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地下党据点 哥哥开会她放哨 2016-03-24 04:25 来源:辽沈晚报 编辑:xiangran 赵平远不爱看战争片,看到就转台。 99岁的她1932年8月就参加了革命,经历过白色恐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正是见过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心里期盼的是别再打仗了。 也许是战争年代经历了太多艰难困苦,她的床头总会放一些糖,时不时就含一块。 1981年2月离休的赵平远,铁路系统上了年纪的老干部也亲切地称呼她“赵姨”。。 老人有一个精致的小铁盒,里面放着满满的糖果。与记者攀谈了一上午,老人思路一直很清晰。 老人平日早晨7时起床,然后做些简单的运动,就开始看厚厚的一摞报纸和杂志。累了,看一会电视。“我有一个冬天没下楼了。” “我不爱看战争片,看了脑袋疼,很疼很疼,好半天都缓不过来。战争太惨了!”她摆手说。她说,喜欢看古装历史剧,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 赵平远的小儿子64岁的李羽说,妈妈很乐观,每到春节,她就会跟全家人开玩笑说“我又多活了一年!” 一次,老人和老朋友打麻将时不慎摔一跤,左侧髋骨骨折、股骨头坏死。医生为她置换了人工半髋关节。她从未因疼喊过一声,还笑称这在战争年代算什么啊,“髋骨碎了,嘴没事能吃饭就行”。术后3天,她就拄着拐杖下地行走了。 【战场记忆·英雄之家】 两个哥哥为革命牺牲 高永瑞抱病绝食,第五天就停止了呼吸,牺牲时才18岁;王平陆(高永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捐躯,年仅36岁。 赵平远原名高淑贞,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上梨树峪村(现属迁西县)的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她有两个哥哥,先后加入共产党,成为秘密战线的斗士。大哥高永祥对她影响最深。 在她的印象中,大哥正直仗义,刚正不阿。1932年春,高永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化名“王平陆”。 1933年王平陆接任迁安县委书记职位。在他的领导下,全县的党组织很快发展到40多个支部、400多名党员,迁安西部成为当时京东各县革命基础较好的地区。 在大哥的影响下,弟弟高永瑞入了党,妹妹高淑贞入了团,父亲高宝贵带领家人节衣缩食,支援革命。 1934年1月,王平陆在家乡发动了“迁安暴动”,遭到地方警团的残酷镇压,暴动失败。高永瑞等20多名党员、骨干被捕入狱,他们坚持斗争,坚贞不屈。 关押在河北省第三监狱的迁西同志还组织起来,参加了狱中党组织发起的绝食斗争。高永瑞抱病绝食,第五天就停止了呼吸,牺牲时才18岁。 暴动失败后,王平陆坚持地下斗争发展党组织,冀东地区党组织很快恢复壮大。王平陆被任命为京东特委书记。“七七”事变后,王平陆任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司令员。1938年1月1日,第一支队夜袭遵化茅山外团局,缴了团丁枪械。随后,王平陆将袭击目标定在了伪满“清河沿国境警防所”。 清河沿地处长城要隘擦崖子、城白岭之外的三岔口,那里驻有十多名日本兵和伪满警察,胡作非为,肆意敲诈。王平陆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捐躯,年仅36岁。 家中是秘密据点 15岁的她当哨兵 大家开会,她就站在村口放哨。经常有敌人派出暗哨在村口追踪,赵平远凭一双“火眼”多次化险为夷。 大哥开会和策划暴动的秘密据点经常选择在家里,专门腾出一间房给地下党居住。 赵平远告诉记者,父亲对同志们非常热情,不是烙饼摊鸡蛋就是小米饭熬豆腐,自己节衣缩食。家里常常以树叶、山野菜、糠秕、烂菜等充饥,毫无怨言。 暴动需要枪支,大哥说通父亲将自家的土地变卖,与同村几家大户合股买了机关枪、步枪、手枪。 15岁的赵平远自然就是这秘密据点的哨兵。大家开会,她就站在村口放哨。经常有敌人派出暗哨在村口追踪,赵平远凭一双“火眼”多次化险为夷。 暴动失败后,敌人封锁了村子,一家子只能各自分散。大哥王平陆转移到滦县、乐亭一带继续活动,老父亲一路乞讨到热河避难,赵平远只身逃往15里外的姑姑家。大哥王平陆的儿子高玉书躲到姨娘家,藏在柴草垛里才躲过敌人的追杀,而妻子和襁褓里的幼女则颠沛流离而死。 大哥王平陆牺牲后,敌人疯狂地追杀他们全家,叫嚣着要斩尽杀绝。在这异常危险的日子,时任中共京东特委军事特派员的李运昌对高家格外关爱,并安排抗联的同志将高玉书安全接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躲过了日军的抓铺。 1938年,赵平远和12岁的侄子高玉书一起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孩子生在战场上喝面糊长大 赵平远拿起枪,随丈夫南征北战。1947年,大女儿出生。战士们将省下的口粮磨成面,再用水和成面糊,女儿就是喝着面糊长大的。 1947年,赵平远经人介绍,与比她大6岁的经历过长征的部队干部李克桂成亲。 赵平远至今还珍藏着一枚她获得的三级解放勋章。作为卫生队指导员,她和医护人员一起坐着大马车去战场上抢救伤员。 在平津战役攻打天津时,她回忆说,那天下着雨,护城河里的水都被染红了,战场上雨水冲刷后的河道里也都是红色的。 和许多革命夫妻一样,两个人爱情的结晶都是在战场上出生的。战火纷飞的戎马生涯中,赵平远拿起枪,随丈夫南征北战。 1947年,大女儿出生。战士们将省下的口粮磨成面,再用水和成面糊,女儿就是喝着面糊长大的。 小儿子说,母亲怀孕7个月就生产了,由于战场上缺衣少粮,身旁的人都劝母亲这孩子不能要了,肯定养不活。母亲不信那个,连月子也没坐,产后11天就匆匆随部队开拔。 【战场记忆·血与火中的苦与乐】 距离潘家峪惨案发生地只有5里 赵平远最初在冀东抗日部队担任宣传干事和妇联工作。由于她念过书,又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加上爽朗的个性,很快得到战友的认可。赵平远学什么都快,写标语、作动员、组织儿童团、给农村妇女做工作,样样都很上手。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七七”事变后成为抗日堡垒村,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此时已是冀东某部队妇联主任的赵平远也来到了丰润县。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部队指挥官召集丰润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滦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日本军官和伪丰润县公署、警备大队、警察所等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策划了血洗潘家峪的阴谋。1月25日(旧历腊月二十八),日本侵略者集中了十几个县的3000多名日军和2000多名伪军,趁着黎明前的黑暗,把潘家峪紧紧包围起来。 太阳刚升起,日伪军的铁蹄踏碎了潘家峪的宁静。伪军全部在四周山上站岗,日军则全部扑进村中,用枪托、刺刀把村民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 就在距离潘家峪5里地不到的山那边,赵平远正走在路上。丰润县的山区隐藏着冀东部队的被服厂、鞋厂以及生产弹药的兵工厂,赵平远一是看看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和老乡一起过个年。前一晚,赵平远刚好路过相邻的马庄,被热情的老乡留下来,第二天起床才发现,潘家峪的山梁已经被鬼子放起的大火烧红。 后来听潘家峪的乡亲说,村民们被赶到西大坑的时候,日本兵就在潘家大院做杀人的准备,村民们就在两排刺刀的逼迫下,被赶进了院子。 进了院子,人们发现到处都铺满了柴草,上面还浇了煤油,就往外跑,站在门口的日本兵用带刺的铁条、枪托、刺刀朝人们乱扎乱捅,村民们都被赶进院子之后,大火燃起,日本兵在四周的墙上、平房上和大门洞子上向村民们开枪、扔手榴弹。屠杀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 历史上称为潘家峪惨案:全村1700多口人,1230人遇害,其中33户全家遇害,96人受伤,1235间房屋全被烧毁。在安葬亲人时,有800多人被烧得无法辨认。 反日寇封锁 战士掘洞找鼠粮 赵平远回忆说,最艰苦的一次,敌人在后面追击,部队的指挥机关撤离,只有赵平远一个女同志。“我们在山林里跑,尽管身上带着干粮,可没等生火做饭,后面的敌人就追过来了。连续几天大家都没吃上饭。” 饥寒交迫的战士们翻过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后,看到一座老人居住的房子,屋里有一口大锅,正熬着热腾腾的猪食。大家拿起行军的饭盒,盛一碗就大口吃起来。老人心疼他们,还送给他们一筐大萝卜,赵平远至今回忆起来仍是满脸幸福:“那大萝卜真好吃,真甜!” “我们打仗的时候,一星期能吃到一个萝卜就不错了。皮带、鞋底子都被吃掉了!”她说。 由于日寇的围剿和封锁,部队的给养和物资非常匮乏,许多干部战士在冰天雪地仍穿着单衣,有的战士没有鞋穿,就剥树皮在脚上当鞋穿,冻得双脚肿得像面包。大雪封山后,地上的干野果也被掩埋了。碰到狍子、山鸡等野物,又不能放枪打,怕引来敌人。 后来就剥树皮煮着吃,但剥树皮也容易被敌人发现,有时候找到花鼠子洞,就千方百计掘洞,抓住花鼠子煮汤喝。洞里的鼠粮也成了珍品,炒了分给大家吃。但大家都不舍得吃,留到最困难的时候救助饿昏的战友。 行军间歇带着战士猜谜语 猜谜语是伴随赵平远多年的爱好。战争年代每当部队行军间歇,她就组织战士们坐在一起猜谜语,来自山南海北的战士们能说出一连串的民俗谜语,经常让她这个做宣传工作的领导“碰壁”。倔强的她从不气馁,有时吃饭睡觉都寻思着答案,猜出谜底后那种喜悦,成为革命生涯中的独特风景。 赵平远简历 1918年6月 出生于河北迁安 1932年8月 参加革命 1938年7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2月 离休 本版稿件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王志东 采写 虽然年事已高,但赵平远老人读书看报的习惯依然坚持着。 本版图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查金辉 摄 客厅里依然摆放着这张早期家庭合影。 引自http://liaoning./htm/2016-03/24/content_4395509_3.htm 北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