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

 guchanglin 2016-06-07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

第一章 专业理念

 第一节 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

1.班主任的地位、作用(P4):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的任职条件(P5):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

3.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诉求(P5-7):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

4.班主任专业化的涵义(P10):班主任专业化就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以专业的观念和要求对班主任进行选择、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的过程。

5.班主任专业化的内容(P11):深化专业认知;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道德。

第二节 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4):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主要内容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精神关怀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

3.班主任精神关怀的重要意义(P17-18):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具体要求(P19-21):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

1.班主任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内涵(P23-25):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

2.素质教育理念是班主任必须树立和坚持的最基本教育理念;

第四节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

1.班主任承担的角色(P37-38):家长代理人、学生楷模、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班主任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原则(P40-41):以高尚的人格濡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出色的能力折服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3.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

第五节 班主任是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1.侵害学生权益的表现(P42-43):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侵害学生的人生自由权;侵害学生的人格权;侵害学生的隐私权。

2.教师的权利(P47-48):教育教学权;科研权;管理学生权;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的义务(P49-5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义务;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的义务。

第二章 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P63-6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内容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基本内容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而“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2.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义务。

3.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P70-7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也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第三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P77-80):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为核心内容,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

3.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教书是教师职业的主要特征,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是师德建设的根本目标。立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树人。

 

第四节 提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1.如何提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P80-84):在专业发展上,既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道德;在师德要求上,既要注重基础,更要注重超越;在价值取向上,既要注重奉献,更要注重发展;在师德养成上,既要注重他律,更要注重自律。

 

 

第三章 礼仪修养

 

第一节 礼仪的作用与原则

1.礼仪的原则(P93-94):尊重原则;适度原则;真诚原则;自律原则。

 

第二节 教师礼仪的特点与意义

1.教师礼仪的特点(P95-96):先进性、示范性、整体性、深远性。

2.教师礼仪的意义(P96-97):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节 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牛修订),对教师的礼仪要求是“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2.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谈吐文明,准确优美;举止从容,风度优雅;仪态端庄,稳重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得体。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

4.与学生谈话时的礼仪(P113):选择好地点和场合;做到师生平等;讲究礼节。

5.在教师与家长交往中,家长会和家访是最主要的形式。

6.家访礼仪(P115-116):选好时机,预约前往;衣帽整洁,庄重大方;用语合理,避免责难;举止稳重,温文尔雅。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第一节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改、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2.《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3.班主任工作的职责(P128-129):(一)从学校教育工作出发的工作职责:教育引导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协调工作。(二)从工作对象出发的工作职责:个体发展指导;集体教育工作。

4.班主任的工作内容(P130-13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注重公平,面向班集体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大胆创新工作方式。

5.班主任如何履行工作职责(P131-132):从学校工作大局出发,配合学校教育的整体安排;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建立班主任工作的学校支持系统。

6.班主任工作的学校支持系统包括:校园安全的预警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

 

第二节 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1.班主任的工作原则(P133-137):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所谓班级中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中没有经过班主任及学校其他组织任命,学生间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

3.班主任如何利用非正式群体(P134):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基础,增进同学间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畅通的信息管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班集体管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培养、培训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形成强而有力、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集体。

 

 

第五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常规管理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1.班级管理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2.《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据。

3.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P144):教学常规管理、行为常规管理、安全教育、偶发事件处理等。

4.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

5.偶发事件的特点(P145):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

6.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P145):控制感情,沉着冷静;了解情况,掌握分寸;依靠集体,尊重学生。

7.班主任的角色定位(P148-149):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校实施管理工作的助手;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沟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桥梁。

8.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期。

9.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

10.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P152-154):贯穿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说理教育法;通过活动强化行为规范的训练;通过考核强化行为规范;环境陶冶;教学渗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第二节 优秀班集体的创建

1.如何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

2.班集体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P155):有集体成员认同的共同目标;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3.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P155-168):确定班集体建设目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形成集体规范和舆论氛围。

4.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班干部(P160):民主选拔班干部后,要培养、指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既要防止包办代替、不大胆放手,又要防止只使用、不教育提高。对班干部既要交给任务,又要教给办法;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支持、鼓励并发挥其特长是使用班干部的主要方法。

5.坚持集体舆论导向是培养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步骤。

6.班主任如何发挥班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P166-168):注意舆论倾向,正确加以引导;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充分运用舆论阵地,诸如班会、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思想评论栏等形式;把握住学生自我教育的时机;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

 

 

第三节 面向全体的发展性评价

1.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的具体体现(P169-172):将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相结合;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2.中小学常用的评价方法(P172-177):成长记录袋评价、素质报告单、学生操行评语。

 

 

第六章 班级德育

 

第二节 班级常规德育工作的开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定如下: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班级德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3.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着手(P194):找准教育的着眼点;建立基本的行为要求框架;确立行为习惯坐标点;活动育人,寓教于乐;螺旋上升、表彰奖励。

4.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P195):明理激情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激励法;环境熏陶法。

5.班级常规德育工作的内容(P190-197):制定班级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节 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指导

1.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P203):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P205):讨论法、情景角色法、行为训练法、认知行为改变法。

3.个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包括:受学业成绩困惑的学生,生理有缺陷的学生,人际适应不良的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等等。

 

第四节 网络德育的新探索

1.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艺术(P212-219):用影像记录学生成长;创建班级网络管理平台;媒介素养教育。

 

 

第七章 班级文化

 

第一节 班级文化的构成及影像因素

1.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

2.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3.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P224-226):青少年文化、同辈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

4.班级文化的影响因素(P228-230):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学校文化。

第二节 班级物质文化的优化

1.班级环境布置的原则(P232-233):彰显班级个性;凸显班级文化主题;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激励作用。

2.如何营造班级物质环境(P234-236):营造整洁、美观的环境;建立生物角,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建立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墙面布置,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第三节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1.班规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班级的管理机构、承包责任制、奖惩制度和班级的日常常规(如班级公约、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

2.如何制定班规(P243-244):确立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分析班级情况;班规应体现民主性、规范性、发展性。

3.如何执行班规(P245-246):解读班规;重视检查和评比;运用奖励和惩罚;协调班级教育环境。

 

第四节 班级精神文化的塑造

1.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塑造班级精神的途径与方法(P249-254):设计班级标志物(如班训、班歌、班徽)、榜样示范;开展集体活动;运用电子媒介;利用传统节日;师生的情感交流。

3.班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在活动中得到加强,班级精神也在活动中深化和积淀。

4.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班级成员共同的行为特征。

 

 

第八章 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第一节 整合班级教育资源

1.对于班主任而言,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包括:班级教育资源、家长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第二节 整合家庭教育资源

1.家访和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

2.家校合作新载体包括家校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家长咨询委员会等等。

3.家访的类型有一般性家访、慰问性家访、表扬性家访、沟通性家访、防微杜渐性家访、纠正不良家庭教育的家访。

4.如何进行家访(P274-275):明确家访目的;分析家访对象;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策略;选择合适的家访时机;建立“家访记录卡”。

 

 

第九章 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第一节 主题班会的设计

1.班会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两种:固定班会(如周会、晨会等班级例会)、主题班会。

2.主题班会作为实施班级德育和开展班级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列入国家课程计划,作为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课程板块。

3.主题班会的原则:计划性、针对性、整合性、创新性原则。

 

第二节 主题班会的实施

1.组织实施主题班会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P306-310):处理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处理好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处理好遵循规范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第三节 主体班会的评价

1.主题班会的评价标准(P312-313):主题具有思想性、内容具有真实性、形式具有新颖性、氛围具有感染性、师生具有互动性。2.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的主导作用(P313-314):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班会实施过程的动态掌控实现主导作用;重要环节的适时介入上。3.好的主题班会课的标准(P315):好的主题、好的设计、好的效果,即内容、形式、效果三个方面都好。4.班会课主题的确定有的是服从于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的需要,有的是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自主开发设计的。

第十章 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第一节 班主任有效人际沟通的基本素质

1.现代学生观(P324-325):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

 

第二节 班主任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1.班主任与个别学生沟通的技巧(P329-332)。

 

第三节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

1.班主任如何协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P335):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经常向任课教师征求意见;请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

 

 

第十一章 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1.如何实现班主任专业发展:(P351-):教育信念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班级建设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自主发展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2.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策略:集体主义教育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科学管理是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开展活动是班集体形成的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