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18):又到《背影》季(上) 又到了讲《背影》的季节…… 我说得这么“严重”,实在是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必然和那些经典的课文联系在一起。许多文章,“好”得你不敢讲,因为敬畏,因为怕亵渎了,怕糟蹋了,怕长眠于地的作家不原谅自己的轻率和愚蠢。 《背影》,一定是属于这样的文章。 今年,听了一堂好课。是我们学校只有一年教龄的小屈老师的《背影》。今天,想说说这个年轻人的课。 说之前,说说我自己的。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讲《背影》。在自己的学校讲了一次,在济南讲了一次,好像都算成功。 在学校讲,40分钟,我讲了三个层面: 第一层问:父亲背上“背”着什么? 这里的父亲当然是指朱自清的父亲。这是课堂的核心环节。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从最后一段父亲的语意矛盾情思挣扎的来信切入,紧扣“望父买橘”的那段描写,辐射全文,和学生自由对话,努力点拨,体会父亲“爱”的艰难。我一直觉得,《背影》不仅仅是一个爱的故事,而且同时还是一个“不能爱”“爱不了”“爱无力”的故事。这在《生之苦痛和爱之艰难》一文中我已经阐述过了。所以,如果仅仅停留在“爱”的层面上,我觉得有些可惜。在对话过程中,我还是适时推出了“《背影》背后的故事……”,略略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和他父亲的矛盾,以期帮助学生感悟父爱的复杂。最后总结:父亲的背上背着太多太多了,有身处乱世的凄惶,有家道中落的伤感,有母亲离世的悲凉 ,有事业衰颓的辛酸,有父子生隙的隐痛,有送子远行的牵挂,有无涯代沟的尴尬,有年事渐高的颓唐,有死期将至的惶恐……记得当时还顺势结合《说文解字》中对于“父”和“子”的解说,让孩子们看到了父爱天然可能具有的另类含义。这个对话的环节,当时相当出彩。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吧,比较了解他们的状态。这个班的孩子思维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的讲法,他们适应。 第二层,我问:父亲们的背上“背”着什么? 从朱自清父亲的艰难,我带领孩子们开始走向其他的父亲。我用了盲人作家周云蓬 的《我的爸爸》──我第一次在“静雅思听”中读到《我的爸爸》时,当即就决定,一定要在讲《背影》时用这个材料来拓展。《我的爸爸》讲的是周云蓬这个盲人儿子,诗人儿子和他的工人父亲“斗争”的故事。和《背影》风格虽然不同,但内核里实在有太多相通的东西,非常感人。当时那个班是未来班,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我便把《我的爸爸》放在了“WIKI”平台上,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点评自由交流。不同年代的父亲,不同经历的父子,却有相同的情感纠结。最后归结到相同点: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一个家庭的凋零没落,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一个男人的事业败退……父爱啊,因为是男人的爱,所以往往更加一言难尽。 第三层,我问:你的父亲的背上又“背”着什么? 这就把孩子们拉回现实了。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说得很动情: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说“爱”了,很多,都谈到了爱的另外一面,爱的隔阂,爱的艰难,爱的承担,爱的迷失,爱的矛盾……这就是我的目标。教《背影》,我最想告诉孩子们的是,误解中也有爱,沉默中也有爱,斗争中也有爱,甚至仇恨中也有爱。爱,很多时候是并不是相拥的状态,而是背过身去的状态。 最后结课时用了唐小林在《消失 .记忆. ……这些散文的最大特点,迥异于以往对严父慈母的一味礼赞、歌咏和感恩,而是把深情厚念逼入历史的深处和意识形态最为诡秘的部分,出示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如何与特点时期坚硬如水的政治、社会和人际纠结、抗争、妥协甚至合谋,从而表现出人性的晦暗、光亮和苦难,使这类散文超越以往,具有了异乎寻常的历史容量和思想深度,走向成熟和大气…… 我知道孩子们对这段话会似懂非懂。这没有关系。他们能够悟出一点点就可以了。我就是想给他们留点儿思考:写文章,不要以为只有“严父慈母的一味礼赞、歌咏和感恩”,生活比这复杂得多。我们要有勇气去走进生活,用生命的真诚体验去超越古板的写作套路。 课在诵读中结束。对比着读。先读《背影》中的那个经典段落,然后读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 父亲 那堂《背影》,上得很凝重,很深刻。听课的老师都很“惊艳”。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说从来没有想到《背影》还可以上到这个层面。我自己也久久沉浸其中,甚至还为此“抑郁”了一阵。我和我的父亲,其实,也曾经有过相类似的爱的斗争啊。我读《背影》教《背影》,其实,讲的都是自我。 课,言说的都是自我,不管你信不信。 可惜的是,我至今没有拿到课的录像。当时是公开课,是美国苹果总部在我们学校搞的“一对一”教学实验活动。他们录了像,我们学校就没有录。他们用的是专业设备。但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拿到。 有些课,是不可以复制的,就像生命的许多珍贵永不可复制一样。那堂《背影》之后的第二个周我就应邀到济南上课,那边要求同课异构《背影》。我上了,可是,没有敢像在自己班上那样上。一是学生的情况没有底儿,二是这种大胆的上法,担心那边的老师不能接受。 在济南王舍人中学(好像是),我还是讲了三个层面,但设计迥异: 第一层:读“父亲”。带领着孩子们细读课文,以“父亲的爱在……”的形式,完成了了若干首小诗的课堂创作。这种教法其实是换一个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咬文嚼字。 第二层:读“儿子”。主要是读出矛盾:读出儿子和父亲的爱意纠缠欲说还休和不可言说。 第三层:读“父”与“子”。还是读那封信,读出信中的不合常理之处。再结合《背影》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谈感受,感悟“爱”的复杂。 这堂课,比之在自己班上,定位低了些,教学方式也更“亲民”。但事实上和其他两位老师相比,还是“异构”得厉害,很激起了一些争论。课上跟学生的对话很艰难,也很有意思。后来我整理出了《和学生艰难地对话》一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这就是我去年上的《背影》。无论如何,我是上得很用心的。说这些,都是铺垫,为了铺垫出小屈老师在《背影》上的更用心更精彩。 朋友们期待下文吧。 (2012/10/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