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每日一句,易学易懂,在我们心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感悟人生大智慧。
这句话译为白话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在声闻人的智慧中: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何谓十二缘起?具体为: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 (1)老死,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 (2)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 (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 ‘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 (4)取。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 (5)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 (6)受、(7)触、(8)六入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 (9)名色。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识。 (10)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 (12)无明。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这十二支在佛法中称为十二因缘。因缘:是条件,相互依赖的。佛经中给它下了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四句话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字:此故彼。彼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此的存在,结合十二因缘看:无明的存在,故有行的存在;行的存在,故有识的存在。乃至生的存在,故有老死的存在。十二因缘中前支都是作为后支生起的条件。 十二因缘,佛教中又将它归纳为惑、业、苦三法。 其中无明、爱、取三法为惑。惑是困惑,代表著有情生命现在所处的状态; 行、有为业,业是业行;识、名、色、六入、处、受、生、老、死为苦果。 生命的延续就是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业,业感苦果,众生生死就在这样情况下,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轮回著。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经》曰:‘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菩萨境界。有无明,有老死,随无明到老死而流转,这是凡夫;认识到无明至老死延续的过患,灭尽无明乃至灭尽老死,这是声闻;以般若慧观照无明乃至老死,照见无明乃至老死皆空,认识到:无明不异空,空不异无明,无明即是空,空即是无明。这是菩萨。 如果无明没有了,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受也灭,受灭爱也灭,爱灭取也灭,取灭有也灭,有灭生老死都灭。这是还灭十二因缘。所以说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