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孢类抗菌药物到底要不要先做皮试?

 肖俊宇 2016-06-08
  今日问答: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到底要不要先做皮试? A. 必须做 B. 不必做

  头孢类抗生素是不是临床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抗感染药物?我没有查过资料,不过看看用药助手中头孢类药品的数量,想来至少应该是抗生素的半壁江山。去年 8 月开始实施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中的「一品两规」规定,受伤最重的就是头孢类,销售额几乎腰斩。

  回到问答,暂且不管头孢类是否必须做皮试,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及其混乱的局面:有的医院做,有点医院不做;同一医院有的科室做,有的科室不做;有的是所有头孢都做,有的是某些类型的头孢做;有的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所有头孢菌素,有的选用一种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皮试液代替所有头孢菌素,也有单位强制用头孢原液做(几十块一支皮试液啊)。

  皮试液浓度?皮试液如何保存和能保存多久?患者再次用药,间隔多久要重新皮试?换了批号要不要重新皮试?这一连串问题都没有答案。

  简单总结一下当前的心态:甭管怎样,做总比不做好,至于怎么做,反正也没标准,科里惯例怎么做就跟着惯例走呗。

  事实上很多惯性思维都毫无根据,比如以前的一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如什么骨头汤补钙……

  我们普遍担心头孢类药物与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结构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事实上, 头孢药物所含β-内酰胺环并非是过敏反应的标志性结构。青霉素的母核是β-内酰胺并合氢化噻唑环,其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区域涉及到整个母核;母核的稳定性 差,容易发生重排、分解和聚合反应,使过敏反应复杂化、严重化。头孢菌素为β-内酰胺并合氢化噻嗪环,抗原决定簇主要和侧链结构有关,其母核较为稳定,不容易形成致敏的聚合性杂质成分。

  好吧,上面这段话生涩难懂,我知道你没有看明白。简单的说,中国药典委员会主编的《临床用药须知》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两个重要文件中,明确指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需皮试。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头孢皮试可准确预测是否发生过敏反应,不少皮试阴性的情况仍然发生致死性过敏反应,假阳性的情况则限制了患者的合理抗菌药物选择。一个毫无科学根据的皮试,让患者付出额外的花费,让医务人员销售额外的精力,换来一个完全不可把握和预测的结果。

  还是有人不死心:出了事情做过皮试好歹是个挡箭牌吧。一个毫无科学依据的皮试怎么能当成护身符呢?如果真的走法律程序,这个挡箭牌依然会让你万箭穿心;如果只是家属无理纠缠,什么挡箭牌都没有用,现在很多医院需要患者家属签的字越来越多,最夸张的是静脉注射都要知情同意签字了,问题是这些签字能够挡住那些医闹吗?

  PS:少数头孢类抗生素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了需要皮试,对于这些药物皮试不可免。因为 SFDA 批准过的说明书是具备相当法律效力的。

  有朋友回复我说:头孢类在临床上确确实实有过敏反应啊,怎么能不做皮试呢?

  头孢过敏当然存在,只是做皮试根本不能准确预测和预防这种过敏,而皮试的假阴性反而让我们疏忽大意。正确的做法是,任何时候都做好过敏抢救的准备。

  顺便提一句,前几天提到了大家需要在平时做危急情况的「脑海演练」。现在请假设一下你身边有一个头孢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你该如何处理?来演练一下吧,60 秒内你应该做哪些事情?

  今日配图是一个典型的「皮肤划痕征」。

  相关药品:青霉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