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无论是雷军以及小米系在市场上的遇冷并遭遇一系列挫折,还是任正非及华为在全球市场取得的成绩并赢得众多称赞,对于家电产业的相关厂商来说,都不能只当看客,而应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去做点改变! 青汀||撰稿 5年前,作为互联网风口上的那头猪,无论是小米还是雷军,都是一个"神话"。在2012年-2014年间,小米手机销量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96%、160%、226%,成为国产手机品牌最闪亮的明星。 然而,5年后的今天,雷军系的四员骨干大将:小米业绩开始下滑,金山软件、豹移动及欢聚时代的股价集体暴动,种种迹象表明曾经风头极盛的"雷军系"正在走下神坛,处于坍塌的边缘。 在小米市场遇冷、雷军遭遇挫折之际,一家来自传统行业的企业华为却在悄然崛起。今年,华为手机中国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苹果。除了市场占有率外,在科技创新上,华为手机也先于苹果一步,例如3Dtouch以及iPhone7可能会推出双摄像头等,都已经落地。 另外,华为内部数据显示,其已累计申请52550件国内专利和30613件外国专利,去年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基于此,苹果也开始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一年高达数亿美元。华为甚至还向三星提出专利诉讼。 我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小米即使在最辉煌的时候,取得的成就也只是手机销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提升。而华为崛起的不仅是市场占有率这一关键指标,还有科技创新实力这一腹肌。这也正是当前小米和华为在市场上截然不同表现和成就的幕后原因。 当前,小米起家的秘诀是创新饥饿营销模式,5年前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量爆炸式增长,但苹果手机太贵让消费者望而却步。雷军率先发现这一商机,通过模仿苹果的外观,推出廉价智能机,并以限量抢购的方式刺激消费者,一步步攻占年轻群体。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千元智能机领域,消费者的需求逐渐饱和。与此同时,小米的差异化创新、产品质量和原创技术创新能力却没有跟上,从而渐渐被消费者所抛弃。2016年一季度,小米销售量的增长率直接成为负数,从国产手机老大的交椅上跌落,被华为越甩越远。 华为发展至今的根本却是基于优秀的内部管理下产生的创新驱动、用户先导意识。并不一味追求规模的增长而是先打好基础。在中国制造业里,华为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始终保持增长的企业,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华为都能保持增长,这主要源于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规模发展,致力于通过精益制造为用户提供精品。 数据显示,2015年苹果投入研发的费用仅有550亿,占比约3.6%;而华为去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则高达600亿,占比高达15%,是苹果的近5倍。 静水流深!每个企业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做的,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反观中国家电企业的崛起,大部分是借助90年代改革开放等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红利的东风,即使不投入大量的创新和质量管理成本也能实现快速发展。 但是现在市场的风停了,国家的政策红利没了,并且国家和消费者都对科技创新和产品品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很多企业才发现自己的根基并没有扎牢,如果不想让辛苦创立的企业垮掉,他们都要过一段卧薪尝胆、二次创业的苦日子了。 在这个时候,华为的发展模式正好为家电企业二次创业提供两点重要的启示: 一是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实用型技术创新。无论到何时,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基,这个地基的坚实程度决定企业这座楼能盖的高度。 虽然现在家电市场销售规模下滑,企业都在缩减成本,但是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该增加。因为行业增速放缓正是企业打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企业的练内功实力,一旦渡过这一时期,内功坚实的企业才能迅速腾飞。 二是,精益求精,坚持做精品。造概念、创新推广手段这些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功效,回归到根本还是产品。就像任正非所说,"再不要忽悠中国消费者了,物美价廉、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都是以牺牲产品品质换来的,根本靠不住。" 对消费者来说,噱头、营销模式只是一时的新鲜感,最根本的需求还是好产品、高品质产品带来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个,企业很难长久留住消费者的关注度。 其实无论是提升品质,还是技术创新都是长期回报的投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成本,更需要企业能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扎实地回归精品创造的核心,少玩花架子! ==== 家电圈(cheaa007):中国家电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观点最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严禁转载盗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