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优见堂 2016-06-09

东四十条听故事,图文并茂话北京。看十条君用原创照片和文字讲述北京城的故事。

也许是打小儿就生活在胡同里的缘故,十条君对胡同的感情特别的深,当然这是指从前的胡同,与现在的那些商业味道极浓的街巷无关。

正因如此,对那些和胡同有关的美术作品格外的喜欢,比如况晗老师的宽铅笔胡同画,贾一凡、武金生夫妇的胡同彩色钢笔画,傅察丹青的胡同写生油画等等。

今天十条君就来试着说说另一位钟情于胡同题材创作的写意画家冯柯老师的胡同画。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与冯老师初次相识是在某一年的文博会上。幽静的长巷,斑驳的老墙,窗台上的空酒瓶,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画面,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艺术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媒介,从此对冯老师微博微信上的新作品格外关注起来。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冯柯老师是用与众不同的写意画法来表现胡同的,那粗狂的线条,浓淡干湿的墨色,略显夸张的变形,使得画面既有一种年代感,又能给观者带来一种心底的震撼和共鸣。如果说工笔画表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的话,那么写意画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情怀,一种意境,能够带来更多联想。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于绘画而言十条君纯属外行,话题还是回到相对比较熟悉的胡同上来吧。冯柯老师多数作品看画面都很熟悉,但又不都是具体有所指。经过仔细查对,还是找出了几幅比较写实的胡同作品,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不当之处还请诸君指正。

这幅画想必多数喜欢逛胡同的朋友一眼就能够认出来,对,就是位于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后面的那座大戏楼太显眼了。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原料会馆其实应该叫山西平遥会馆,最早创建于明代中叶,由山西的颜料行、桐油行等在京的山西商人共同出资兴建,清末民初才改称颜料行会馆。查阅《重修仙翁庙碑记》可知原来会馆前身为仙翁庙,后逐渐添建戏楼等建筑,如今会馆已成大杂院,南侧还有关帝庙遗存,曾经乘戏楼大修的时候进去瞅了瞅,规模的确不小。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幅大雪纷飞中的胡同场景也不难判断,地上的一溜落满积雪的石磨盘是关键,这是小蓆胡同23号。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那个高台阶上的小院门太有特点了,石碾子石磨盘排了一大溜儿,如今这个画面再也见不到了,虽然房子还没拆,但是门前砌了一堵墙把整个院门围了起来。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堵老墙太有感觉了,这应该是长巷五条。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长巷地区曾经会馆云集,头条至五条是北京胡同中最有看头儿的一片,如今随着前门大街东侧改造而彻底被拆除。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两棵树暴露了身份,这是十条君最喜欢的一条胡同,画面感极强,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感觉。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如今群智巷一带正在拆迁,今后只有在画册和照片上欣赏了。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一辆人力车停在一个封堵上的随墙门前,那根六七十年代的电线杆太经典了,木头杆子固定在一个洋灰柱子上,相信小时候不少孩子都爬上去玩过吧。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幅画的应该是百合园胡同,原来叫百花园,一条曲里拐弯很有味道的胡同。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这幅画可以说是一幅典型的南城普通人家胡同画面,低矮的房屋,密如蛛网的电线,随处搭建的小棚子。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是车子营西巷深处的一个场景,如今这一带已经夷为平地。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一眼望不到头的笔直的小巷,宁静、整洁,这才是真正北京胡同的味道。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这是东城的流水巷,雨后走在偶有积水的小巷内,真的是一种享受。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胡同这一最具特色的北京符号正随着首都的城市建设飞速的消失着,即使留下的也大都变了味道,幸好还有一些像冯柯老师这样热爱胡同的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些许难忘的回忆。

浓墨淡彩总相宜—浅议冯柯老师的写意胡同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