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沉渣镜检(七)

 走过风雪1983 2016-06-08

尿液中吞噬细胞主要来源分为两类:来自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 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边缘多不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有空泡,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 倍。在新鲜尿液中可见阿米巴样伪足活动;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稍偏位;胞浆内可见较多的吞噬物,有红细胞、白细胞、脂肪滴、精子、颗粒状物体,甚至其他小型吞噬细胞等。


草酸钙结晶(上期有详细解释)


磷酸钙结晶体积大,不规则形,片状、柱状,也有楔形和棱形,其片状表面常附有颗粒,易漂浮于尿液表面,形似泡沫。常见于弱碱性尿液中,多为无色-灰白色。小型的片状结晶可容易被误认做是退化的鳞状上皮细胞碎片。

鉴别方法:磷酸钙结晶溶于10%乙酸和盐酸,不溶于氢氧化钾。


夏科雷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指南针样,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多见于肺吸虫,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白细胞管型内容物以白细胞为主,有时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一般多为中性粒细胞。管型内的白细胞多为圆形,有时成团相互重合,有时会因破坏呈残破状。在普通光镜下,非染色标本有时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淆,给鉴别带来困难。可用加稀酸的方法来显示细胞核,中性粒细胞多为分叶核,而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为一个大的圆核;作过氧化物酶染色,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阴性反应。用染色法能更加仔细观察细胞核及胞质形态和特点,较容易鉴别。
S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蓝色,中性较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细胞为单个核,染深蓝色,白细胞胞浆染淡红-红色。SM 染色管型基质染淡红色,管型内白细胞浆呈无色-淡蓝色,核染紫色-蓝色。白细胞管型在肾脏中滞留时间过长也会崩解破坏,形成粗颗粒管型(见下图)、细颗粒管型(见下图),均质化后可变为蜡样管型(见下图)。


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酸性尿液中,具有多样形态,如细针状(可成束分布)、颗粒状、菱形片状、圆片状、立方体样,有时可附着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由于氧化作用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状。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因其具有明显的颜色,如果在尿液中出现,会将其他有形成分染上颜色,如将尿酸结晶、细胞和管型等染成深黄色。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肝性黄疽患者尿液中,患者血清胆红素会有明显升高,尿干化学试验胆红素为阳性.

鉴别方法:结晶可溶解于碱性液、丙酮、氯仿和酸中,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加硝酸后因被氧化成胆绿素而呈绿色,可溶于氢氧化钠或氯仿中。


胆固醇结晶为宽形扁平的板状,多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类似于相互层叠摆放的破碎玻璃样。无色透明,或者被染上淡绿到黄色。因其脂类的性质,密度低,常浮于尿液表面,成薄片状。应注意其形态与某些X 线造影剂类似,应认真鉴别。

鉴别方法:可溶于氯仿、乙醚和沸腾的乙醇,不溶于温乙醇。在尿沉淀物中很少见到胆固醇结晶,常浮于表面并形成薄膜,取表面薄膜观察,阳性率高。


胱氨酸结晶是蛋白质分解而来的产物。形态比较一致,均为无色六边形薄片样结晶,边长可不等长,边缘清晰,折光性强,可上下重叠排列,也可单独出现。

鉴别方法:胱氨酸结晶的特点是不溶解于乙酸而溶解于盐酸;可快速溶解于氨水中,再加乙酸后结晶可重新出现。

胱氨酸试验:取尿沉渣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加稀硫酸及卢戈碘液各1滴,出现蓝色或绿色反应可确认。


酪氨酸结晶(详解见上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