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的京剧四大名旦为何都来博山演出?

 聚贤小屋 2016-06-08
 
 

当年的京剧四大名旦为何都来博山演出?

杨纪昌

2016-06-06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断锤炼、积累和发展,在唱、念、做、打多方面形成了华彩纷呈、门派独立的风格,在世界艺坛上占有重要席位。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我国京剧界表演艺术大师,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创流派和脍炙人口的唱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闻名于世。他们都是男性饰演旦角,人们称之为“四大名旦

建国前,他们多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演出。像山东博山区这样的小县,就很难得以光临了。解放后,他们实践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深入基层和群众中为人民演出。自1950年至1960年间,他们竟然都光临以工矿区闻名的山东博山演出,给京剧历史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佳话,值得书之.博山区虽然是个县城,自明清以来文化十分发达,曾出了六个尚书级大官,其中以康熙年间的文定公,兵、吏、户三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最著名。这些封建官员将北京的文化习俗带回故乡,加上博山的陶瓷琉璃煤炭的发展给博山经济带来了一度辉煌。博山,又曾是淄博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这些因素和条件,促使这里的群众非常喜欢京剧,不少名角常来这里演出,又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人称这里是一片京剧的热土。

本文按他们来博山的先后,介绍当时的演出盛况。

首次来博山演出的是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最早叫承麟,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砚秋字御霜,北京满族正黄旗人。幼年家贫卖身学艺于荣蝶仙门下,学唱京剧受尽凌辱。在变嗓”期间,幸亏人称戏曲界的诸葛武侯”,罗瘿公出银为他赎身营救,躲过变嗓”中厄难,后潜心京剧事业,终成为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他曾悉心向王瑶卿求教,并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每次演出,都为程砚秋在台前设了专席,观摩之后,要程砚秋谈感想、收获并提出问题,然后梅兰芳加以评析和引导,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同时,对唱腔、表情作示范辅导并虚心地相互切磋,鼓励弟子提出独到见解,共同提高。程砚秋没有梅兰芳那样响亮的金嗓子,他就在学习梅派韵味的基础上,注重四声,讲究音韵,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以气催声、以声传情的唱腔。加上他善于改革唱腔,使唱腔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程派唱腔。

1950年6月16日,程砚秋率领“秋声旅行剧团来到京剧氛围很浓的山城博山,下榻于当时较高级的旅馆——博山区鱼市街的卫生浴池”旅馆。随来的主要角色有:名须生于世文、张春彦,其徒弟花旦李丹林、武生钟鸣岐、名净苏连汉等。从67晚在博山解放大戏院(即博山旧进德会泳仙楼、博山电影院前身)演出。至6月11共演出5场,场系晚场。其演出剧目,除前场由配角各自演出一些拿手剧目外,程砚秋演出的剧目次序是:《红鬃烈马》、《窦娥冤》、《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演出时剧团人手不足,遂请在博山演出的刘俊文剧团助演,其中还有博山票友善演丑角的石毓恩(当地人称他石龙子)先生。演出第二天,程砚秋饰《窦娥冤》中窦娥时,团里无更合适人选演禁婆,程特请石毓恩配演禁婆”。博山票友能为京城名角配戏,既表现了专业演员与业余票友鱼水交融的关系,也说明博山京剧票友人才济济,京剧在这块热土中的基础之坚实。此事被博山票友传为美谈。博山票友很懂戏,有人近乎痴迷,一招一式绝不含糊。这种认真精神使名角也刮目相看。不少名演员第一次来博山都要访名票、拜门子,以免让票友看出不规范”之处喊倒好”。这样更促进了京剧名角和票友之间和谐共进。程砚秋、梅兰芳、奚啸伯、马连良等著名演员都与博山票友有着不同的个人友谊。如博山名京胡演奏家贾子孚曾为梅兰芳保过腔,梅大师送给了贾子孚先生一把京胡。

程砚秋擅演贞静娴雅、品德端庄的中下层中青年女性,善于表现她们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惨遭遇和高尚品德。由于他的嗓音条件不够理想,也增加了他成功的难度。但程砚秋在最终取得了成功。开演第一天是《红鬃烈马》,他饰演王宝钏。一出场挑开门帘,观众从鼓板中企盼的程砚秋终于露面了。大家一看,啊,原来是一个大汉扮成的中年古装妇女出场。这年程砚秋已46岁,个子大,身体胖,与原来想象的美丽名旦不一样了,台下引起一阵轻微哄笑唏嘘之声。台上的程先生依然作他的戏。霎时,即被他那轻盈贴体的举止和柔婉高雅如泣如诉的优美唱腔所吸引折服,场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在《武家坡》尾声,王宝钏看到军爷”不怀好意,唱到抓把沙土迷他眼,急忙回到寒窑前”时,即来了一个抓土、转身、抖袖”的身段,像一阵风似地奔向下场门,这些轻捷优美的舞台动作,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没有扎实过硬的功夫是不行的。王宝钏进寒窑后又一个转身下蹲关门”动作,干脆利索,美不胜收,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当演到《大登殿》时,每句发自肺腑、荡气回肠的唱腔都引起观众的掌声和唱采声。原来那拙丑的胖妇人形象不见了,一个秋菊凌霜的形象摆在观众面前,可见他的技艺之精湛绝妙,感人之深刻。

程砚秋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演员,日本侵略中国,他蓄须息影,在青龙桥务农养志。

第二位来博山的是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名词,字秉彝,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幼年在义顺和梆子剧团搭班学艺,十九岁改演京剧。演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以扮演活泼少女见长。他是王瑶卿的得意弟子。他吸收梆子的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发展了京剧的传统唱法,形成以演天真、活泼、温柔、英武一类妇女角色,以《金玉奴》、《红楼二龙》、《钗头凤》、《荀灌娘》、《红娘》等剧较著名,荀派”创始人。解放后,他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梆子剧院院长。

荀慧生剧团又名留香社,来博山演出过两次。第一次是1952年5月间,在博山新建二路西首私营“胜利戏院。其主要配角有:花旦何佩华、孙荣惠、名角朱斌仙等。此次演出达十余场,剧目均为荀派名剧:《钗头凤》、《红娘》、《花田错》、《元宵迷》、《丹青引》等。其《丹青引》系当场做画,显示出艺术家的娴熟画技,令人耳目一新。第二次来博是1957年4月,演出地点博山人民剧场,剧目和演员与第一次大致相同。荀派戏以《红娘》为代表剧目。笔者观看了他演的《红娘》,虽然这年他年已52岁,个势虽不高,体态显胖,但是演红娘这个豪爽仗义活泼天真的红娘”,却惟妙惟肖,神态动人,有活红娘”之誉。他不仅演得像,而且情调高雅,尽量摈弃一些演员演《红娘》的低级趣味庸俗台词和动作,分寸掌握恰当。如耍棋盘”一场,红娘边歌边舞,情趣横生,是显示演员才华赢得观众喝彩的地方。他的唱腔如珠落玉盘,清脆嘹亮,台步轻捷飘逸,体态自然洒脱,既配合身份又含剧情,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烤红”一节,他以委婉而正义感十分强烈的唱段,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用道理说服了寡信刁滑的崔氏,使其无可奈何地应允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把红娘这个侠肝义胆、热情仗义,嫉恶如仇的可爱少女形象表现得活龙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位来博山的是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幼入三乐科班学艺,初学武生又改老生,后改青衣,拜孙怡云为师。1914年他14岁,被评为第一童伶”。他武功好,擅长演威武飒爽的刀马旦剧目。他的唱法师承陈德霖,以刚劲、婉转、顿挫、奇崛而见长,形成了尚派艺术。中年以后,编演了不少新剧目,曾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

1954年8月,尚小云剧团来博山演出,演出地点博山人民剧场。随团来的配角演员有:小声尚富霞、老生方英培、花旦田荣芬等。演出尚派剧目有《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梁夫人擂鼓战金兵》、《峨嵋酒家》等。尚小云饰演的女主角多为英姿飒爽、刚健婀娜的女性。第一场演的是《乾坤福寿镜》,剧中唱腔十分精彩,但是给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失子惊疯一折的做工。尚小云演的胡氏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失去了心爱的幼子,惊痛之下骤然疯迷。其表演过程依人物心理变化细腻交代,先吃惊后发呆,由呆痴失去理智而疯迷。他以水袖的抖、撩、摆、甩等30多种舞蹈动作,衬托面部表情变化,把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失常的女性刻画得十分逼真,淋漓尽致。在《汉明妃》中王昭君出塞”一场。此时的王昭君已改汉装,而是头插雉翎、项挂白狐尾、内穿剑衣,外披大披风,手执马鞭待嫁匈奴的王妃了。为了演好这位舍国离家、千里长途、登山涉水巾帼英雄,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尚小云设计了边唱边舞的跑圆场动作,有拧腰翻身,掏翎子,甩披风等难度大的动作,配以马童的斛斗翻跳亮相,表现出王昭君舍家为国,不惧塞北风沙寒冷,矢志出塞和亲的坚毅性格。尚小云的扎实武功和刚劲优美的唱腔,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也是最后一位来博山的。

使博山拥有“四大名旦践足而荣耀和自豪。与其说是人力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缘分所至。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婉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他八岁学戏,11岁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并把这些角色统称为“青衣、花衫。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青衣花衫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等有创造性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典雅大方,形神兼备艺术风格,国内外称为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他曾先后率团赴日、美、苏等国演出,被誉为环球第一青衣”。抗日战争期间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等。梅兰芳曾多次出国演出,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1949年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系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院长梅兰芳到博山演出

1960年11月9日,世界著名的德艺双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率梅剧团来到鲁中山城博山。其演出阵容之大、角色之全、水平之高、轰动之广,是博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梅兰芳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位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内涵所能包容的了,他在京剧的改革创造,在政治文化方面和国际间的威信,在他人格方面都是相当成功的。他擅演大家风范和高雅妇女角色,而他本身就是一位气魄度量过人的“大家

剧团成员有梅兰芳唯一女儿梅葆钥,她是唱须生的。他可能不会知道:博山是她义父张联棻先生的故乡(张联棻原籍博山,清朝在军咨府供职,民国是陆军中将,解放后是北京市政府专员,与国家副主席李济深是陆军大学同学。张与梅兰芳是莫逆之交,双方女儿是干姐妹)。随同来的有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有名须生李宗义、名花旦李慧芳、名小生姜妙香、名丑叶盛章、花面刘连荣、王泉奎等众多名家。

梅兰芳扮像做派雍容华贵,仪态大方,嗓音宽亮,甜美俏丽,做工细腻、沉稳儒雅,昆乱不挡,文武兼备,擅演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剧目,如《西施》、《太真外传》、《天女散花》、《红线盗盒》、《廉锦枫》等。梅兰芳上场演出的是《贵妃醉酒》、《凤还巢》、《奇双会》、《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

笔者有幸欣赏到梅兰芳演出的《霸王别姬》。这出戏是由梅兰芳从编剧、唱腔到服装、舞蹈亲自设计的,是他的代表作。剧情取材于汉将韩信设十面埋伏计困霸王项羽于垓下,项羽爱妃虞姬离乡别君走投无路的心情。开始的南梆子脍炙人口的名段。过去只听到梅先生的唱片,万没想到能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原汁原味的艺术,大有“闻韶乐,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三日不去的感觉。台下的近千名观众都是幸运的。

最精彩的是“帐中舞剑,虞姬看到身陷重围,慷慨悲歌的项羽,她内心也十分痛苦,但又强作笑颜,置酒宽慰。为了给项羽“解愁,她舞剑助兴,边舞边唱。那段“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二六板,堪称京剧唱腔中的“精金美玉,不仅是在“劝,而且有哲理在其中。唱完之后,《夜深沉》曲牌奏起,梅兰芳开始舞剑,单剑、双剑,慢舞快舞,闪闪剑光周身旋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喻比较妥当。这段舞即将结束,有一个仰身折腰,头几乎垂到地面,双剑仍在体侧旋舞。已经达66岁高龄的梅先生还能做此高难舞姿难能可贵。

梅先生的精彩演出,观众席上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俗话说:好花还能绿叶扶。这出戏,霸王的角色也是相当重要。早年梅先生演此剧,是由当时武生中“一代宗师杨小楼先生饰演霸王,使此剧随梅的声誉“红极一时,久演不衰。杨小楼故后,遂改由名净金少山饰演。金少山曾获“金霸王美誉。解放后,梅先生重登舞台,就由架势工稳,气魄宏大的刘连荣饰演霸王。刘随梅多年,朝夕相处,随时可切磋技艺,故与梅配合十分默契,演来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二十世纪初,博山工商业发达,使得博山庙会特别多,有些土著戏班常来赶庙会,唱野台戏,博山爱好京剧的人,由于诸多原因越来越多。遂有人办起私人经营的戏院,至二十年代末私营戏院有四处之多,有个别“京角也来博山搭班演出。至于“四大名旦,博山人久以向往,苦无缘一见。三十年代,我尚年幼,曾听到梅兰芳应各界人士敦请到济南演出。《霸王别姬》特邀金少山赴济,一场票价由两块现大洋增至三元。由剧院茶房买到再转手卖的“飞票每张竟达五元六元之多。像一般小市民自然不敢问津,也可见梅先生演出盛况。

解放后,“四大名旦相继到鲁中山城博山演出,必然受到热爱京剧的博山人的欢迎。观众场场爆满,开演前人民剧场门前挤满了人等候购买“飞票,希望能侥幸有人新事转让票。假如有人持一张飞票,必然有一群人涌过去抢购。僧多粥少,机会难得,程砚秋在博山泳仙楼演出,许多观众买不到票就在院子外静听。好在当时虽无扩音设备,旧式剧场声音能传到戏院外,可满足这一要求。

梅兰芳剧团来博山演出时,戏票更为“紧俏。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演三场。除实行集体订票外,在西冶街和大街南分设两个零售点,排队买票,每人只限一张。有人为了买到一张戏票抱着被褥连夜排队坐卧挨号。票毕竟有限,有人因为买到一张戏票而坐卧挨号两天两夜的。若第一天买不上,便第二天,第二天买不上,我就是这样才买到了票的。有人买不到票,就在院外听,爬到树上看,梅先生看到这种盛况后深受感动,毅然把原定在博山演三场的计划改为演五场,以答谢对山城人民的厚爱。

尤其感人的是谢幕。以往演员谢幕是种应酬性礼节,演出完毕,主要演员出场合手鞠躬即回。但是“四大名旦来博山演出,这种习惯变成全体观众对名角艺术的一种尊敬和爱戴。戏刚演毕,全体观众自动起立掌声陡起,盼着表演艺术家的再次露面。这时,前幕拉开,主要演员着戏装出至场中,向观众点首、鞠躬、鼓掌致意后回后台。谢幕两次,观众仍伫立鼓掌不去。演员只好第三次出场鞠躬致谢,场内观众热烈情绪达到了高峰。演出结束,时任博山区委书记的孙迎晋设便宴招待了梅兰芳,困难时期,山乡便餐,梅先生连连称谢,倒使主人宽慰了许多。

由此文可见“四大名旦在博山受欢迎的程度,也看出博山人民酷爱国粹---京剧艺术的热切心情。

作者简介:杨纪昌(农历1919年7月—2004年3月),山东博山人,一生曾任教师、建筑工作,攻楷书欧体风貌崛然,为乡里赞颂,作品屡获奖,深得世人喜珍,爱吟奚派唱腔,儒雅沉默,淄博博山市、区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原政协博山文史委员。此文系杨先生18年前写成,今整理出版,既可告慰先生,亦是弘扬国粹之美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