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王君聊课(100):跟定琴老师学解读

 江山携手 2016-06-09

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六)

——跟定琴老师学解读

 

读定琴的解读,是一种幸福着定琴的幸福,惊喜着定琴的惊喜的奇妙过程。一些名家对文本解读的阐释不断涌上心头,让我为定琴的颖悟叹服。我们这些语文老百姓,可能没有能力生产什么理论出来,但我们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毛老人家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看,这话,放在哪里也错不了。语文的历史,也是我们这些语文的农夫农妇创造的。因为,只有我们,才是天天躬耕陇亩的那批人。是我们的日出而作日落不休,是我们动情嘶哑的歌唱,才让语文这片黄土地生生不息生机盎然。

对词语的敏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以后的文字中我还会详细阐释。定琴妹妹解读精彩,除了对词语的敏感外,她还有一种意识,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能力,在我的文本解读系统中,称为“同类信息整合法”。

大概是在十年前,我开始对文本解读这码事儿感兴趣。《背影》的解读,我前后写过很多篇,最早期的一篇,叫做《在无声处听惊雷》,被《语文学习》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争着发表,后来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非常短小非常朴素的一篇文字,在当年得到如此隆重的待遇,我想原因就在于在那个年代,“同类信息整合法”大家用得还很少。

什么是同类信息呢?就是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信息。比如老教参上解读《背影》,抓住“四写‘背影’”,三次‘流泪’,实际上用的也是一种同类信息整合。但这样的整合,还很浅。而且长久以来,全国的语文老师都在这一层次的同类信息上打转,那就没有突破,读不出新意了。我们得找到新的突破点。

我们先来练一练。请细读:

 

·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能发现这些句子中都有一个“终于”,整合这些“终于”,解读这些“终于”的秘密,你就能够找到重新解读父与子灵魂密码的钥匙了。

再读: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如果你又能发现这其中的两个“自然”,你就有可能去进一步思考:当时的“我”,真的是完全少不更事吗?

再细读文本,你可能还会发现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两个“忙着”,两个“惦记……这些同类信息一整合,解读的思路就打开了。

定琴更高明。她解读《陈涉世家》,角度很刁,信息的寻找整合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她的文章,题目就叫:浅谈《陈涉世家》中的留白艺术。她研究聚焦的点是“留白”,她几千字全部围绕着“留白”来谈。这是一种整体大局上的信息整合。这样选材立意的路子,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普通教师论文写作的好路子。不整合,不聚焦,那么长的文本,老虎吃天,从何下嘴啊!?

如何研究这个“留白”呢?咱看看定琴的思路:

 

·       人物数量的留白之妙

·       人物关系的留白之妙

·       战争经过的留白之妙。

这三个方面,定琴着力最多的是,最见功力,最让我叹服的是第二个方面。她的做法,极为高妙。她说:

 

    在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和起义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句子的主语耐人寻味:
1
、陈胜、吴广乃谋曰……
2
、陈胜曰……吴广以为然
3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4
、乃丹书帛曰……
5
、又间令吴广……
6
、广故数言欲亡……
7
、召令徒属曰……
8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9
、乃令符离人葛英……
10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1
、陈涉乃自立为王……

定琴妹妹,是通过琢磨这些句子中的主语,研究陈胜吴广之间的关系展开她的研究的。这11个句子的主语,有的很清晰,有的较模糊,有的根本就没有交代。定琴先分组,后比较,再深入文本寻找理由,一层层工作做下来,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老文本就嚼出了新滋味。

我们欣赏一段儿:

 

    25句表现出吴广深深叹服陈胜的远见和才略,甘愿听从陈胜的调遣安排。第5句的主语显而易见是陈胜,那么第47句的主语是谁呢?究竟是两个人同时,还是陈胜一人?颇耐人寻味。作者似乎为了行文的简洁省略了句子的主语,但也省的玄妙之至。联系上下文推测出,是陈胜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或许是他二人一起,或者吴广一人,把这个绸布字条偷放在待烹给士兵的活鱼的肚子里,同时也有可能,这腹中藏有字条的鱼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因为鱼腹容积有限,一张小小的字条不会引起许多士卒的注意。这项高难度的动作一人无法完成。同时也给读者交代陈胜不是寻常的“佣耕”之人,他识文断字!第5句从含以上补充交代了第4句的主语,非常有意思的是,为什么陈胜自己不去扮狐狸装鬼火呢?细细推敲,并非是表现陈胜安排吴广做什么吴广就听从他,而是体现陈、吴二人心思缜密。陈胜已经被士兵们注意,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刻,陈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因此只能是吴广一人暗中去操办这件事才会消除“穿帮”的可能。

咱想想,《陈涉世家》这个文本,属于“长篇”文言文文本,精妙绝妙之处甚多。前人的研究也浩如烟海。而有价值有意义的解读一定是属于自我的解读,只有找到了前人未曾走过的路,读出了“心得”和“新得”,见到了新的风景,文本解读之旅,才能成为心灵的探险之旅,灵魂的拓展之旅。定琴以研究句子“主语”为抓手,探究人物关系,透视人物个性,真是高明啊!

这个方法,也让我“心有戚戚焉”。20094月,我赴京参加人大附中的招聘考试。学校给我的是整整一本高二选修教材。我选了艾青的长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试讲篇目。如何突破,最后决定讲“人称代词”,通过研究这些代词的矛盾走进艾青的情感世界。课上得挺成功,于是“北京欢迎你”,进入人大附中的事儿一锤定音。这个实录在《王君讲经典名篇》中有,用的法子,跟定琴其实是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两个语文的农妇,实在是知音。

说定琴,说得不少了。定琴读文本,见肌肤,见腠理,见肠胃,咬文嚼字,踏踏实实,水平真是不低了。如果再要往前走,那就是见骨髓,见心肺了。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霍军霍大侠。后面的文字,我就再说说霍大侠对《陈涉世家》的解读。那就是更高远的风景了。(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