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说济南】端午临中夏

 安好2016 2016-06-08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全国各地的民间风俗大致相同,如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等,但南北方也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山东省内的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讲究和传说。
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插艾蒿
插艾蒿: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戴香包、系五彩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点雄黄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粽子的制作

  今天专门为大家献上4种粽子包法教程,有详细图解哦,感兴趣的朋友快来动手试试吧~


1.蛋黄鲜肉粽


材料:糯米、五花肉、咸鸭蛋黄 、粽叶 

步骤:

1、糯米提前浸泡一夜、沥干。

2、五花肉切成小块,放盐、生抽、胡椒粉、料酒、生姜腌制一晚

3、要包粽子的时候,糯米加适量盐、生抽、老抽拌匀

4、粽叶用温水洗净,取两片粽叶一前一后重叠在一起

5、卷成漏斗状,先装入少量糯米

6、再放一块肉和一个咸蛋黄。

7、再填入糯米,用勺子压实。

8、用手指按压粽叶两边,将上面的粽叶折下盖住糯米。

9、用手指按紧两边的粽叶,长出的粽叶反折到边上。

10、用棕麻(或棉绳)绑扎好粽子。

  煮粽子时,将粽子放入高压锅,加清水,一定要没过粽子,大火上汽后再继续小火煮制1小时关火,再焖上一会儿即可。


2.蜜枣香粽


 

材料:糯米、红枣、粽叶

步骤:

1、糯米泡六小时到八个小时备用。

2、粽子叶对折弯盛漏斗状。

3、先放一半米,再放一个蜜枣,再填满糯米。

4、把上面的粽叶折过来,包紧。

5、用绳子缠好就可以了。

  煮粽子时,水烧开后下锅,先煮一个半小时,再焖一个小时,就可以吃了。



3.紫薯玉米香粽


 

材料:糯米(800g)、玉米(150g)、紫薯(500g)、蜂蜜适量

步骤:

1、粽叶提前用水浸泡并清洗干净,糯米也提前用清水泡2小时。

 

2、糯米里加入玉米粒,搅拌均匀备用。

 

3、紫薯蒸熟,捣成紫薯泥,再加点蜂蜜拌匀,然后备用。

 

4、拿2片粽叶卷成筒圆锥形。

 

5、加一点糯米压实。

 

6、放一块紫薯泥压实。

 

7、最上面再铺一层糯米

 

8、将上面的粽叶拉下盖住糯米,包好,用绳子缠紧。

  煮粽子时,等水烧开,粽子下锅煮2小时即可。



4.糖果水晶粽


 

材料:西米(300g)、粽叶(10张)、软糖适量

步骤:

1、粽叶用清水浸泡,刷洗干净,再用剪刀剪去粽叶的硬蒂,沥干水备用。

 

2、西米清洗一下,并立刻沥干水分。

 

3、取一张粽叶

 

4、卷成圆锥形。

 

5、填入一勺西米

 

6、放入2粒软糖。

 

7、然后上面盖一勺西米

 

8、两边叶子往中间折。

 

9、上面的叶子拉下包住。

 

10、用白线捆绑即可。

煮粽子时,等水烧开后,粽子上锅蒸半小时就行了。

济南市旅游局出品       水彩绘图小编:秋雨水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