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 立
很想对那些离不开海鲜,经常能下海游泳、出海旅游的台州人说一句:“其实,我们不懂大海。” 不以为然吧?是,台州人大多能像报菜名一般,背出各种海鲜的名称。拥有历年来的大台风记忆,祖辈若是捕鱼为生,定有许多切身的航海心得。 可我们真的不懂大海,特别是在捕鱼能力空前强大的今天。 我的外公是一位船老大,已去世多年。妈妈和舅舅们回忆,每次出海归来,尽管船只载来了那么多鱼货,老爷子总是疲倦不堪,精神敏感。向来坚强的他,在上岸踏入家门之后,会显出一丝脆弱。对自己能活着,非常庆幸。 外公话不多,我却记得他两件关于大海的回忆。 一次是无言的行动。我们一家招待上海来的客人,邀多年未上过船的外公一起乘船去大鹿岛。上海的一位叔叔热爱大海,看到那天浪大,意气风发,定要站在船头学《泰坦尼克号》的杰克那样大喊:“I’m the king of world(我是世界之王)”外公虽没听懂,却突然间满脸惊恐,向来对人极有礼貌的他,几乎是生气地对叔叔大吼:“小心!下来!” 家人有些尴尬,我却从外公惊慌的表情里看到了一些景象。我看到的是他年轻时出海的九死一生,那些被风浪冲击后的恐惧。他经验丰富,知道哪些云会带来怎样的暴雨,哪些海面下潜藏着巨大的鱼群。可是,当浪来了,他还是会怕。 另一次是他的回忆。当年为了方便捕到野生黄鱼,渔民们想了个狠招。开到有鱼的区域,全船成员开始在海面上敲击船身。黄鱼受不了噪音,全部被震晕。 “满满一片,鱼肚子朝上,全是大黄鱼。每一条拿到今天卖,都是不得了的价格。”老爷子难得感性地慨叹,但他似乎不是和我说,而是痴痴地自言自语。他的眼神,是困惑的。 我总觉得,外公没有那种征服了大海的骄傲,提起大海,总是谨小慎微然后有些困惑。 这种情绪古来有之。古时候的中国人,给鱼类取的名字,灵感多数来自大陆动物,而且定要加上一些文化意味。例如鲷鱼,被称为加吉鱼,说吃了很吉利。在渤海沿海,看到长须鲸,渔民叫它们“巡海夜叉”,有时又称它们是“财神赵公明”,就是因为对溟溟大海不知如何了解,所以如此取名。 大名鼎鼎的海豚,因为外形像猪,所以叫“豚”。在古希腊,人们把海豚刻上壁画,视为通神之鱼。因为海豚不知救了多少次人类,所以在古希腊如果伤害海豚,就要被判死刑。 海豚亲近人类,几乎成了共识。然而,我又看到科研文章,称那些认为海豚会对人类微笑、可以治愈抑郁症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我们还不够懂海豚。 不懂大海,但我们了解人性。出台休渔政策,就是以人性对待大海。 善意,是互相了解、尊重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