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夏:夏季第三个月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6-08

第六卷

季夏纪

季夏

夏季第三个月的问题

 

【原文】季夏之月,日在柳1,昏心2中,旦奎3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凉风始至,蟋蟀居宇4,鹰乃学习5,腐草化为蚈6。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7,驾赤骝,载赤旂8,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9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10取鼍11,升12龟取鼋13。乃命虞14人入材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1516,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17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18文章19,必以法故,无或差忒20,黑黄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21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无发令而干22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蛰,四鄙入保23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24与牛,其器圜25以揜26

【译文】季夏这个月,太阳运行在南方朱雀七宿的柳宿中,黄昏时在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中,早晨在西方白虎七宿的奎宿中。这个月以丙丁日为主,天帝是炎帝,神仙是祝融。动物以羽虫为主,音以徵音为主,律吕中林中为主,数目为七。味道以苦味为主,含臭味焦味,祭祀以灶神为主,祭品以肺脏为主。这个月凉风吹起,蟋蟀居住在屋檐下,鹰乃学飞调节高低,腐草中变化出节肢虫。            天子在明堂右边房间处理政务,乘坐红色车辆,坐驾是红色骏马,车辆要载红色龙旗,要穿红色衣裳,佩戴红色玉饰,食用豆和鸡,器皿要使用高而粗大的器物。

这个月,命令主管渔业官员,捕捞鲨鱼及鳄鱼,进献海龟及团鱼。命令守园林的官员收入木材及芦苇。

这个月,命令四监大夫联合各县聚集草料,以养育准备祭祀的牲畜。命令民众无不共同出力,以供养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灵,以祭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众祈祷福祉。

这个月,命令女官印染彩色布帛,制作华丽衣裳文绣要显著,必然以旧法制作,不能有差错,黑黄苍赤各种颜色,无不需要质量优良,不许欺诈,以供给郊祭庙祭使用的祭祀礼服,以及显著的旗帜,以区别贵贱等级制度。

这个月,树木正在茂盛,于是命令主管园林的官员进入山中察看树木,不要砍伐。不可以大兴土木工程,不可以联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不要举办大事,以摇动阴阳二气。不要发布命令而干扰农时,以妨害神农提倡之事。这个月水患昌盛,命令农官巡视防水工程,举办大事就会遭受天降灾殃。

这个月,土地湿润天气暑热,大雨时行,要烧掉野草让其受雨水,利于杀死野草,就像热水煮过,可以作为田土肥料,还可以美化疆土。

施行应时政令,这个月甘雨就会三次来临,三旬会有两天。

季夏施行春季政令,那么谷穗籽粒就会脱落,国人多有风寒咳嗽,人们就会迁徙。施行秋季政令,那么丘陵低地就会发生水灾,禾稼不会成熟,妇女就会多有病灾。施行冬季政令,那么寒气就会不按时,鹰隼就会早早蛰伏,四方边民就会进入城堡。

中央为土,长夏以戊己日为主,天帝是黄帝,神仙是后土。动物以倮虫为主,音以宫音为主,律吕中以黄钟之宫音为主,数目为五。味道以甜味为主,含臭味香味,祭品以心脏为主。天子居住在太庙太室,乘坐大车,坐驾是黄色骏马,车辆要载黄色龙旗,要穿黄色衣裳,佩戴黄色玉饰,食用稷和牛,器皿要使用圆形有盖的器物。《季夏》,主要论述的是夏季的第三个月的天象情况,以及统治者的行为规范。首先说明了季节特征,希望统治者聚集草料,以养育准备祭祀的牲畜,并准备各色布帛,各种祭祀礼服。

【说明】本节不要砍伐树木,不可以大兴土木工程,不可以起兵动众,并巡视防水工程,不要实行其它季节的政令。最后一段的补充,乃是认为孟夏、仲夏、季夏为长夏,因此也可以以黄色为主。

——————————————————

【注释】1.柳:(liǔ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颗。

2.心:(xīn)星宿名。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

3.奎:(kuí葵)星宿名。奎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颗。《韩非子·饰邪》:“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史记·天官书》:“西方十六星,象两髀,故曰奎。”

4.宇:(yǔ雨)《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峻宇彫墙。”《诗·豳风·七月》:“八月在宇。”《诗·大雅·桑柔》:“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楚辞·招魂》:“高堂邃宇。”《国语·周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这里用为房屋之意。

5.习:(xí席)《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左传·隐公五年》:“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6.蚈:(qian)一种节肢动物,有很多对腿。《文子·上德》:“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淮南子·时则训》:“鹰乃学习,腐草化为蚈。”

7.辂:(lu)《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国语·晋语》:“辂车十五乘。”古代多指帝王用的的大车之意。

8.旂:(qi)《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旂旐央央。”《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观其旂。”《诗·大雅·韩奕》:“淑旂绥章,簟茀错衡。”《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尔雅》:“有铃曰旂。”孙注:“铃在旂上,旂者画龙。”《孟子·万章下》:“士以旂。”《说文》:“旂,旗有众铃以令众也。”这里用为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之意。

9.觕:(cū粗)古同“粗”。粗大、粗糙。《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10.蛟:(jiāo)古通“鲛”。鲨鱼。《楚辞·守志》:“乘六蛟兮蜿蝉。”《吕氏春秋·季夏纪·季夏》:“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商君书·弱民》:“胁蛟犀兕,坚若金石。”《汉书·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

11.鼍:(tuó驮)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12.升:(shēng)《易·升·辞》:“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吕氏春秋·孟秋纪》:“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高诱注:“升,进也。又《孟夏纪》:“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高诱注:“升,献。”《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觞举燧,既釂鸣钟。”李善注:“升,进也。”《集韵·蒸韵》:“升,进也。”这里用为进献、进奉之意。

13.鼋:(yuán)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墨子·公输》:“鱼鳖鼋鼍。”《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14.虞:(yu)守园林的官吏。《书·舜典》:“愈,咨!益,汝作朕虞。”《书·太甲上》:“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管子·立政》:“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15.秩:(zhì志)《管子·国蓄》:“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礼记·王制》:“九十日有秩。”《礼记·月令》:“大合百县之秩刍。”《说文》:“秩,积也。”这里用为聚积之意。

16.刍:(chu)《书·费誓》:“峙乃刍茭,无敢不多。”《诗·唐风·绸缪》:“绸缪束刍,三星在隅。”《诗·大雅·板》:“询于刍荛。”《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管子·轻重乙》:“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孟子·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

17.咸:(xián)《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孔传:“咸,皆也。”《诗·大雅·崧高》:“徒御啴啴,周邦咸喜。”《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国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这里用为共、同之意。

18.黼黻:(fǔ抚fú服)《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左传·宣公十六年》:“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荀子·非相》:“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这里用为古代祭服之意。黼黻:这里用指为指华丽的衣裳之意。

19.章:(zhāng)古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管子·宙合》:“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20.忒:(tè特)《书·洪范》:“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正》:“如四时之不忒,如星辰之不变。”《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韩非子·主道》:“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说文》:“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这里用为差误、差错之意。

21.行:(xíng)《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贾公彦疏:“师谓征伐,田谓田猎,行谓巡狩,役谓役作。”《左传·昭公十八年》:“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论语·先进》:“子路,行行如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女无知也,人且行女。”《礼记·乐记》:“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郑玄注:“行,犹视也。使箕子视商礼乐之官,贤者所处,皆令反其居也。”这里用为察看之意。

22.干:(gān)《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管子·七臣七主》:“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国语·周语上》:“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而干农功。”韦昭注:“干扰农功。”《淮南子·说林》:“辐之入毂各值其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这里用为干扰、扰乱之意。

23.保:(bǎo)古通“堡”。小城。《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庄子·盗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礼记·檀弓下》:“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

24.稷:(jì技)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书·酒诰》:“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鲁颂·閟宫》:“有稷有黍,有稻有秬。”《管子·枢言》:“能而稷乎?能而麦乎?”《国语·晋语》:“黍稷无成。”《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这里用为粟米之意。

25.圜:(yuán)古同“圆”。圆的,圆形的。《周礼·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楚辞·九章·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墨子·经上》:“圜,一中同长也。”《易·说卦》:“乾为天,为圜。”《吕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说文》:“圜,天体也。”

26.揜:(yan)《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孟子·万章上》:“使浚井,出,从而揜之。”《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荀子·富国》:“出入相揜。”《礼记·檀弓》:“广轮揜坎。”《礼记·王制》:“诸侯不揜群。”这里用为掩盖、掩藏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