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下经蝶

 springer009 2016-06-09

如欲投稿请点击   神外资讯-欢迎赐稿


【Ref: Shin M, et al. J Neurosurg. 2016 Apr 1: 1-10. [Epub ahead of print]】


目前,神经内镜技术已应用于治疗多种颅底肿瘤;对于岩尖外侧涉及内听道、颈静脉孔以及海绵窦的病变,虽有采用内镜技术在尸头上进行解剖研究,但临床上开展该区域内镜手术的报道极少,仅限于胆脂样肉芽肿或岩尖炎性病灶的处理。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Masahiro Shin等总结使用内镜经蝶-岩骨前方入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nterior petrosal approach,ETAP)通过颈动脉后区处理涉及内听道、颈静脉孔以及海绵窦肿瘤的手术经验,结果发表在2016年4月的《J Neurosurg》在线上。


作者应用ETAP技术治疗10例涉及岩尖外侧的颅底肿瘤患者,其中1例患双侧肿瘤、8例复视、3例耳鸣、1例单侧听力丧失伴面肌麻痹起病。术中采用直径4mm的0度、30度和70度内镜,带冲洗装置的吸引器、双极电凝、各种不同大小和角度的剥离子、刮匙和高速磨钻等器械。为充分牵开并保护鼻腔侧壁组织,术中使用特制的叶片更薄更窄的内镜专用鼻窥器。常规切开鼻中隔粘膜后向两侧牵开(图1A);充分暴露和打开蝶窦前壁后,可见鞍底、斜坡隐窝、颈动脉突起以及受肿瘤推压而隆起的侧壁;翼管隆起于蝶窦底面,位于颈内动脉岩段和垂直段之间(图1B)。定位颈内动脉后方,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垂直段、斜坡和岩枕裂组成的三角形窗口;沿该窗口进入,即可见肿瘤组织(图1C)。先磨除蝶窦下外侧角的后部(图1D),然后沿着岩枕裂扩大颈内动脉后方的骨窗(图1E)。充分暴露肿瘤和颈内动脉后(图1F),在30度和70度镜直视下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图2A和2B)。术中观察眼外肌以保护相邻颅神经。切除肿瘤后,岩骨处遗留骨性空腔,用脂肪组织填塞,并用生物胶水固定,以此重建颅底。如果发现脑膜的裂隙脑脊液漏,在致密填塞的基础上,球囊填塞蝶窦压迫之;如果脑膜缺损较大,用筋膜分别覆盖瘘口内外,生物胶水封闭后再用球囊压迫。


图片1.png

图1. A. 置入鼻窥器,绿色箭头显示ETAP的手术路径;B. 切开蝶窦前壁,显露鞍底(S)、斜坡隐窝(CL)、翼管(Vid. C)和颈动脉隆起(CP);C. 蓝色箭头显示蝶窦内的手术路径,绿色三角标记为颈内动脉后方的三角形间隙,紫色标记的为肿瘤组织(T);D和E. 于蝶窦下外侧角的后方开始磨除岩骨(D),然后沿着岩枕裂头尾方向扩大岩骨骨窗(E);F. 充分暴露颈内动脉垂直段(vert. ICA)和肿瘤。


图片2.png

图2. A. 采用30度镜观察到颈动脉后窗内的解剖结构;蓝框内的图像进一步放大后显示,三叉神经(Tn)、内听道(IAC)、颈静脉孔(JF)和舌下神经管(HgC);B. 小心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C. 在肿瘤切除后,可见岩骨残留的空腔。


术后共9个肿瘤获得手术全切;1例侵袭性脑膜瘤,因肿瘤与颈内动脉粘连紧密而无法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内,8例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1例听力丧失伴有面肌麻痹的患者,面肌麻痹症状治愈;术后并发症方面,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外展神经麻痹,1例发生明显的脑脊液鼻漏,手术修补后治愈;未出现新发的听力减退、面肌麻痹或后组颅神经症状。


ETAP为累及岩骨区域,包括内听道、颈静脉孔区和海绵窦的颅底肿瘤提供简单、创伤小的手术路径;该入路可到达岩骨硬膜外区域内的广阔部位,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需仔细评估患者的颈动脉后方解剖情况和肿瘤特点,再选择ETAP入路。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勇杰编译,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郑锋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内镜辅助经鼻-蝶骨平台-鞍结节入路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后的鼻腔功能状况

手术视频| 刘丕楠教授:内镜经蝶巨大侵袭性垂体瘤切除术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