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要求必须写真人实事,真景实物,即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就涉及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位置的问题。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自己所做或经受过的事情),“我”就是文章中的主要线索,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之一)。因此,文章中自然少不了“我”。同学们写这类文章,也不容易将“我”丢掉。 而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由于“我”居于文章中的次要地位,已不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和记叙的核心。因此,同学们往往忽略“我”的作用,甚至把“我”从文章中“抠”去,省略不写。这是极为错误的。如,有的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把老师的优点写得很充分,但是没有把作者自己和被写人(即老师)这种关系用事实表现出来—— 这位老师对“我”怎么样,有过什么接触、帮助,全文一字不提。这样 纯客观地来写一个人物,是不近情理的;“我”在文章中不出头露面,也不会很好地写出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反映,尤其不切合文题中的“我”字。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添嘴巴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添嘴巴的游戏。”老师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娃娃头,这个娃娃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头,可惜就是没有嘴巴。老师说:“谁能把娃娃的嘴添上?”郭岩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老师先叫郭岩出来,用布把他的眼睛蒙住,把他带到小黑板前。郭岩转了三圈后,拿起笔把嘴添在了右腮帮子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这几个同学有的把嘴添在了腮帮子上,有的把嘴添在了眉毛上,还有的把嘴添在了脸的外边,教室里笑声不断。这时,老师说话了:“你们要动脑筋,不能瞎添。谁保证能把嘴巴添在合适的地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老师叫了王壮。只见王壮走到小黑板前,转了三圈,但是很慢。他又用手在黑板上摸来摸去,找到了中心点,用笔在鼻子处点了一下,好象觉得不对,又往下移了一些,把嘴添在了鼻子的下面。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一片欢声笑语。 点评:这篇短文写得很朴实、流畅,只是没有把“我”摆进文章中。“我” 尽管没有亲自到小黑板前去“添嘴巴”,可是参与了这个活动,活动中也一定会有所表现、感受。而这些,文中只字未写,作者真成了“隔岸 观火”啦。 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我”尽管居于文章中的次要地位,但毕竟是文章中的重要线索,是文章内容的见证人;尽管“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渲染气氛、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烘托、陪衬作用;更何况全文要表达的总是“我”的喜怒爱憎的情感。因此作文时,一定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记叙文中,如若通篇不露一个“我”字,一般说来,这算不上是好文章。 【思考练习】 (1)写记叙文,为什么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为什么通篇不露一个“我”字的文章,一般算不上是好文章? (2)修改《添嘴巴》一文,把“我”摆进文章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