精华部分。由于处于石窟顶部,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较少,故大多保存完好,色彩纹样十分完整。

莫高窟早期石窟窟形为“中心塔柱式”,北魏之后逐渐演变为覆斗形顶窟,即石窟呈平面方形,窟顶如一倒斗形状,覆斗形石窟顶部中心的方形部分,即装饰着藻井图案。早期的藻井图案均为“斗四套叠”结构,图案内容以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几何纹、火焰纹、水涡纹作为主要组合。一般中心方井为圆轮状莲花纹,莲花外的空间填充水涡纹,四角为火焰或飞天纹。忍冬纹和各式几何纹以连续组成边饰的形式出现。早期藻井图案造型简练朴实,用笔豪放自由,色彩上以土红、土黄、石绿、白、深赭运用最多,形成一种对比鲜明,热烈醇厚的色彩基调。

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藻井图案从结构、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开始发生演变,逐渐摆脱早期藻井图案的旧形式。图案结构上由“斗四套叠”的仿木建筑结构转变为“方井——边饰——垂幔”三层结构。纹饰不断丰富,纹样造型秀美活泼,并且出现了具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纹样用纤细流畅的白线或深褐色线条勾边,表现手法精细,细腻中又不乏灵动飘逸;藻井的色调清新雅致,以石青为主的冷色调中出现少量曙红的对比色,色彩效果显得爽朗而鲜明。这一切构成了隋代藻井图案的独特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唐代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已完全脱离了“斗四套叠”的建筑装饰结构模式,更类似于一顶高悬窟顶的丝织华盖。方形井心内的图案主要有莲花、葡萄、宝相花、三兔、飞天等。井心外的四个斜面上,从内向外以层层扩大的多种带状边饰图案围绕,最外层用垂幔垂帐璎珞,金铃等装饰结束,比隋代的装饰更加丰富。表现手法较前代更为生动,线条细密,色彩层次丰富,出现一个色系的深、中、浅色的退晕处理。此时的藻井图案可谓创意无穷,独具匠心,华丽之极。唐代艺术家在组织藻井图案的结构时,注意了多种繁复图案的层次和节奏,使之变化有致,在石窟顶部形成向上纵深的视觉感受。                                                                                                                 初唐的藻井,井心较宽大,井外边饰层次较少,重点表现井心图案形象,整个藻井图案简炼平稳,色调清新典雅。初唐时期保留和发展了一些隋代藻井的特色,同时在图案的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图案题材不断丰富,开始形成唐代特有的风格。

盛唐的藻井,井心面积渐渐缩小,井边饰层次增多,加重了对边饰层次的设计。越靠近井心的边饰越窄,越向外的越宽大,形成一种纵深层次感。也有一些窟的藻井边饰采用了宽窄基本相同,而纹样主次结合,有节奏的排列。井外边饰纹样丰富多彩,与井心结合呼应,构成一幅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藻井图案。纹样运用上增加了流畅的卷草纹和华丽的宝相花。整体来看,盛唐时期的藻井图案富丽华贵,色彩浓重辉煌,充分展现了臻于成熟的唐代风格。

中、晚唐的藻井,井心大小变得适中,井外边饰宽窄相当,边饰纹样以卷草,回纹,菱形纹为主,边饰之间界以色线,层次、节奏平缓。用色减少,色调朴素,常以土黄、土红为主调,纹样风格十分严整。中、晚唐时期的藻井图案,虽然不如盛唐时期丰富、华丽,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敦煌晚期(五代、宋、西夏、元)时的藻井图案,结构上继承了前代。五代藻井图案基本延续晚唐的风格,花卉纹样与祥禽瑞兽(如龙、凤等)的组合颇具特色。西夏藻井图案中大量出现龙纹装饰,有有团龙、双龙、五龙等等多种组合形式,运用了绘、塑、贴金等多种表现手法,成为此时藻井装饰的特色。宋时的藻井图案以几何纹与团花纹的组合占较大比重,色彩以青绿色调为主,石绿色运用较多,间以土红、深赭,整体效果显得较为单调板滞。

敦煌藻井装饰图案是各类装饰图案中集大成者,是敦煌装饰图案中最重要、最系统最完善的组成部分。通过赏鉴、研究、分析敦煌莫高窟中各个历史时期藻井图案的结构组织、造型和色彩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整体风格演变,有助于全面直观地了解中国历代传统装饰图案创作特点和手法,对现代装饰设计与教学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1]张衡:《西京赋》。

[2]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