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广东高考作文,其实是出给父母的!背后真相你了解吗?

 北书房2014 2016-06-09




随着高考帷幕的拉开,高考作文题目在第一时间映入了大家的眼帘。在众多题目当中,一组小漫画成功吸引了优妈的注意,这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真实写照啊。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家长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但态度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成绩起点很高的孩子,只要有了一点点退步,仍受到了家长的惩罚;而成绩起点较低的孩子,只要有了进步,就能受到家长的奖赏。


其实,家长的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问题,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进步和退步的态度。优妈对这篇作文很有感触,想说一说我的想法,也欢迎各位家长给优妈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只为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


  ◆  

分数不代表一切,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在学校



这里有两份名单,看看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呢?优妈自认才疏学浅,所以我对第二份名单上的人物比较熟悉。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第一份名单上的全是清朝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上的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可见,一两场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在学校。家长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但其实,纵观现在社会上数一数二的大人物,有很多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大多是中游位置。但他们小时候的人际关系很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所以思想上更有创意。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曾经向家长们分享过:““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结合现实社会的情况,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他们并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就算是成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在分数之外,还有许多无法考查的东西,比成绩更重要!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  

先教孩子学做人


学校里或许看重的是成绩,但校门外可没有成绩之分,出了校门,一切都要被打乱重整。或许刚进入社会时,孩子还能凭借学历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过几年你就会发现,之后的工作更多的是看经验。


孩子长大了主要是看做人做事,我们虽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总不会脱离社会这个大集体。孩子总要服务于他人,造福于社会。只见知识不见人、分数第一的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只有让孩子先学会做人,有了人格,孩子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才懂得奋斗拼搏的意义。




一个孩子,如果学会了勤劳勇敢、善良有爱、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诚实守信、认真努力,那么即便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也只是暂时的,即便他毕业时成绩平平,将来也可能大有作为。毕竟,品德是可以弥补才华的不足的。


  ◆  

孩子的个性和深度比成绩重要


这个社会已经够肤浅、够急躁了,别让孩子的教育也随波逐流。我们需要让孩子慢一些成长,慢一些才能更好地看清沿途的风景。别拿孩子和别人比,孩子就是他自己,别人的成果业绩不应该成为你给孩子的压力。


当暴风雨来临或生死攸关之际,你就会发现,成绩那些有形的东西在孩子的生活里根本起不了作用,孩子平时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才有可能帮助他脱离困境。


要想孩子有深度,最好给他找一个有深度的人作为榜样,而这个人就是父母!你需要多陪伴孩子,通过言传身教,发掘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这样也就全面发展了孩子的个性。



  ◆  

“没有杀死你的,只能使你变得更强壮”


记得在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与一位12岁的意大利男孩展开竞争,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记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然后用人偶复位。


先进行挑战的是意大利男孩,当他报出自己的排列后,结果完全正确。而这时,站在一旁观战的中国男孩却哭了起来,主持人问孩子为什么哭,他懊恼地哭喊道:“我记对了,可是摆错了!”

  

他一度哭得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让看的人很揪心。在家长和现场嘉宾的百般劝慰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哭腔报出自己的排序,结果却是——完全正确!甚至因为用时较短,他成为最终胜者。

  

而看到中国选手失声痛哭时,那位意大利男孩也随之落泪,当主持人问他原因时,意大利男孩答道:“我很担心他,很想给他一个拥抱。”原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男孩才哭的!



两个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为观众的我却不由感慨:中国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输不起啊。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一味的求胜欲和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而是去接受挫折原谅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失败是人生的常态。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写下您想说的话吧,让我们一起分享教子心得,共同进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